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出台的所谓“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仅两天的时间就宣布夭折。
根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卫健委宣称所谓的“指南、专家共识”等属于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 /90毫米汞柱”。
为什么2017年美国执行的130/8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我国不能执行呢?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符合我国国情。
“130/80毫米汞柱”的诊断标准唯一的优势在于,提醒大家要重视高血压的危害,定期复查血压,对于潜在的高血压,提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130/ 80毫米汞柱标准”的负面影响更大。
一是造成恐慌情绪。
标准修订让我国高血压患者一夜暴增3亿以上,让18岁以上的成年人半数以上都成为“病人”。让他们产生的焦虑、紧张、恐慌情绪,可能远大于他的获益,容易引起血压的进一步升高。
二是没有实质意义。
相比“140/90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人群,“130/80毫米汞”对患者的危害仍然是较小的,与其夸大它的危害,不如专家们认真研究,如何有效控制“140/90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对老百姓健康贡献更大。
毕竟,对现有高血压的控制仍然效果很差,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很低,我国目前的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5%左右,农村不足6%,用心改变目前高血压的控制率,比扩大高血压诊断范围,更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
三是加剧药物经济学的负担。
扩大范围后会导致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大大增加医疗、经济、财政、医保等多领域的负担。
当然对于“准高血压”的朋友来说,要看到新标准的制定对个体带来的好处。
医学研究早已证明,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以上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血压水平呈正比关系。
经常重视自己的血压,定期监测,熟知导致高血压的多种危险因素,积极运动锻炼,戒烟,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论:在2022年11月出台的所谓“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宣布夭折。这充分说明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不够高,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 加强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尽快调整和完善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使其与国际接轨。例如,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临床经验来进行调整。
2. 精确界定高血压: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高血压,而不是简单的“高于正常血压”。我们需要明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血压持续升高的幅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3.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应该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学会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同时,我们还应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4. 强化科研投入:我们应该加大对高血压研究的投入,不断深化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理解,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 完善政策法规:我们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明确的规定和保障。
综上所述,只有将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全面防控高血压的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采取措施减轻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