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3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5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全球范围内率先筛选出预测胰腺癌化疗敏感性的蛋白标志物。该研究结果将改写目前的相关治疗指南,有望改善胰腺癌治疗总体生存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高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他表示:“该研究标志着蛋白质组学驱动的胰腺癌精准诊疗进入新纪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胰腺癌研究团队获得的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2024年第3期)上。该项研究成功回答了目前胰腺癌治疗领域的相关“瓶颈”问题,使得对化疗敏感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获得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据悉,胰腺癌治疗领域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谁对化疗敏感;对什么化疗药物敏感。
据介绍,专家团队采用多组学方法,对有三年以上随访资料的众多患者开展研究分析,成功构建了基于蛋白组学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蛋白标志物:NDUFB8和CEMIP2,该标志物能准确预测化疗的敏感性。
瑞金医院方面透露,研究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在国内外三个外部队列(法国大巴黎地区胰腺癌队列、上海肿瘤医院队列、长海医院队列)中得到了独立验证,显示出强大的临床适用性。
该研究由瑞金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上海市胰腺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沈柏用教授团队完成,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团队完成了项目所有的多组学检测及生信分析。(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胰腺癌治疗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肿瘤分子标识物的新规律——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出与化疗敏感性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并且能够有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首先,此项研究的关键发现在于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准确预测化疗对不同人群的敏感度,还能准确评估其潜在副作用以及推荐合理的化疗方案。这意味着对于在术前选择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患者而言,该模型能够明确指导个体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和死亡风险。
其次,科研团队运用多组学技术,通过对大量有症状的胰腺癌患者进行深入调查和数据挖掘,从大量的样本中筛选出具有高抗化疗特性的两种关键蛋白标志物——NDUFB8和CEMIP2。这些标志性蛋白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敏性和准确性都取得了显著提升,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癌症治疗思路,也为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胰腺癌开辟了新的途径。
接下来,多项国际学术会议和机构对这项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认可。专家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上述两种标志性蛋白的精确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DUFB8和CEMIP2分别可以明显预测新辅助化疗对多种胰腺癌亚型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此外,他们在多个国内外部队列的数据集上,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证实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适用性和真实价值。
然而,尽管这项研究在胰腺癌预后预测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例如,目前该模型主要依赖样本数量和实验设计上的限制,无法实现广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从而影响其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现有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基因表达水平、免疫逃逸机制、手术适应症等,而这项模型仅针对单一或两个关键蛋白指标进行分析,仍可能存在一定的遗漏和不确定性。
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这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1. 加强系统整合:应优化蛋白质组学平台和技术,建立全面、多角度的胰腺癌分子标本库,确保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内的研究中实现蛋白质组学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 开发新的筛选工具和算法:针对胰腺癌复杂多变的生物学特性,开发高效、准确定位新型靶点和参数的自动化筛选工具和模型,以便更精确地预测和评估胰腺癌患者体内各类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反应和耐受程度。
3. 提升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制定和完善新型生物标记物在胰腺癌临床实践中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检测方法、数据采集和存储规则、临床应用评估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鼓励临床试验和数据共享:通过强化国际合作、搭建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等方式,推动科学家们共同探索和优化这类标志物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促进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交融,推动临床医疗水平的持续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医学专家通过利用蛋白质组学驱动的胰腺癌精准诊疗策略,发现了预测胰腺癌化疗敏感性的两大核心蛋白标志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有效的预后预测模型。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数据的支持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此类新生物标志物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有望显著提升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助力我国医学事业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