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的工作室里青少年的身影变得愈发频繁,其中不乏一些出现自残倾向或自杀念头的孩子。特别是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孩子们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然而,到了大学,虽然有些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情况却愈发严重。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抑郁症在青少年中愈发普遍?青少年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又该如何衡量?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迷雾。
许多人都认为,大学是人生的新篇章,相较于高中,它更为自由、轻松,孩子们应该能够找到快乐。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大学生活充满了未知与迷茫,自我管理的失控、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于那些之前就已经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很可能成为他们走向抑郁症的催化剂,甚至可能引发其他精神疾病的出现。
一位大学的咨询师曾和荣新奇教授说,她在学校主要处理的是抑郁和焦虑的问题,最近就有个案例让她非常的困扰:
一位研一的学生,成绩很好,就总是会出现自杀的念头,理由是想以此报复父母,因为她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是父母让她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她牢牢的记得,父母在小学的时候逼迫自己学习到凌晨的场景,也不能原谅中学时期爸爸劈头盖脸的辱骂,她最多的念头就是如何让父母痛苦,所以不断地想到以死来惩罚父母。
这样的案例在荣教授看来很熟悉,因为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从小学生到博士生,对父母极端的恨,即使已经成年仍然无法释怀,其中导致精神疾病的也不在少数。
在诸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中,都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因素,即亲子关系,这一点会非常直接的决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绪表现。
咨询室中,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小女孩,她告诉心理咨询师:她从小学开始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因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非打即骂,她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心事也不会跟父母讲,因为她认为他们不可能理解她,她决定一辈子都要单身,绝对不结婚不要孩子,这样才有可能等父母死了,自己获得自由。
后来,心理咨询师与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说从来也不知道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之前以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孩子体验到了这么多痛苦。
所以说,我们国家太需要教育了,但这个教育并不是给孩子,而是应该给予做父母的——过度的控制,极强的目的性,对孩子的内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当中,与亲子关系并驾齐驱的是父母的关系,很多发生过自残的孩子,仅仅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
曾经问过很多孩子,在其成长经历中,对内心冲击最大的事件是什么?不少孩子把父母吵架当做最大的心理创伤,这可能是很多家长没有想到的。因为大人的世界中,总会有一些情绪失控,各种的不如意,自己应接不暇,根本顾不上去考虑孩子当时的感受。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夫妻关系必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亲子关系,最后才是学习。如果反过来就非常可怕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太多的家庭是这样反过来的,所以才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抑郁。
而且,还有很多家长因为教育观念不同,经常为孩子而吵架,这会带给孩子内心撕裂的痛苦。
曾有个初中的男孩,内心就极度的冲突,情绪压抑到快要崩溃。他说,父母总是动不动就吵架,还总是让他给评理,任何事情上父母都达不成一致,他回到家中就会特别的厌烦,很多次都想要远离那个家,在学校也学不进去。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就带他前来咨询,因为妈妈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人内心成长得好,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的一切。成长得好与不好,情感是最关键的环境。
很多家长忽视家庭关系,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结果大多不好。即使孩子压抑的获得好成绩,人格方面也会造成缺陷。毕竟将来走去社会,婚恋与事业拼的都是内在的一切,而不是单纯的学历。
闷闷不乐的孩子我们接触过很多,他们看起来缺乏活力,容易发呆,到了中学,压抑的情绪往往容易爆发出来,极端的自我攻击或者他人的敌意。大学时期,常常要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很多极端的行为会在这个时期得以实施。曾有一位26岁的博士,因为觉得活得太累而选择了自杀,他留下的文字里写到:我不太适应这个世界,不想再假装,只想做我自己。
有人说,好像看不出什么大不了的事,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其实这一切都是抑郁的表现,当一个人活不出自我,被他人的期待和社会标准过度绑架,潜意识成长的动力就被阻断。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特别是从父母这边无法获得支持,又不曾寻求专业的帮助,就可能陷入绝境,造成悲剧。
对于过去年代的父母来说,关于教育常常是很有局限性的,学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科普也只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的。有很多孩子对于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表示困惑,父母和老师也难给出答案,会觉得这全部是胡思乱想,担忧一部分孩子形成明显的自杀意图,正是卡在了这个问题上。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会给出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成为自己,为了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些都无法继续的时候,心就会生病,就会抑郁,就会不自觉的想要结束生命,以此摆脱痛苦。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能力创造更多的乐趣,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我,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将为孩子受到抑郁伤害,提供第一道坚强的防御。简单说来,为孩子活出他自己保驾护航,就能够让孩子远离抑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认为它会对你的朋友也有帮助,不妨点击转发,让更多的人受益吧!本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预约催眠疗愈,可在公众号上了解咨询。
结论:青少年抑郁症在大学阶段愈发普遍,原因包括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无休止的竞争。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与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密切相关。家庭关系的疏远会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自我攻击或敌意的爆发可能导致抑郁。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建立更有效的家庭教育和支持系统。
建议:
1.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家长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2. 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3. 改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减少对孩子过度的束缚。
4. 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反欺凌教育,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5.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关爱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