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明显。目前,产前筛查率达到88.7%。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已达98%以上。与5年前相比,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了23%;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降低了30%以上。
下一步,我国将推进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
适龄生育可有效避免出生缺陷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遗传,除此之外还与生育年龄密切相关,当女性大于35岁、男性大于40岁,双方结合生育的孩子出生缺陷的风险明显超过适龄生育。
正常女性的生育期是20年,25至35岁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女性生育力逐渐下降,胚胎染色体容易出现异常,自然流产率增加。
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委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赵瑞华:35岁以后女性的卵巢功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她排的卵可能就不太好,就不是一个优质卵,然后就有可能会出现流产、胎停育这样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胎儿畸形率相对来说会增高。
临床研究表明,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会导致夫妻的生育能力下降,特别是当女性伴侣也是高龄时。父亲高龄与子女精神疾病和一些恶性肿瘤有关,且可能导致与单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相关的出生缺陷。45岁的男性与20至24岁男性相比,后代发生自闭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分别是3.5倍和27倍。专家建议,年轻人应做好生育规划,适龄生育,避免出生缺陷发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结论: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日益严重的出生缺陷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措施,提高防治水平,以实现出生缺陷全面防控的目标。
此外,我建议全社会关注和引导女性提前采取避孕措施,保护自身的生育健康。同时,加大对高龄夫妇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生殖医学服务和生育指导。
在此基础上,我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对孕妇及胎儿健康的影响,提高优生优育的意识和质量。
最后,我们应当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应对出生缺陷的新模式,为保障每一个生命的正常出生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