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今年刚好过80岁大寿,虽然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身高一米七,体重也有90多斤,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能吃4碗饭。
就在半年前,刘大爷听说老年人瘦一点比较好,对长寿有好处,很多长寿老人都是精瘦精瘦的。于是刘大爷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饭量,减肥减了小半年,刘大爷忽然在家里晕倒,随后被家人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营养不良、低血糖。
一、男性/女性身高170~180cm,体重多少才正常?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体重也随之飙升,多说人太胖容易得病。然而一米八的刘大爷,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反而还晕倒住院。老年人身材真的不能过胖吗?刘大爷算胖吗?到底多胖才算胖呢?
其实用来衡量胖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BMI体质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体质指数 = 体重(千克)÷身高(米)2
对于中国成年人而言:
BMI<18.5为体重过低
18.5≤BMI<24为体重正常
24≤BMI<28则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按照公式,如果一个男性/女性身高170cm,体重应该在53.4kg~69kg。如果身高在180cm,体重应该在59.9kg~77.7kg。按照刘大爷的身高和体重来看,原本就已经偏瘦了。
二、重磅新研究:80岁以后,胖的老人或许更长寿
4月25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于老人而言,过瘦并不见得是好事,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者肥胖或许更长寿。
这项研究随访时间长达20年,共纳入中国23个省,27026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165例死亡事件,其中2389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468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
通过数据总体来看,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死亡风险呈现反J型趋势。即随着BMI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步递减,当超过临界点后,随BMI增加,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保持平稳。
具体数据分别为:
1、BMI达到29.3kg/O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2、BMI达到26.5kg/O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3、BMI达到30.6kg/O时,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群,肥胖者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与超重或肥胖者,往往有着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关。
三、老人太瘦为啥不好?
不少老年人认为身体过胖,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从而导致身体各种异常。但其实,老年人身体偏瘦,同样对健康不利。
1、营养不良
偏瘦老人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都会较低,体质相对较弱,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差,常常会感觉到精神不振,容易出现疲惫和头晕的现象。
2、免疫力差、体质虚弱
过瘦的老人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需求,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体质比较虚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病小痛不断,尤其是换季的时候,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较弱,易遭到病毒感染。
3、更容易疼痛
脂肪是内脏和皮下组织的保护器,起到支撑、缓震的作用。精瘦的老人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的缓冲物,走路或久坐时,膝盖、脊椎等器官容易磨损,感觉到疼痛。
4、生病难痊愈
身体过瘦,体内存储的能量物质较少,一旦患病,往往经不起疾病的消耗性折磨,使疾病的康复时间延长。
5、怕冷
脂肪除了是能量仓库,也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过瘦的人,对于外界寒冷耐受度,往往比胖人更低。
四、最后提醒:老年人体重迅速下降,要当心疾病
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自然而然会出现消瘦现象,尤其是在不加强营养的前提下,身体很容易变瘦的。但如果体重短期内下降幅度过大,就要考虑是否以下几种可能:
1、癌症
恶性肿瘤在早期大多无典型症状,体重减轻可能是部分恶性肿瘤的唯一症状,如果是老年患者更应警惕。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如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进行糖尿病相关筛查。
3、甲亢
甲亢也会引起消瘦,如果同时合并饭量增加,体重却骤减,还伴有手抖、易怒、多汗等,就要高度怀疑甲亢的可能。
4、消化系统疾病
体重下降,也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不完全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都可影响患者正常进食,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体重。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天凤主任医师表示,如果没有合理原因,体重在半年到一年间,减轻4.5――5kg,或是总体重下降5%,就属于比较反常的情况,一定要注意。
体重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科学管理体重,不追求过瘦,也不能不干预身材,任其发展。让自己身体舒服的体重,就是健康体重。
参考资料:
[1]《自然・衰老:千金难买老来瘦?No!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全因死亡和非CVD死亡的风险更低》.奇点网.2022-05-28
[2]《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这些疾病导致的》.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2018-12-03
[3]《体重突然下降并不是什么好事 可能是这些病惹的祸!》.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