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明英宗复位后,锦衣试百户袁彬也迎来人生转机。不仅升任锦衣卫指挥同知,还深受帝眷“奏请无不从”。并不是袁彬能力出众或在“夺门之变”中立有大功,而是明英宗顾念旧情。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获,英宗的众多侍卫抛下他仓惶逃命,唯有袁彬寸步不离,并在其后一年里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位出塞“北狩”的太上皇。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袁彬的行为也换来了英宗对他的不离不弃。所以即便袁彬在锦衣卫任上表现得非常不堪,完全被门达、逯杲、哈铭等人所掩盖,但是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整个天顺朝袁彬一直就任“锦衣卫堂上官”。
注:“锦衣卫堂上官”是锦衣卫的荣誉官职,朝会时身着飞鱼服侍立皇帝身旁,负责管制朝会官员言行。
正统七年,英宗立钱氏为皇后,明朝也多了一对恩爱夫妻。
虽然钱后一直无法生育,正统十四年后也因残疾而形象不佳,但英宗坚持不向他的父皇学习,多次拒绝废后另立。而且为了预防驾崩后新帝母子迫害钱皇后,英宗立下了废除殉葬制度的遗诏,“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但另一方面,对于为了自己哭瞎一只眼、哭瘸一条腿,并且努力女工赚钱贴补家用的妻子,英宗又表现得过于不控制自己的欲望了。被软禁南宫的七年里,英宗有籍可查的孩子就九个,分属七位母亲。
七年,杭后崩,谥肃孝。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而后仍称郕王妃。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 ……
《明史·卷一》
同样是这位颇有“仁心”的皇帝,不仅掘了自己弟妻杭氏的坟,还强令弟弟的后宫们殉葬。其实英宗很清楚,他的遭遇和这些女人没有关系。只是复位后还来不及报复,朱祁钰就病亡了,他要找人撒憋了八年的气。
除此之外英宗还不顾朝臣劝阻,处死了兵部尚书于谦。
英宗明白于谦是朱氏皇族的恩人,也是他朱祁镇的恩人。没有于谦不说明朝是不是会完蛋,起码京师将不保。如果真的这样,英宗别说夺门复位,还朝的机会都不会有。
无论原因是徐有贞说的“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还是于谦拥立新帝非臣子之道。英宗杀于谦都是出于本心,而且是带着怨气。否则杀于谦,不需要用“弃市”这种方式来羞辱,也不需要株连其家人“籍其家,家戍边”。
注:“弃市”是古代死刑的一种处决方式,指在市井当众处死人犯,并允许旁人毁损、羞辱尸体。
明宪宗朱见深,在三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三年后又被他的叔叔朱祁钰废为沂王。此后年幼的朱见深不得不孤独的在后宫生活了五年(不被允许去南宫见父母),直到他的父亲夺门复位。
朱见深的童年不仅缺少关怀,还由于头顶“废太子”名号而压力巨大。毕竟他的前辈,基本上没一个有好下场。譬如汉朝的刘荣、刘强、刘庆,隋朝的杨勇,唐朝的李承乾、李忠、李瑛等,不是被处死,就是死于流放。
数年无人理睬和缺乏安全感,让朱见深对大他十几岁但不离不弃的万氏,产生了无法割舍的爱恋,以至于养成一个怪癖,“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
所以不说朱见深有多恨他的叔叔朱祁钰,至少是没任何好感的。但是朱见深登基后,却为了这个叔叔打了自己父皇的脸,恢复了被英宗废为“戾王”的朱祁钰的皇帝名号。这是朱见深的“仁和善”,但在他的具体操作中又处处显示出他的“劣和恶”。
明朝皇帝的完整谥号有十七个字,例如明英宗的“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但是明宪宗给朱祁钰定的谥号只有五个字,“恭仁康定景(皇帝)”,还没有历任正牌皇后的多(13个字)。
除此之外,宪宗也没有给朱祁钰拟定庙号,牌位自然也进不了太庙。而且宪宗也没有更改朱祁钰陵墓以及祭祀的规制,仍然按照亲王之礼待之。简而言之,朱祁钰并没有得到皇帝“实名”。
明宪宗之所以抬自己叔叔的身份,无非就是历任新皇登基之初的常规操作,快速刷政绩,为自己树立起明君、任君的人设。用完“工具人”叔叔,还不给他实际好处,这真的和“仁善”难以扯上关系。
同样,明宪宗在宠爱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万氏时,也并没有像万氏一样,把爱情全部倾注给对方。
除了万氏,明宪宗有正式封号的后妃就有十五位,共育有十四个儿子和六个女儿。此外,宪宗还时不时找宫女交流感情,明孝宗朱祐樘就是借这种方式来到人间的。
并不是宪宗不重视万氏,或者随着年岁的过去而厌倦万氏。不然万氏在五十八岁病故时,宪宗就不会哀叹“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了。只是大部分男人都有个后宫梦,宪宗只是有权力和能力去实现这个欲念。
明世宗朱厚熜在兴藩做“圈养”宗亲时,颇为仰慕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憧憬着他能斗倒诸阉宦,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因此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入京登基后,不仅未厌恶杨廷和利用皇帝空窗期搞“更化改元”,还对杨廷和的改革给予了支持。
注:从明武宗驾崩到朱厚熜登基,有三十七天没皇帝,杨廷和成了事实上的皇朝一把手。他也利用这段时间,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令,即“更化改元”。
但当“大礼议”波及到皇帝权力时,少年天子就换了种态度来对待杨廷和。不仅把杨廷和赶出朝堂、剥夺其爵位和待遇,还通过《明伦大典》把杨廷和名声搞臭、定性为罪臣。
另外,世宗初登基时立志要“荡涤奸邪,兴旺盛世”。为此也搞出了历时十几年的“嘉靖新政”,一幅中兴明君的做派。但后来世宗开始醉心于修仙成道,转变成了怠政皇帝和昏君的代言人。
不论具体原因是什么,可以确定的是无人强迫世宗做出改变,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朱厚熜对孝宗张皇后的态度,也一样是先善后恶。
张氏不仅是皇朝的太后,还是敲定“武宗遗诏”把朱厚熜推上皇位的功臣。所以世宗刚登基时,非常尊敬张氏。只是当年轻的皇帝意识到这位太后有剥夺其皇帝资格的可能时,一切就变了。
世宗先是将张氏的两个弟弟投入死牢,变向钳制住张氏。然后在宫中一步步的孤立张氏,并削夺她太后的威权。最终逼得张氏以太后之尊,席藁请罪。而世宗并未满足,张氏病故后,世宗还以不允许其葬入泰陵以及袝太庙的方式,继续羞辱这位太后。
这世上并没有天生的善人或恶魔,每个人都自含“善”和“恶”。只是皇权让皇帝们难以被世间的律法、道德所约束和压制,让他们更易放大自身的恶和欲念。
结论:
在封建社会,皇权的力量无比强大,它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甚至决定王朝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和监督。即使某些皇帝看似仁慈,但他们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本文通过分析景泰八年明英宗与锦衣卫其他官员,特别是袁彬的人生经历,探讨了明朝政治环境中的皇权矛盾和社会问题。虽然明英宗曾经表现得非常仁慈,但他却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了让他备受争议的行为。相反,有些皇帝虽然看似“仁慈”,但他们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权力所驱使,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真正能做到“仁者爱人”的人,而不是仅仅关注那些表面看起来“仁慈”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被权力所驱使,做出让人难以理解事情的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