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选择了飞书,通过AI实现业务的降本增效,在‘内卷’的环境中,提供高效战斗力,保障了业务持续向好……”
“腾讯会议推出覆盖会议全流程的AI小助手,通过简单自然的指令,完成信息提取、分析、会管会控等多种复杂任务,提升开会和信息流转效率……”
这些协同办公平台的营销用语,带给人们一种“协同办公软件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必备”的印象,但实际上,协同办公赛道上的选手们,表面风光却甘苦自知。
诚然,这些选手肩负重任,通过不断进化,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企业市场,切实提升了工作流程和场景的数字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多客户的好评与肯定,但对于选手们而言,如何尽早摆脱高投入、高成本、高压力的“三高”打法,从而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还有多少时间、多少机会成长为足够成熟、足够重要的软件公司?这些是摆在企业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小标题1:看起来很美的协同办公平台
近几年,居家办公衍生出的远程办公、团队在线协作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也让协同办公赛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面对着海量的刚性需求,以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飞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协同办公软件,纷纷采用免费策略,辅以大力度的市场推广,国内协同办公的市场规模得以持续扩大。同时,也完成了协同办公的市场和用户教育,初步形成了赛道上的头部效应。
然而,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恢复,企业用户对于协同办公软件的要求也出现了升级,人们更加注重平台的产品价值和业务价值。与此同时,协同办公产品也开启了商业化的新阶段,一边恢复向企业客户收费,一边围绕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做深做厚,以协同办公作为切入点,意图深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之中。
“几年前,协同办公的那些通用功能就已经很成熟了,在功能相似的情况下,这些产品需要有新的卖点,”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企业客户需求的增加和变化,协同办公产品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功能和体验,而是成套的方案。随着协同办公软件进入到更多行业和场景,它们的产品边界也在不断拓宽。
GPLP犀牛财经在各大协同办公软件官方网站上看到,这些产品版本和功能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例如,钉钉面向十余个行业均有解决方案,针对“组织数字化”一项,就包含“办公协同”和“组织管理”共数十种功能,增值服务也有五种不同版本可选;飞书分为免费系列、商业系列和企业系列,包含从基础免费版到企业旗舰版五种版本,面向不同行业提供不同解决方案;腾讯会议则分为会员版与商业版/企业版,针对这两种版本,分别提供个人/团队套餐,视频会议、会议室解决方案、网络研讨会、电话会议服务。
“协同办公软件的功能和版本的不断增加,表明这些产品已从SaaS层向PaaS层深入,从协同产品向平台产品的方向演进,用以增强用户粘性、与行业及企业业务连接,”一位行业专家告诉GPLP犀牛财经,产品的平台化,不但可以提升企业客户内部的工作效率、组织协同,而且还能集成其它厂商的功能模块,与行业相融合,以、功能和方案构建数字化生产力,从而形成新的协作空间,“这有章可循,从SaaS层向PaaS层延伸,也是国外同类型的软件企业为行业客户提供更多服务的必然选择” 。
然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协同办公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美国,一家企业可能会选购多达数十种SaaS应用产品,而平台软件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涵盖协同办公、流程优化、应用开发、软件管理、“行业+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功能。与国外平台软件产品相比,国内协同办公软件还不够完善,对于客户所在行业的场景,以及企业业务的管理方面,尚不能提供足够深入的服务,撑不起“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枢”这一角色。
而且,与微软、SAP等国外成熟平台软件百亿美元级别的营收规模相比,国内协同办公软件仍处于投入期,营收规模与国外厂商相比差距巨大。虽然国内协同办公软件高歌猛进、持续扩张,但是真实盈利似乎遥遥无期。
协同办公软件服务商自然深知问题所在,也在不断通过战略方向的升级、策略和打法的更新、产品的迭代与演进拉拢更多企业客户,于是我们看到,AI大模型、PaaS化、生态战略、产业链协同、企业协作与管理等新概念近年来层出不穷,这些服务商试图以不断更新的角色和定位实现持续增长和盈利,从而建立“扩大市场和用户-获取更大增长-促进收入和盈利”财务模型,但这样的思路现实吗?
协同办公软件 难以破解的商业化困境
“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飞书,这些协同办公软件都是阿里、腾讯、字节跳动这些互联网大厂的产品,这些大厂是做C端业务起家,做这些To B业务时,也难免会沿袭To C的思路,而B端与C端用户不同、需求不同,这就会让这些大厂走很多弯路,”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把To C的商业逻辑套在To B产品上,这是导致这些协同办公产品出现盈利难等困境的重要原因。
的确,如果回溯这些协同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一路走来其实存在策略和打法上的失误,即在片面强调用户规模的前提下,不计成本地过度投入,这是典型的互联网逻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基于互联网的DAU、MAU,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协同办公软件的考核重点。DAU和MAU适用于C端业务,重视用户规模和活跃度,与广告等经典互联网收入模式关系密切,但对于B端业务来说,考核DAU和MAU对提高业务收入所能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
为了达成考核,这些协同办公产品一味扩大行业市场和用户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无法避免的成本压力。例如协同办公软件增加的大量免费用户,早已成为软件服务商的一大重担。一方面这些用户带不来收入,而且还要支付大量的来自带宽、存储和服务器方面的费用。据了解,协同办公产品目前仅在音视频技术方面消耗的成本,就以亿元为单位。而且,协同办公产品每年还需向电信运营商支付高达几十亿元的带宽费用。
另外一方面,使用办公软件的多为企业,这些企业却对协同办公软件敬而远之。
况且,协同办公软件在其它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用以消耗。对此,早在2023年有媒体就曾报道称,飞书不仅在技术资源层面,在人力、研发、营销层面消耗的成本同样巨大。飞书的人工成本一度堪称业界最高,而且在营销层面,年度投放预算一度达到亿元规模。虽然目前协同办公产品的考核方式已改变,从过去的“DAU+MAU”转向ARR和活跃企业数量,但各方面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成本边际递减难以实现。
“迫于成本压力,对内,协同办公软件的核心指标转向ARR和活跃企业数量,对外,协同办公软件开始转成收费模式,证明这些软件的提供商的思路也在出现变化,在向To B思路贴近,开始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客户和收入,但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上述行业专家表示,这其中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
对于一款协同办公软件产品而言,如何以所服务的行业Know-how为支点深入业务和场景,真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从而带动客户持续付费,才能称之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如今协同办公软件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B端用户的付费习惯需要长时间养成,中小企业客户付费能力弱,大型企业客户虽然有付费能力,却对标准化产品需求低,往往需要单独定制。
但这样一来,又会出现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产品互搏的矛盾,很难实现规模化及降低扩张边际成本。有业界人士表示,“一些大厂的协同办公产品,这两年为了获得知名企业的青睐,也有利于自身的对外宣传,为了响应这些大客户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团队的规模,在定制化服务方面大力投入,更加剧了其高成本和高经营压力的问题。”
另外,从2023年开始至今席卷全球的大模型热潮,也让协同办公软件找到了新的发展路线,即通过应用AI技术,开启智能化战略。但GPLP犀牛财经通过与多位协同办公软件的企业用户沟通了解到,目前协同办公产品的AI应用远非他们的刚需。“我们日常用的最多的还是各项工作的流程审批、在线文档和表格、视频或者音频会议这些,如果需要AGI,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会基于GPT的API进行再开发,相比之下,这些‘AI助手’提供的功能有限,而且也并不强大,”在谈到协同办公的AI功能时,一位小型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说,这些功能看起来有点鸡肋。
上述业界人士也认为,协同办公软件的各种“AI助手”,并未有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在功能上有许多雷同之处,而且面向的应用场景范围有限,能否为客户带来真正价值尚未可知。此外,现在很多企业,并不会将所有的业务和流程与某一款办公软件绑定,“连发邮件和在线沟通都不一定用这些软件,更何况是需要大量数据的AI呢?”
结语
在GPLP犀牛财经广泛了解过程当中,多位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如今协同办公软件遇到的尴尬局面,其实折射出了国内软件行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特征。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上,云服务商、平台软件服务商、中小软件服务商泾渭分明,各有所长,且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做大做强软件生态,也让自身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而与发达国家软件行业高度垂直化、细分专业化的格局不同,国内的平台软件厂商往往来自大厂,业务范围囊括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对广大中小软件服务商形成压迫之势,携手建立生态往往无从谈起,而出身C端业务的互联网大厂又并非万能,国内协同办公赛道如今虽然在产品体验、软件功能、客户需求、商业模式等方面渐有起色,但困难重重,这恰恰是这些大厂To B困境的典型反应。从根源上来说,这其实是国内软件生态长期“营养不良”和发展不成熟所致。
要想改变现况,需要国内软件行业中角色的重新划分和定位,厂商之间的相互开放、协作与连接,以及软件生态的进一步完善。好消息是,互联网巨头间最近再度有了“破墙”之举——钉钉宣布可在微信里开钉钉会议,在钉钉客户端可将会议分享给微信好友,微信好友用手机号注册后入会。只有软件产业各个平台各自回归到本来的位置,互联互通,相互使能,生态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和开放,才能慢慢将包括协同办公产品在内的软件产品,提升到一个应有的格局和水平,共同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
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