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智头条公众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去两三年里,人工智能(AI)风浪席卷全球。
2023年初,ChatGPT(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引爆全球各行业,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AI制药)也站上了新的风口。
不仅越来越多制药企业逐渐开始向AI敞开怀抱,就连生活中熟知的科技巨头也不断向生物医药领域辐射,以AI赋能药物设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英伟达入局,AI医疗成重头戏
3月19日,全球瞩目的一年一度的AI顶级盛会—英伟达2024年GPU技术大会正式开幕。其中,本届大会上与生命科学/医疗保健有关的会议共计90余场,首次超过了硬件、半导体、汽车等科技领域,居全行业第一。
种种迹象都在印证英伟达CEO黄仁勋之前在公开场合将“AI+医药”认证为下一个“黄金赛道”的理念。
并且,在本次GTC 2024上,英伟达推出的医疗保健项目GenAI,聚焦医疗场景的25个新的微服务(NIM),旨在赋能全球医疗保健组织,覆盖药物发现、医疗技术(MedTech)和数字健康等多个领域,帮助全球的医疗企业给予生成式AI进行效率提升。
更关键的是,除了以科技力量赋能AI医药赛道之外,近两年英伟达已经直接以投资入局AI医药领域了,仅2023年,就有超过10家AI制药企业收获了英伟达的资本倾注,并在2023年推出BioNeMo云服务,将投资的这些企业的研发搬到BioNeMo平台上。
一年的时间,如今的BioNeMo不仅拥有其他平台难以企及的算力,还搭建了十多个生成式AI模型,包括小分子建模工具、OpenFold 蛋白质预测模型,以及与Recursion开发的用于靶点和药物发现的Phenom-Beta模型等,基本上做全了临床前研究所需的主流工具。
数据显示,单单一个2023年,英伟达的股价便因生成式AI引发的庞大算力需求暴涨三倍,市值破万亿美元大关,
2024年,英伟达在AI制药领域火力全开,近日,其又投资了一家计算药物发现初创公司 Relation Therapeutics ;1月初的第42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英伟达宣布与安进合作建立一个名为Freyja的AI模型平台,以加速并缩短药物开发的周期,截至目前,英伟达已经与包括罗氏、阿斯利康、安进等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达成了AI制药合作。
本次大会吸引了强生、GSK、默克、诺华、诺和诺德、基因泰克、安斯泰来等医药巨头的高度关注,这些企业争相与英伟达建立数项新合作,已官宣的包括诺和诺德、强生医疗科技等。
作为全球三大GPU厂商之一的英伟达,其业务范围早已超越了芯片领域,过去两年很大一部分投资都流向了药物研发,毋庸置疑,英伟达已将医疗纳入了自家版图之中,并已将生物制药视为AI的下一个应武之地。
打破“双十定律”, AI+制药极具想象力
除了英伟达,微软、谷歌等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们,似乎都对生物医药领域抱有浓厚兴趣,推出了针对制药等技术的AI工具。
谷歌DeepMind的研究人员将AlphaFold模型用于开发一种“分子”注射器,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细胞中,并用于研究减少对杀虫剂依赖;
微软也发布了类似的开源模型EvoDiff;
亚马逊为其AWS机器学习平台SageMaker发布了蛋白质折叠工具;
Salesforce去年推出了蛋白质生成模型ProGen。
谷歌旗下数字生物技术公司Isomorphic Labs宣布分别与礼来和诺华达成新药研发合作,总额高达30亿美元。
而在国内领域,国内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成立了医疗AI部门,虽目前尚无明确数据显示其将直接参与制药环节,但毫无疑问的是科技巨头们正在试图用AI为制药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利用AI将药物发现及研发变得更具“性价比”,打破原有生物制药行业长期流传“双十”规律。即通过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应用到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等环节,以优化新药研发的效率与质量。将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40%~60%、降低研发成本和提升研发成功率。
招商证券认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全球观察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从市场结构看,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合计占比超过50%。
MNC驶入“AI+制药”快车道
国内企业开始发力
据麦肯锡统计,生成式AI对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会为全球经济增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对制药行业来说,这项技术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产品行业创造600亿至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显然,目前各大AI厂商正使出浑身解数想用AI打开医药医疗的大门,而硬币的另一面,医药企业也在快速适应节奏,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的AI技术援助,在制药赛道,MNC的嗅觉永远最敏锐,阿斯利康、礼来、赛诺菲、艾伯维等纷纷以自建平台、BD交易、合作研发进行AI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MNC在AI+制药领域主要进行了超20项合作,其中,阿斯利康、赛诺菲、BMS、艾伯维等跨国巨头一年中在AI领域发起多次合作。
2023年MNC在AI制药领域的主要合作
图片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此外,武田、礼来、GSK等制药巨擘均在AI制药领域有所布局。目前的情况看来,MNC对AI制药的合作热情高涨,MNC普遍看好AI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将其视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速药物上市时间的关键工具。
而与MNC与AI厂商的密切合作相比,我国“AI+医疗”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个领域受关注度提升迅速,睿兽分析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国内AI制药产业链共发生融资事件数为292件,已披露融资总额为822.47亿元,是所有生物医药融资系列中最受青睐的领域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国内A股市场中,就已出现了20余只AI医疗概念股,受本次GTC 大会的刺激,在大会开幕前,AI医疗概念股整体大涨,个股来看,截至3月18日收盘,泓博医药得20cm涨停的涨停板,成都先导涨14.08%,贝瑞基因等涨超10%,塞力医疗、阿拉丁、亚虹医药、安必平等跟涨。
小 结
中国AI制药经过了长久的蛰伏,优秀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去年6月,作为国内AI制药代表企业英矽智能递表港交所,并在去年9月,英矽智能与Exelixis协议,后者获得英矽智能ISM3091及其他靶向USP1化合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2021年至今,在自有人工智能平台的赋能下,英矽智能已搭建涵盖30余条管线的多元化疗法组合,提名18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将其中6个领先项目推进到临床阶段。近日,英矽智能阐述了其首款由生成式AI发现和设计的潜在全球首创TNIK抑制剂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到Ⅱ期临床试验的研发历程,并首次披露了该候选药物在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数据和表现。揭示了生成式AI技术在推动行业变革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凸显了AI驱动的药物发现方法带来的降本增效优势。
2023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英矽智能于11月9日获批备案通知书,获取境外上市前置条件,就在同一个月,晶泰科技以18C特专科技公司新规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成为第二家以18C申报港交所的企业。
很明显,随着AI技术的发展,似乎新药研发赛道正在被推着一步步向前,有了之前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等先例存在,英伟达的入局又将给新药研发领域带来怎样的波澜,请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各企业网站,公众号公开信息。
当医疗器械行业进入开放、共享、精准的数字化营销时代,以往低效的营销方式已然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医院改革、医患行为以及外界的合规压力都在倒逼医疗器械企业寻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广覆盖的营销方式。
2024年3月21日下午,由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指导,药智网、广东华光主办,药智传媒、康洲数智承办的“第三届医疗器械新营销论坛”将在2024第11届大湾区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届时,诸多在医药器械营销领域富有洞见和影响力的专家以及实战派企业领导,从战略层面,跨部门协作, 跨行业营销,新零售等多维度探讨医疗器械数字营销转型的新范例和新思考。
2024年3月21日 13:30 - 17:00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一楼二号会议室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图片、文字版权归原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