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罗湾海战(大船属荷兰,小船属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在穿鼻海战中,中国曾用渔船对抗西方的坚船利炮。往前数100年前的明朝,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可二者的结局完全不同。在中国最后一个如日中天的大一统王朝,清朝接连失地,最后与英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而在饱经战乱的明末,快要灭亡的明朝居然还打赢了一场反侵略战争。为何大一统的清朝在反侵略方面还比不上快灭亡的明朝?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原因。
一、料罗湾海战背景
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因其地处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的主航道上,又依托莱茵河入海口,方便沟通欧陆和海洋的运输,加上其国国土狭小,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荷兰商业特别是转运贸易极其发达。至1595年,简·哈伊吉斯·冯·林登的《旅行日记》传入荷兰,荷兰人得到了通往东方的航道信息。就在这一年,荷兰派出了它的第一支赴东方的海船队。这支船队在1597年到了印度尼西亚后返航。一直到1601年,荷兰船只终于出现在中国海域。
此刻的中国虽然有隆庆开关的命令,但能下海贸易、敢下海贸易的还是东南大族。这些大族类似于清末十三行,洋人想和华人进行交易,必须通过这些大族,所以荷兰人幻想的自由贸易是不存在的。而在官方层面上,明朝严格限制海外朝贡,荷兰在官方层面上也寻求不到帮助。按照洋人自古存在的强盗逻辑,既然你不按我的要求贸易,那么我就用武力逼着你贸易。随后荷兰以巴达维亚为据点,热衷于在东方海域进行海盗、抢劫和走私活动。
荷兰战舰在巴达维亚
但在走私贸易中,中国人把荷兰人当作蛮夷对待,而荷兰人则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人当作落后民族,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迫使明朝屈服,荷兰借明朝国内叛乱此起彼伏的时机,终于在崇祯六年(1633年)掀起了旨在入侵中国沿海的侵略战争。料罗湾海战就这样爆发了!
郑成功(左)、郑芝龙(右)
二、料罗湾海战
料罗湾海战是鸦片战争前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明朝和洋人的最后一次海战。此次海战发生的时间,虽然明朝的北方局势已经糜烂,内有流贼,外有后金,但明朝在反侵略战争上居然展现了和大清完全不同的气象,衰弱的明朝居然筹集了150多艘船只,2万多人参战。而荷兰方面由巴达维亚派遣了11艘盖伦船增援中国海域,并招募中国海贼刘香的50多艘海盗船。虽然荷方船少,但他们装备了最先进的加农炮,船只为盖伦海船,船体巨大,且航速较快。
海战爆发的根因是洋人的贪婪,为了夺取中国利益,在1633年7月7日,装备大炮的荷兰战舰在台湾殖民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下以密德堡号战舰为旗舰,轰炸了南澳。明军沿海炮台还击,荷兰舰队没有讨到便宜,随即北上,为了壮大声势,荷兰还收敛了海贼刘香的船队。
7月12日,荷兰和刘香联军来到厦门海域,明军毫无戒备,荷兰偷袭了厦门港口,焚毁了15艘明军海船,获得了制海权,随后登陆大肆掠夺,并封锁厦门港,要求金门、厦门村庄百姓向荷兰人进贡酒肉,并威胁厦门官府开放贸易。但谈判无疾而终。
10月22日,料罗湾海战正式爆发。
郑氏船队
22日凌晨,明军150艘战舰悄悄开入金门南部的料罗湾,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和海贼刘香的联军。当荷兰发现明军后,旋即以荷兰战舰为中心,海贼小船四散,组成了防御阵型。明军以福建海防游击郑芝龙的30艘战舰为先锋,郑芝龙利用东风两路分袭,主力船直扑荷兰战舰,辅助船对付海盗。明军虽然是150艘船只,但真正的海船只有50艘,其余100艘为火船,郑芝龙用了洋人没见过的火海战术,用火船快速逼近洋人战舰,引火撞船后,洋人阵脚大乱。两艘荷兰战舰一开战就被火船焚毁,两艘在和明军火炮对轰中被击沉,一艘被俘虏,其余逃窜。料罗湾海战最终以中国一方的获胜而结束。
此战,明军擒获荷兰指挥官1人,军官数人,荷兰船员118人,斩首20,杀死荷兰船员、中国海盗千余。海盗刘香的50艘海盗船全部沉没。而明军方面阵亡86人,重伤132人。这,是明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辉煌的一次。
沉没的西洋战舰
三、料罗湾的后续和反思
料罗湾海战后,荷兰仓皇逃窜,这是1500年以来中外大海战中,中国最辉煌的一次,极大地打击了荷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此战以后,荷兰在东方海域再不敢轻启战端,也开始遵守东方规则(实际是郑家规则),按规矩交税(向郑家交保护费)。但该次海战只是个例,并非明史爱好者们吹上天的那样辉煌。
首先,从战斗主力看,这次战斗与其说是中荷两国国家间的战争,不如说是有官府身份、实际是东海海上霸主的郑氏和能代表荷兰国家的殖民商人之间的武装冲突,当然这个冲突绝对包含着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郑氏行为维护了国家尊严,保证了国家独立,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坚决反对洋人侵略的精神,是绝对要予以肯定和弘扬的。
此刻的明朝已经走向它的穷途末路,北京的中央对南方已经失去控制,从万历朝江南抗税事件就能看出来。而此次海战几乎全是由郑氏指挥,郑芝龙为海盗收保护费出身,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后,成为官军,但郑氏依旧是一支独立势力,称霸东海,建立了自己的东海秩序,大力发展走私贸易。而荷兰人自恃坚船利炮,破坏了郑氏规则,所以二者矛盾最为突出。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所以郑氏在料罗湾海战中最为出力。而事实也是如此,料罗湾之后,郑氏的权力达到顶峰,洋人都得按郑氏的规则行事。所以料罗湾海战没有多少明朝国家的影子。
其次,从武器装备上看,中国能赢尚属侥幸。新航路开辟后,荷兰人的船只是著名的盖伦船,吨位大,有水密舱,三桅结构,两层甲板。15世纪末西欧主要航海国家的盖伦船吨位一般在1000吨,可载21门重炮。到17世纪,荷兰借鉴英西战争,开发出更先进的海船,该型海船以机动、灵活、载炮多而著称,每船可载20—30门大炮。而和洋人相对,永乐时期是中国航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郑和宝船领先世界,但随着保守势力的崛起,永乐大船消失了,中国船只转为小吨位,至明末,福船、沙船都为小吨位近海船只,毫无远洋能力。中外差距十分明显。
所幸料罗湾是在近海爆发的海战,福建人熟悉福建近海海况,参战船只是郑芝龙为了走私而打造的远洋武装商船,尚有一战之力,在和荷兰人火炮对轰中不落下风。中国方面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三要素都齐备,因此能够获胜。但如果真在远洋打海战,胜负真的尚未可知。
第三,就是荷兰人志在通商,说起来,此刻在东方的荷兰人是商人殖民集团,他们重在获取通商利益,而非割地赔款,这是和鸦片战争中英国不同的地方。料罗湾海战战败后,巴达维亚殖民当局见武力不能使大明屈服,也没有想到继续增兵继续开战,而是选择遵守东方规则,认了怂。荷兰人的后续态度使料罗湾海战中国表现更加辉煌。
就是在上述因素之下,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对上了如日中天的海上马车夫,却赢得了一次值得称道的大胜。
明军火器部队
文史君说
对明朝来说,料罗湾海战是一次侥幸的胜利,明朝的幸运还在于此刻正是工业革命前夕,西欧还没有发展起来,对东方的侵略还有所保留,中外差距虽然存在却不明显,明朝时的中国人也很开明,热衷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氏的战舰就有许多是仿造的盖伦船,船上的火器也多仿自西洋,有的甚至是澳门葡萄牙卜加劳铸炮厂的原装产品,可见当时的中国并不保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清入关,闭关锁国,中外差距就更大了。到了工业革命后,洋人侵略性大增,这一次保守的中国终于抵挡不住了。
参考文献
何锋:《中国的海洋——明朝海上力量建设考察》,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请关注我们!
结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明朝在与荷兰的料罗湾海战中取得胜利的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荷兰军队在初期是依靠先进的海船和强大的炮火来进行侵略的,尽管荷兰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租界拥有广阔的贸易空间,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民众对于荷兰的侵略缺乏抵抗意识,因此这种打法并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国际认可。然而,在中国最后的如日中天的大一统王朝,清朝连续失地,最后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清朝在反侵略方面的实力相较于明朝要逊色很多。
从大一统的清朝角度来看,清朝多次遭到外国侵略,其中最辉煌的一次便是料罗湾海战,这是明朝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辉煌的一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清朝在经历了多个反侵略战役后仍然未能挽回局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反侵略措施,导致鸦片战争爆发,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清朝的强大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西方列强超越。
此外,料罗湾海战之后,荷兰人放弃了海上侵略的传统,开始遵循当地的规则,这也反映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由于清朝政府过于软弱,无法有效地处理与外部势力的关系,导致这些势力无法轻易进入中国市场。
在未来,中国需要加强海洋力量的建设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威胁,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与外来势力的竞争,不能仅仅依赖固有的国防和军事力量,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