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田进 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世界经济展望”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和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均提出,2024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5%的GDP增速目标。同时,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在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
林毅夫介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的出口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贸易增长速度由此放缓。2008年以前,世界GDP增速保持在4.5%左右,且贸易增速维持在GDP增速的两倍。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一直未能复苏,贸易增速也持续低于GDP增速。
随着国内出口增速的放缓,出口部门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他介绍,在过去,出口部门是按照每年近20%的出口增速预测值来做投资,但现在出口增速突然间慢下来,导致当时的投资变成了过剩产能。产能过剩叠加民营经济投资减少,就业机会与家庭收入都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影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
为此,林毅夫建议:“当下还需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幸中国的政策空间比较大。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政府的负债比重比较低,只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好,我相信中国经济能实现5%的GDP增长。”
吴晓求对中国经济则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说,中国经过努力可以实现5%的GDP增速目标,但中国经济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一是要让投资者、消费者和所有市场主体有信心、有预期。这主要依靠完善的法治以及坚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二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模式已发生变化,过去大扩张的时代已结束,要走上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之路,让民营企业和外资等市场主体放心;三是政策的稳定性和适用性。试图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不现实,只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制度框架才能让所有市场主体有预期、愿意去投资。
吴晓求表示:“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有韧性,更要看到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不可以盲目乐观,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是中国经济实现GDP增长的重要前提。”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5%增长?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吴晓求的观点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世界经济展望”分论坛上,两位经济学家中立的重量级人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和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共同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预测: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5%。然而,他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在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从林毅夫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由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的增长无疑受到显著影响。自2008年以来,世界GDP增速一直在4.5%左右,而国际贸易增速往往高达GDP增速的两倍。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低迷期,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动力不足,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萎缩。随着贸易增速的放缓,出口部门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原本依赖出口驱动的行业遭受严重冲击,如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进而引发了就业市场的动荡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林毅夫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他表示,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此外,他还强调,应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科技产业,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其次,面对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吴晓求坚持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实现5%的GDP增长。他指出,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环保压力增大等因素,过去大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转向规范化的市场经济。具体而言,政府需要调整税收结构,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负担,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此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泡沫问题,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严格限制高房价和过快上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对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和调整,吴晓求提出了以下几点观点: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更加精准和精细化,把握市场规律,避免过度刺激或抑制经济发展的冲动。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防止风险集中,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尤其在实体经济领域,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的来说,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政府仍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政策灵活性,有能力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经济实现5%的GDP增长。他们的观点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金融稳健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全面考虑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