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近日,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巡查一家螺蛳粉外卖店时,在柜子里发现了臭味难闻的“螺蛳粉加臭酱”,引发全网热议,网友怀疑商家此举是否违规。3月25日,成都市市监局答复极目新闻记者称,该商家的产品由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生产许可证和执行标准均在有效期内。(据3月25日极目新闻)
监管人员被熏出“痛苦面具”(图源:视频截图)
市监局工作人员在柜子里发现了“螺蛳粉加臭酱”,闻一下就被熏出“痛苦面具”,于是一些网友怀疑“加臭酱”不安全、不卫生。现在官方证实,该食品的生产许可证和执行标准在有效期内。就是说,螺蛳粉添加“加臭酱”本身并无违规之处,外卖店的问题是后厨卫生状况较差,涉嫌违法违规已被立案调查。
据了解,螺蛳粉的臭味应该来源于酸笋。在消费者看来,那股臭臭的酸爽味道,应该是天然发酵形成的,因此才正宗、无害,让人大快朵颐。如果是添加“加臭酱”而形成的臭味,哪怕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但依然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据潮新闻3月24日报道,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商家在销售螺蛳粉加臭酱、加浓螺膏等产品,街头一些商家对是否添加“加臭酱”遮遮掩掩,有商家明确表示“不方便透露更多”。这就说明,行业内有商家添加是事实,只有消费者被蒙在鼓里。所以,“加臭酱”一曝出,让热爱螺蛳粉的消费者和用心在做螺蛳粉的商家,都陷入了窘境。
有业内专家称,“加臭酱”主要使用腌制的酸笋、海鲜酱以及香辛料调配加工生产的,符合固态或半固态调味料生产标准,柳州本地实体店获取酸笋等原材料容易,几乎未使用加臭剂。
据了解,柳州本地多部门将对螺蛳粉企业开展实地检查,检查的目的不言而喻,当然是为了维护好螺蛳粉这一大IP,撇清与“加臭酱”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消费者的知情权。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违背了螺蛳粉制作工艺等于弄虚作假,欺诈顾客”。再说,食品添加的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商家添加“加臭酱”,至少是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的。正如有网友质疑,如果螺蛳粉的生产工艺过关,怎么会需要额外添加“加臭酱”呢?
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才有意义。要消除消费者的心病,光说“无害”“不违规”还远远不够。毕竟,从电商平台上看,“加臭酱”类似的产品,形形色色还不少,添加多少,更不能全靠商家的良心。
一个地方打造一个IP品牌并不容易,不能让“加臭酱”影响了行业的长远发展。资料显示,“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古老、讲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能拿到非遗“国字号”招牌,其独特性不言而喻。这就说明,“柳州螺蛳粉”有标准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当然,“柳州螺蛳粉”与“螺蛳粉”并不等同,但有这样的标杆存在,螺蛳粉能不能、需不需要添加“加臭酱”,添加后该不该让消费者知情,都应该有明确的说法。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正规商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消费者也才能放心食用。
(来源:极目新闻)
结论:商家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行为并无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反而有可能是出于对消费者口味的考虑。
建议:
1. 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严格规范食品生产和经营行为。
2.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对生产和经营环节加强日常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4. 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新的食品种类和烹饪方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5.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食品安全技术和经验,共同维护全球食品安全。
6. 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实现全程可追溯,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7.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正确判断食品的安全性,防止盲目购买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