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下肚,等于吞了24万颗微塑料。研究显示,微塑料对人体有害。

2024-03-14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微塑料危机:每周“吃掉”一张银行卡,深入五脏六腑的隐形杀手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开篇点题】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塑料,这个看似便利生活的必需品,却在无形中向我们发起了一场“慢性谋杀”。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揭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平均每升瓶装水含有24万个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当我们饮用一瓶水时,实际上摄入了相当于24万颗微塑料。这些直径1微米至5毫米、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塑料碎片,已悄然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甚至存在于人体血液和器官中。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第一部分: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研究表明,从食品包装到日用品,再到出行工具,微塑料无孔不入。我们每周摄入的微塑料总量竟然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这源于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制品的习惯,如外卖盒、饮料瓶、磨砂洗面奶等。衣物中的合成纤维每洗涤一次也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第二部分:微塑料与健康风险】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能够穿过肠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进入血液、淋巴系统、肝脏、心脏乃至大脑,并已在人类体液和组织样本中被检测到。最新研究发现,微塑料与心脏病、中风及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联系,尽管确切影响尚未明确,但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已引发科学界的警觉。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第三部分:全球行动应对微塑料污染】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面对这场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双重挑战,各国已开始采取行动。中国作为最早实施限塑令的国家之一,已大幅度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并禁止进口外国塑料垃圾。此外,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如自带布袋购物、少用吸管等,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总结: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都将直接影响到地球环境和自身健康,让我们从今天起,携手改变,为保护地球和人类未来付出实际行动。
喝下一升瓶装水等于吃进24万颗微塑料,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

上一篇:男人腰围大小决定精子质量?
下一篇:哈马斯也玩加密货币?涉及金额或达1.65亿美元!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一瓶水下肚,等于吞了24万颗微塑料!研究显示,微塑料对人体有害。

一瓶水下肚,等于吞了24万颗微塑料!研究显示,微塑料对人体有害。

最新研究发现,平均每升瓶装水含有24万个可检测的塑料颗粒,这意味着我们每喝下一升瓶装水,就等于把24万颗微塑料喝进身体里。微塑料已经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甚至在人体肺部和血液样本中也被检测到。我们每天使用的食品包装、衣物和交通工具等,都在源源不断地将微塑料摄进人体内。

生活常识 03.11
瓶装水中微塑料惊人,100%侵入胎盘!每瓶竟含24万微粒。

瓶装水中微塑料惊人,100%侵入胎盘!每瓶竟含24万微粒。

新墨西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微塑料已侵入人类胎盘,在62个分析样本中100%存在,每克胎盘组织含6.5-685微克微塑料,可能对未出生婴儿产生影响。

生活常识 02.23
研究显示,烧开水5分钟,能去除水中约九成微塑料。

研究显示,烧开水5分钟,能去除水中约九成微塑料。

研究表明,将水煮沸5分钟能去除水中近九成微塑料颗粒。此法对硬水质更有效,因煮沸后碳酸钙变为固态,沉降时带走微塑料。最简单有效的去除饮水微塑料方法就是把水煮沸5分钟后过滤掉沉积物。

生活常识 03.04
浙江大学揭示:微塑料粒子影响人体造血功能的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揭示:微塑料粒子影响人体造血功能的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钱鹏旭领导的团队揭示了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后能损伤人体造血功能的惊人事实,微塑料颗粒因其微小尺寸,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等途径无孔不入。

生活常识 05.12
尘肺病患者的故事:一种与生命共存的奢侈体验

尘肺病患者的故事:一种与生命共存的奢侈体验

尘肺病,但在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治疗。随着尘肺病的关注度提高,更多的年轻工人都开始面临这样的困境。一家位于安徽无为市十里墩镇的石材切割工何生深感痛苦。然而他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停止,他们的家人也为他们承担着沉重的压力。类似的病例还有许多。这是一次关于尘肺病和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深刻报道。

生活常识 09.14
尿酸过高?达标后是继续用药还是停止?专业的医学问答

尿酸过高?达标后是继续用药还是停止?专业的医学问答

血尿酸高的患者在体检时被发现在尿酸过高,这一现象与痛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尿酸浓度和痛风的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降尿酸成为了治疗痛风的关键。然而,仅依靠控制血尿酸水平还不够,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有相应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对血尿酸水平应更重视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血尿酸达标并不能标志着可以停止药物治疗,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原因来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常识 09.14
进口药消失:为何患者感觉难以购买?揭秘集采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进口药消失:为何患者感觉难以购买?揭秘集采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进口原研药在国内临床的真实使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来看,进口药难买,尤其是针对MPP的抗生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并非完全消失,虽然国内已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但仍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包括政策因素、企业控制和价格等方面。

生活常识 09.14
科技助力,让梦想照进现实——新型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

科技助力,让梦想照进现实——新型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

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为家长们的育儿观念带来了启发。家长们纷纷表示会将孩子的这种创新精神带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从以上内容来看,这次宁波财经学院的“AI数字绘画畅想课”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创造力,还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果。这是一次富有教育意义且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活动。

生活常识 09.14
坚守开远山区36年,他的坚持成就孩子们的未来!

坚守开远山区36年,他的坚持成就孩子们的未来!

李永林是一位乡村教师,扎根山区36年,为家乡教育奉献力量。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用知识改变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孩子们的学习难题。他身兼数职,甚至还要自己掏钱购买学生的课本和文具。虽然已经离开讲台多年,但他仍然像初登讲台一样,热爱学习、勇于进取。如今,他的学生已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

生活常识 09.14
南昌工程学院2024级新生家长见面会盛大召开

南昌工程学院2024级新生家长见面会盛大召开

南昌工程学院校长刘祖文在学校举行“校长有约——2024级新生家长见面会”,实现“三全育人”改革并深化家校互动,增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联系。该见面会有来自全国的800名2024级新生家长参加,南昌工程学院校长刘祖文分享了学校的概况和未来的规划,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

生活常识 09.14
九万山:黑枕王鹟的新发现和保护动态

九万山:黑枕王鹟的新发现和保护动态

2024年8月底,在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科研课题小组成员发现了新记录黑枕王鹟。

生活常识 09.14
江河冰源:探索冬季江源冰川 - 冰川变薄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应对策略

江河冰源:探索冬季江源冰川 - 冰川变薄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应对策略

都没有成功。科考队只能继续等待机会。 总之,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长江源区的冬克玛底冰川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挑战。冰川的厚度正在减薄,变得更加脆弱,这将增加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将继续努力保护冰川,并为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活常识 09.14
填补空白!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首个‘中国新药’上市

填补空白!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首个‘中国新药’上市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获批上市,该药以IL-4Ra为靶点,通过阻断IL-4和IL-13与IL-4Ra受体的结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这是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的第一个“中国新药”,将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司普奇拜单抗III期临床研究在国内已完成,结果显示其疗效显著。

生活常识 09.14
专家建议: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预防,别忽视慢阻肺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专家建议: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预防,别忽视慢阻肺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94元,这是为了扩大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的覆盖面,以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威胁。 官方理由是,慢阻肺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在过去的两年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已经增加了许多,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求。 随着政策的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相关服务项目得以开展,并且与慢性病防控紧密结合,共同保护人民健康。

生活常识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