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各位家长,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已发布,我班的成绩位列全学院倒数第一。英语关乎未来的考研、就业,请务必提醒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看到父亲从家长群转来的信息,在北京某大学读大三的苗苗觉得好气又好笑:“都大学了,怎么还搞拿成绩排名跟家长告状这一套?”
应学校要求,在湖南某大学担任辅导员的涂莉莉也开设了家长群,并定期发布信息。主要是节假日放假通知、电信网络及出行安全防范、班级举办的重大团体活动、学生价值观引导等。
家长群常见于中小学,如今在大学,家长群也越发普遍。尽管便利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但公众的质疑从未停止:“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有必要吗?”“大学里的家长群有什么用?”
大学时期本应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阶段,当大学变得越来越“高中化”,会对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面对刚刚踏入成人世界的大学生,学校的管理该如何兼顾自由与保护?
当大学“高中化”
苗苗班级的家长群是班主任在学生大一刚入学时组建的,除了发布成绩外,还会转发班上同学参加学科竞赛取得的荣誉,并让家长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等。“我爸看到比赛信息或者有同学获得荣誉,总会来问我,这个比赛你参加了没有?有没有得名次?”苗苗觉得,每个人对未来的规划不一样,赛道也有所区别,“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呢?”在她看来,组建家长群是多此一举,“群里的平时班会都会讲,家长想知道可以直接问我们,何必在群里再说一次?”
在群内,班主任还会定期举办线上家长会。某天,由于好奇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什么,苗苗的舍友找父亲要来了会议链接。苗苗和舍友把用户名改成“大海无边”“听松观水”,头像换为大海、松树,经过一系列“长辈账号”大改造后,成功“混迹”其中。刚进入会议链接,一阵笑声、聊天声,伴随着麻将的碰撞声,顺着听筒传来,原来有位家长忘了关麦。后来苗苗了解到,不少家长都没有认真听会,点进链接后,该干吗干吗,有的人干脆不参加。
涂莉莉觉得,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高中化”,“小到熄灯、卫生这些事都会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每逢节假日必须通知家长报平安,当然这些都是为了安全,但也说明大学越来越不放心学生了”。
“大学‘高中化’是大学的一种自我矮化。”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表示,大学的管理者事无巨细地管理学生,学生不能出任何问题,什么事情都要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保姆”思想,害怕自己承担责任。“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虽然会让学生少犯一些错误,但也抑制了他们的成长。”
为什么有的大学管理得越来越细
大学生家长群备受诟病的同时,也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便于沟通是重要原因之一。
“爸,机会非常难得,我不想错过。”张栋在武汉某校读大三,某天,一个自称张栋小号的微信发消息给他的父亲说,学校有一个国家(高级人才补贴80%)的研究生专业课培训活动,邀请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培训,名额仅有15个,他经过重重考核通过预选获得了资格,非常想缴费参加。说罢还发来了一份盖着公章的清华培训通知书,上面写了张栋的名字。张栋的父亲没有轻信,而是在家人群里找到张栋原本的微信号确认,发现这是一个骗局。
张栋本以为这只是个例,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辅导员在家长群发布提醒:“陌生号码添加一定要核实,谨防上当受骗!”原来有同学家长碰到了同样的骗局并中招。张栋说:“遇到这种事时,家长群还是有点用的,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秦亮家住河南,女儿在北京某校新闻专业就读。他十分支持创建家长群:“我孩子以前都没离开过父母,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读大学,家长肯定是担心的。我觉得老师发布的东西越多越好,看到她们班得了优秀班集体、女儿或者同学在比赛里得了好名次,我会觉得她在这么好的班,同学都这么优秀,学习环境挺好的。能看到孩子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也能放心一些。”
大学生家长群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大学管理得越来越细?涂莉莉觉得,关键在于家长。某次有个学生国庆放假准备回家,家长早上打电话没打通,在家长群里连发七八条三四十秒的语音,语气急切,请求老师去宿舍看看情况。结果敲开门发现,学生只是睡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生要去看演唱会,但不知道怎么去高铁站,家长就在群里问涂莉莉能不能带孩子去。“明明出门就有公交,也可以打车,地图不会看可以问同学嘛。”涂莉莉特别无奈,“如果家长无法放手,学校乃至社会的干预也无济于事”。
出现大学生家长群,贾洪武认为,首先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年龄偏低,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需要家长的援助;其次,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功能弱化,上大学以后,舍友、同学、老乡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困难,万不得已才需要家长的介入;最后,老师越来越害怕学生在学校出事,由于学生在学校自我管理能力差一些,就需要家长作为外援。“实际上这也说明现在大学老师保姆化了,没有把大学生当成一个更成熟的人来看待。”此外,有些家长心态比较焦虑,需要老师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
“这种过度干预和保护的环境,容易让孩子过于依赖成人世界。体验不利的情绪,也是人成长必要的一个过程。”贾洪武表示,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要给他犯错的机会,让他学会承担后果。
充分试错:理想的大学生活是“自由”
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面对刚刚步入成人世界的大学生,学校管理的边界怎么定?
在谈到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时,苗苗和涂莉莉都提到了“自由”。
“在小学和中学,我的生活就是努力考更高的分数。而大学不一样,它有更多的平台,有更多试错的机会。”苗苗希望自己在大学里是自由的,“能询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做什么,而不是完全按照别人告诉我的去做;我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而不被其他人指指点点”。
在涂莉莉看来,虽然自由是相对的,但是大学作为教育里最高等级的一环,更应该以人为本。“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充满了无限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应该支持他们。”
贾洪武认为,大学时期应该是自我探索的阶段。第一是职业方向,大学生要解决自己和职业的关系,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领域;第二是和朋友或异性的交往,开始建立一个自己的友谊圈子,发展更加深厚的亲密关系;第三是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具有更完整更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最后是探索和社会的关系,大学是从个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关到教室里读书,而是平衡好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认识社会。
大学阶段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生活参与的边界在哪里?
贾洪武觉得,如果学生是比较成熟独立的,家长只要提供经济资助,在重大决定时提供参谋即可;即使自己的孩子特别不成熟,家长也要学着退出来,把成长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交给大学生自己去处理。“家长和老师的参与越少越好。”他说。
(应受访者要求,苗苗、涂莉莉、张栋和秦亮为化名)
实习生 刘怡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时代的“高中化”现象:家长群盛行与大学如何平衡》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学的家长们也开始尝试通过家长群的方式,了解孩子们在校园内的生活动态。然而,这种方式却被广泛批评——因为大学生不再像高中那样被限制在固定的教室和生活环境,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在增长。
这是因为在大学,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社团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个性、提升社交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场所。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家贾洪武表示,大学的管理不应过于严格,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尝试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赖老师来给出答案。同时,他也强调,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要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一位心理学家涂莉莉则认为,家长群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的状态,避免因疏忽而引发的问题。但是,她也提醒家长,过度干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又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那么,大学应该如何平衡家长和学生的权利,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确保教学质量呢?
对此,一位名叫秦亮的大学生表示认同。他表示,大学应该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权,比如自由选择课程、自主安排时间等。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一些支持,比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各种情绪和压力。
总的来说,大学的“高中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理解和适应这个趋势,大学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