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自2022年开始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出口形势一片大好,得益于较低的价格和高性价比,中国电车入场后很快引发欧美民众的购买;同时因为中国汽车零件和锂电池技术优势,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美国车企也转向采购中国的锂电。但去年拜登政府一纸法令,宣布美企从2024年开始逐渐剥离中国的电池供应链,并对本土电池厂家加以补贴;美方还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调查,预计不久后会采取行动。
本周四港媒《南华早报》援引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美国的电动汽车出口也同比下降42%,对美锂电池出口也暴跌了46%,预示着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市场不容乐观。受限于拜登政府的法令和美国的“调查威胁”,很多车企和分销商已经不敢再购买中国电车与零件;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去年10月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但在这之前一些预测并不能肯定欧盟市场是否乐观——由于德国等国家的反对,法案未必能获得通过,断言中企“遇冷”言之过早。
港媒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就在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已经下降了近20%,跌落至7.5万辆,而出口额也下降了三分之一。报道将其归结为欧洲的“保护主义”引发的恐慌,和美国显著不同的是欧盟最后可能采取的手段是加反补贴税,不是美方动辄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甚至可能出台禁令。消息人士认为这不排除是受到了美国的拉拢,总之欧盟这一举动已经影响到了中欧贸易。
业内人士表示,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可能发起的加税行动是导致销量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加税额过大,很多经销商会不再贩售中国的电动汽车,带来的问题是车辆后续服务得不到更新;再加上欧盟背景下对本土汽车的大力宣传,对中国汽车广告减少投放等,都在引导消费者选择上发生改变,所以中国汽车遇冷就不难想象了。预计欧盟和美国未来仍然是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为基调,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意向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人士建议在欧美如此“排外”的情况下,当前中国车企最需要的还是开辟新的市场,诸如东盟、南亚、南美和非洲地区,都对电动汽车有上升的需求;再者来说中国的电池和零件仍然具有优势,欧洲离开进口中国汽车可以,但他们目前绝对做不到减少进口中国的零件和电池,即使美国也仍然有60%以上的车企在使用中国电池。对此有评论称:“这就是殖民主义的反面思维:当他们的产品具有优势,就用武力打开别的国家大门倾销;当他们的产品失去优势,就强制关上国门不准别国商品流入,欧美几百年来仍然是这一套规则。”
根据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美国总统拜登政府的法令和美企的“调查威胁”,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市场的前景显得非常不确定。美国政府将逐步剥离中国的电池供应链,并对本土电池厂家进行补贴,这无疑会给中国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
因此,中国企业在应对挑战时,应当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如东盟、南亚、南美和非洲地区的电动车市场需求。此外,中国的电池和零件仍然具有优势,企业应该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欧盟的做法,他们可能会采取加反补贴税或禁止进口中国零部件等措施,这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造成影响。对于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策略应该是保持冷静,做好相应的准备。
总的来说,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时,应当审慎对待,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