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一下朋友们最为担心的一类营养物质-脂类物质。正因为过度的担心,由此产生的误区也是最多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
脂类物质只包括脂肪吗?
很多朋友认为脂类物质就是我们人体的脂肪,事实却不是这样,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人体内一大类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我们平时说的脂肪、肥肉、油脂都指甘油三酯,而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容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这是生活常识,我们平时洗碗的时候,油脂都是飘在水上面,很难溶于水,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洗洁精。
正常人体内按体重计算,脂类含量应该在10%~20%之间,而肥胖者可达到30%以上。
人体的脂肪是我们的敌人吗?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聊一下这几种脂类物质, 其间还会穿插一些生活的小常识。脂肪又称为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从名称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这是一种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物质。
脂肪在人体内的可以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约占人体脂类的95%,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内,被称为储存脂肪或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皮下和肌肉纤维之间。
皮下和腹腔还好理解,肌肉纤维之间有脂肪,这可能会打破很多朋友的认知,但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有一种牛肉叫做雪花牛肉,那种牛肉的肌肉组织间,就有很多脂肪组织。正因为脂肪的存在,这种肉变得十分美味。
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会把脂肪当作敌人,因为它会带来很多的疾病。其实这是我们对脂肪的一种严重误解,脂肪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的。之所以有人把它当作敌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幸福的时代,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现在已经没有人因为三餐问题而感到烦恼了。
而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物质生活极为匮乏,食物获取比较困难,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而脂肪是体内一种储能形式,当能量过剩时,我们就把它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可以动用脂肪释放能量。
正是因为这种机制,才让我们人类的祖先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说脂肪组织对于我们人类的进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脂肪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今天。
人体脂肪的2大特点是什么?
人体脂肪含量常受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影响而增减,当能量摄入过多,脂肪含量会增加,当机体能量消耗较多而摄入不足时,体内的脂肪就会大量动员,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各组织被氧化消耗。因为它含量很不稳定,所以又有可变脂或动脂之称。
敲黑板,今天第1个重点来了,体内脂肪储存和供能有两个特点,一是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地储存脂肪,至今还未发现其吸收脂肪的上限,所以人体可因不断摄入过多的能量而不断的积累脂肪,导致越来越胖。简单来说,如果我们不控制自己的食欲,我们的肥胖是没有上限的。
二是机体不能利用脂肪酸的分解合成葡萄糖,所以脂肪不能直接给脑、神经细胞以及血细胞提供能量。很多朋友不理解这一点有什么重要的。
这一点的重要之处在于如果我们在减肥的时候,一点碳水化合物都不摄入,或者摄入的过少,单靠脂肪供能,是无法满足脑、血细胞和神经的需要的。
这时候怎么办,人体会利用蛋白质来替代碳水化合物,导致机体分解蛋白质,通过糖异生来保障血糖水平。这些蛋白质大多来自于我们人体的骨骼肌。
有的朋友会认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分解点骨骼肌里的蛋白质,能有什么危害呢?你有所不知的是,时间久了会造成了肌肉萎缩,肌肉组织萎缩的过于严重,人不但会感到乏力,对热量的需求也会大大降低,最终会形成了一种易胖体质。
我想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深有体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减肥的效果会变得越来越差,有的朋友甚至形容,我喝点凉水都能长胖,就是这个原因。
朋友们不要不相信,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张医生的妻子有位同学体重130斤,为了让自己变漂亮,便采用了不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办法,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断炭,刚开始的效果还不错,可是到了后来,效果变得越来越差,现在已经达到了150斤了,他给张医生的描述就是,稍微吃一点就胖的要命,现在已经基本放弃抵抗了。
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吗?
说完了脂肪我们再说类脂,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类,约占脂类的5%,磷脂主要有磷酸甘油脂和神经鞘脂,在脑、神经组织和肝脏中含量丰富。
固醇类主要为胆固醇和植物固醇,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中富含胆固醇,而植物固醇主要来自于植物油,种子和坚果等食物。
敲黑板,今天的第2个重点来了,以往看过张医生作品的朋友都知道,张医生日以往在作品里反复强调,血胆固醇超标的朋友要限制动物内脏和蛋黄的摄入,就是因为这类物质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
但朋友们要是误以为只要控制住了食物中的胆固醇,就可以把体内超标的胆固醇水平降下来,那您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胆固醇,80%是由我们肝脏的合成的,只有20%来自于食物。
正因如此,我们限制胆固醇水平超标的朋友进食动物内脏和蛋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根治,而是为了避免雪上加霜,对于这类朋友,药物治疗才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类脂在体内含量基本稳定,受膳食、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的影响极少,即使在肥胖病人体内含量也不会增多的特别明显,在饥饿状态下也不会减少的特别明显,故被称为稳定脂或定脂。
影响胆固醇吸收的5大因素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简单聊一下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在脂肪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胆汁中的胆汁酸和胰腺分泌的胰脂酶。
脂肪在小肠内由于肠蠕动的搅拌作用,胆汁首先将脂肪给乳化掉,脂肪酶催化脂肪分子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或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脂肪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大部分中链脂肪酸被小肠粘膜吸收,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入肝。小部分在小肠黏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磷脂、胆固醇和特定的蛋白质形成直径为0.1~0.6μm的乳糜微粒,由淋巴从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从吸收率上也可以看出我们人体对脂肪的喜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排除了健康问题,人们对脂肪的喜爱程度,一点也不低于碳水化合物,像滋滋冒油、入口即化,这都是形容脂肪的词汇。
生活中有一些朋友会对脂肪吸收不良,这时候可以应用一些中链甘油三酯,它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一种特殊营养物质,但中链甘油三酯在一些人体内可能会引起酮血症,这是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磷脂及其水解产物溶血磷脂的吸收部位与脂肪相同,溶血磷脂吸收后也会重新合成为磷脂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朋友们最为关心的胆固醇吸收问题。进入肠道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食物和肝脏分泌的胆汁,食物中的游离胆固醇可被小肠上皮吸收,但如果食物中的胆固醇为胆固醇酯,则需要首先被胰液和肠液中的胆固醇酯酶水解成游离胆固醇后,才能被小肠上皮吸收。
吸收后的胆固醇在肠黏膜细胞中再合成胆固醇酯,低密度脂蛋白是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
胆固醇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胆汁酸在乳化脂肪后一小部分被小肠吸收,随血液到肝脏和胆囊被重新利用,另一部分与食物中未被吸收的胆固醇一起被一些膳食纤维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为什么现在很多科普作品中反复要强调多摄入膳食纤维,单从胆固醇的吸收上也能看出其重要性。
既然聊到这里,我们来聊今天的第3个重点,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了解这5种因素,对于胆固醇超标的朋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胆汁酸有促进胆固醇吸收的重要作用,胆汁酸缺乏时胆固醇的吸收会明显下降。
食物中的脂肪不足时,会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因高脂肪膳食不仅能促进胆汁分泌脂肪水解产物,还有利于形成混合微胶粒,并促进胆固醇在黏膜细胞中形成乳糜粒入血,故高脂膳食易导致血胆固醇升高。从这点朋友就可以知道,为何医生反复强调高胆固醇血症的朋友要限制脂类物质的摄入,因为它会促进胆固醇的吸收
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随食物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一点也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迪,现在,大多数科普作品强调的都是食物的胆固醇含量,而对于吸收率却只字不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更是不负责任的。
食物中的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不但不易被吸收,而且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这与植物固醇分子结构与胆固醇极为相似,能竞争性的抑制胆固醇脂的水解和再酯化有关。
食物中不能利用的多糖,如纤维素、果胶、琼脂等容易吸附胆汁酸盐,妨碍微粒的形成,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另外肠道细菌能使胆固醇还原为不易被吸收的粪固醇后,随粪便排出。这里又提到了健康的肠道菌群,对胆固醇的吸收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这5方面对于胆固醇水平超标的朋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您在饮食中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摄入,这会让您胆固醇的控制会更加容易,用药量也会更少,产生副作用的机会也会更小。
关于脂类物质的知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较多,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我们下次再见。
结论:
脂肪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包括甘油三酯和脂肪、肥肉、油脂等。脂肪和类脂共同特点是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正常人体内脂肪含量应在10%-20%之间,肥胖者可达30%以上。
人们常常将脂肪视为敌人,因为脂肪会带来诸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然而,我们应认识到脂肪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它为人类祖先提供了能源支持,而不是障碍。脂肪的这两个特点——能够储存脂肪和有效供能——使其在体内储存和传输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胆固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胆固醇。我们需要限制这些物质的摄入,特别是来自动物内脏、蛋黄的食物。同时,要保证钙、铁、维生素D等矿物质的摄取,避免食物中汞、镉等有毒元素对身体的损害。
虽然大部分人类倾向于忽视这些基本营养素的重要性,但在健康状况良好、生活质量优越的现代社会,他们仍需掌握相关的知识,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运动,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