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越难找,退休时间越晚,体制内的“铁饭碗”就越香。
今年10月,养老金将完成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将执行同一套养老保险制度。简单理解就是体制内的人和我们打工人一样,单位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
其实,早在2014年10月,就开始养老金并轨,只不过定了一个10年过渡期,主要针对的是2014年前参加工作,但还没到退休的人群。现在过渡期结束了,体制内所有还没退休的人群,都和体制外一样交社保。
那完成了并轨,是不是意味着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养老金就没差距了,“铁饭碗”从此不香了?如果你有这个想法,那只能说你太天真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你觉得他们会让自己吃亏吗?
虽然执行一样的社保制度,但是人家又搞出了一个职业年金,你体制外是没有的。而且体制内都是按实际工资缴纳,又是铁饭碗,22岁大学毕业,到60岁退休,可以交38年。
再看体制外,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缴纳。工作还不稳定,过了35岁,人家就把你干掉。到了50多岁,可能连一份固定的工作都没有。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交满最低的15年,就已经很不错了。
缴纳的多,时间又长,还有职业年金,你说有没有差距?铁饭碗依旧香的很。
体制内人员一直是被优待的群体,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国有。所以,那个时候一个普通的营业员都拽的狠,因为人家是铁饭碗,有退休金。而且还有继承制,在一些国营企业,老爸退休了,儿子可以接班,不用考试什么的。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城工作,不当农民了。那不种地了,怎么养老呢?所以,国家开始考虑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在1991年建立了社保制度,由企业和个人来交养老保险。当然,体制内还是照旧,个人一分钱不用出,全部单位给你交。
这个时候农民依旧是被忽略的群体,因为没有针对他们的社保制度,所以即便是有人想交,也交不了。直到2009年,才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群体开始交养老保险。
到这个时候,14亿国人终于拥有了同等的参保权利,真的不容易。从1949年建国,到1991年建立社保制度,中间差了42年。而如果到2009年,那更是相差了60年。
参保的权利对等了,但退休后的待遇差距却越来越大。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在80%-90%,而企业职工的养老替代率只有40%多。也就是退休前同样是一万元工资,退休后体制内能领到8000-9000元的养老金,而企业职工只有4000元,足足相差了一倍。
去年1月,江西省鹰潭市公布了退休人员平均待遇,体制内平均养老金是5080元,企业职工是2368元,城乡居民只有206元。体制内是企业的2倍多,是农民朋友的将近25倍。因为差距太大,又引发了争议。
体制内一分钱不用交,养老金反而更多,凭什么?很多网友发出灵魂一问。不患寡而患不均啊,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不做出点改变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在2014年,才发起了改革,说要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社保制度并轨,但是想要缩小差距,没那么容易。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强制体制外也按实际工资交,职业年金也得交?那你是不知道企业的社保成本有多高,如果都按最高要求来,多少小微企业要关门大吉。
体制内反正花的都是财政的钱,都是大家养着,无所谓。前两天,著名演员董勇在访谈中说自己想进体制内,每个月有固定的退休金。连收入这么高的演员,都梦想着进体制内,你说体制内有多香。
结论:经过并轨,养老金制度实现了公平分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铁饭碗不再是香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体制内外的待遇差异巨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2. 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避免资金浪费,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
3. 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和缴费意愿,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社保体系中来。
4. 强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
5. 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劳动者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