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权力而同室操戈、父子相残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后梁的朱友珪,他杀害了父皇朱温,夺取了皇位,之后又被弟弟朱友贞干掉。在唐朝中后期,藩镇成为地方上的主宰,有一位人物也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他杀害父亲,夺取了节度使的职务。然而,他后来却放弃官职、地盘,出家为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河北雄藩
此人名叫刘总,字志轩,是卢龙节度使刘济第二子。早在785年,刘家就开始统治这片区域,刘总的祖父刘怦受到三军的推举,并得到了朝廷的任命。刘怦死后,他的儿子刘济担任节度使。当时,河北的藩镇骄横跋扈,只有刘济的态度十分恭顺,一直向朝廷进贡,并且听从朝廷的旨意,参与征讨叛变的藩镇。
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管理的还不错,可是他却有一件烦心事,这就是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很差。刘济的长子名叫刘绲,担任节度副使之职,是刘济的继承人。次子就是刘总,他担任瀛州刺史之职,经常跟随刘济出征作战,颇有军事能力,在征讨王承宗时,刘总奉命攻打安平城,他率领八千精兵最先登上城池,“日中拔其城”。
二、弑父杀兄
810年,刘济身患重病,野心勃勃的刘总就打算谋夺节度使职位,他与判官唐弘实、孔目官成国宝等人进行了一番密谋。刘总派人假装朝廷使者,并且让他扬言:“朝廷以相公逗留不进,除副大使(指刘绲)为节度使矣。”第二天,使者又说:“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之后,又派人在街头叫喊:“旌节已过代州。”
正所谓三人成虎,在谣言的煽动下,卢龙“举军惊恐”。刘济也非常紧张,他一口气杀掉了数十名与刘绲关系很好的将领。刘济“自朝至日晏不食,口渴索饮”,刘总趁机将毒药放在了里面。在刘济死后,刘总迅速控制了军队。与此同时,刘绲奉召而来,已经抵达了涿州。刘总假称父亲的命令,将刘绲杖杀。刘总通过弑父杀兄,夺取了节度使的职务。
三、弃官出家
刘总虽然篡位成功,但内心还是十分恐惧的,眼前经常浮现出惨死的父兄,用史书的话来说,“每见父兄为祟,甚为惨惧”。于是,刘总在官署后面安置了数百名僧人,“厚给衣食,令昼夜乞恩谢罪”。每次处理完公事后,他就在道场休息,如果到了其他地方,“则忷惕不敢寐”,到了晚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天下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吴元济就擒,李师道枭首,王承宗忧死,田弘正入镇州”,失去了援助的刘总“心怀惧怕,每谋自安之计”。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刘总决定放弃一切,什么官职、财富、地盘,在向朝廷献地的同时,他落发出家,“且以其私第为佛寺”。唐穆宗得知此事后,“诏赐总名大觉,寺名报恩”。不久后,刘总在易州地界病死。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结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权力而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甚至杀害亲人和兄弟,这些事件屡见不鲜。然而,刘总的故事并非如此简单。他在夺取节度使职位的过程中,不仅实施了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且在被杀死后还选择放弃所有财产和地位,最终出家为僧。这样的行为看似极端,但实际上可能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亲情的深深敬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欲望和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性。权力可能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它往往会带来更深的痛苦和毁灭性后果。欲望可能会让人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性中的另一面就会浮现出来,如贪婪、自私和复仇等。
同时,刘总的选择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避世出家。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尤其常见,许多人在遭受人生挫折或者道德沦丧时,会选择逃避现实,进入佛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权力的本质,也不能忽视个人的价值观。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避免伤害他人和社会,同时也应该尊重自己的感情和信仰,因为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