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用鸡骨泥代替鸡肉后,淀粉肠一夜“塌房”。图/网络视频截图
“原来卖淀粉肠是朝阳行业,一夜之间这就成了夕阳行业,你说气人不气人。”
淀粉肠“塌房”,余波未了。据媒体报道,有淀粉肠经销商遭批量退货,更有摊主一晚零收入,“苦不堪言”。
今年的“3·15”当天,央广网曝光了淀粉肠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越来越高、无专门国标等乱象。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火遍全国的网红小吃就上了消费者的黑名单,也把相关食品安全与行业规范的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
淀粉肠“塌房”后,在记者的走访中,能看到很多卖淀粉肠的小商贩抱怨自己的收入锐减,生意陷入困境。
作为销售终端的小摊贩,抗风险能力是最弱的,而从上下游分工来说,无法把握上游原材料质量的小摊贩也是相对“无辜”的,却最先成为了受冲击最大的人群。这多少让人有些感慨,但这也客观体现了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其实,淀粉肠本身并无原罪。有专业人士指出,淀粉肠并非新鲜事物,“十几年前就有了”;淀粉肠和火腿肠也有所区别,其配料里肉类和蛋白质含量要远低于火腿肠,但淀粉含量却高出许多。
由此可见,淀粉肠其实也是一种“五毛零食”,是一种成本低、售价低,同时营养含量也较低的小食品。
当然,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平价小食品也有其存在价值。比如,淀粉肠就很受路边小摊贩和食客的欢迎,甚至成为了网红小吃,而摆摊卖淀粉肠也解决了不少就业。
但关键是,目前淀粉肠还没有专门国标,这就为不良商家的随意添加行为留下了空间,不仅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也带来了市场混乱。比如,为了压低成本,一些商家就有了诸如用“不建议人吃”的鸡骨泥代替鸡肉这种掺假行为。
如有明确标准,这种混入骨泥、以次充好的行为就很容易被戳穿。比如,以鸡骨泥替代鸡肉,就很难达到基本的蛋白质要求,对厂家也很容易进行索赔和追责。
但正因标准阙如,要不是记者暗访中商家自曝,外人恐怕很难发现端倪。而这种模糊状态,也可能连带着正规厂家受牵连。
比如,3月16日,山东夫宇食品有限公司发布食品安全声明书并公开生产流程,声明称,“检查中我公司生产的食品未使用各种骨泥等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3月17日,该公司又发布通知称,如受网络传闻影响,无法销售的客户,请联系当地拿货代理进行退货,费用由公司承担。这可以称得上态度诚恳,且有责任担当。
事实上,基于常理也不难推测,市场有不良商家,合规经营厂商也更多。但目前淀粉肠并无明确检测标准,人们难以确定哪个产品是有问题的。那么,在恐慌情绪蔓延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有可能发生。
考虑到淀粉肠如今已经是一个覆盖面巨大的小食品行业,其上下游牵涉人群广泛,治理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系列标准和常态化监管,让行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有益于社会。
因此,对此次淀粉肠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去摸排线索,找出具体的不良商家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罚。也只有让具体的行为人付出直接代价,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长远看,则要尽快明确淀粉肠标准,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堵住不良商家自行其是的空间,进而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另据报道,日前,曾起草制定了《火腿肠质量通则》国家标准的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表示,将再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淀粉肠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一旦做出决定,将会向公众公布。
这就不失为积极信号,至少为淀粉肠立规定矩,已经开始得到重视。淀粉肠因其产品特性及定位,哪怕做不到营养充足,但至少也该老老实实地使用合规配料,尤其需要确保食品安全。毕竟,消费者吃到什么样的淀粉肠,不能全靠碰运气。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 何睿
/ 刘越
结论:在电商平台上的数据显示,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现在流行起来的“淀粉肠”受到了重创。报道指出,这些小型小吃由于没有统一的质量认证,导致了大量的退货和消费者的不满。而且,即使是知名的餐饮品牌也在无意间加入了这场“风暴”,使他们的产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标准建设:针对淀粉肠这一现象,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明确不同产品的质量要求,严厉打击任何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违法行为。
2. 强化市场监管:对于那些以劣质原料假冒优质产品的商家,应该依法严厉查处,提高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轻易冒险。
3. 提升企业素质:企业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也是避免类似问题的关键。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4. 推动行业自律: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行业自律中来,共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