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轮回,但会有恍然如故的片段。
这不,“蔡元培”这名字最近有点火。近日,北京大学硕士招生复试中,出现一个考生叫蔡元培,因为与北大著名前校长蔡元培同名,上了热搜。
图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3月18日公布的该院2024年硕士(内地学生)复试公示名单信息显示,考生蔡元培复试的专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专业共有两名学生参加复试,蔡元培的考研初试总分数是388分,比第二名考生的351分多出37分。而在该学院的整个公示名单信息中,考生蔡元培也被排在了第一位。看来,如无意外,新生蔡元培进入北大只是时间问题了。
据媒体披露,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与前校长同名的北大学生了。2013年就有一位蔡元培进入北大读研,最终拿下法学博士学位,如今已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副教授。2021年,他还获评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
北大毕业的蔡元培,如今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副教授。图源:环球网
在北大历史上,老校长蔡元培“大名垂宇宙”。1916年12月,在法国马赛的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1917年1月赴任,当时的报纸在报道这件事时说: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报纸预言成真,蔡元培果然不负众望,从1917年1月一直到1927年7月辞任,蔡元培差不多担任了十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名字从此和北大再不可分,北大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脱胎换骨并声名赫赫。
在北大任校长期间,蔡元培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潮流的聚集地,成为一代知识分子接受民主、科学思想的摇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党初期的50多个党员中,北大的共产党员就占了相当的比例,如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它的必然合理性来源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宽松环境,受惠于蔡元培博大宽阔的胸怀和容纳异己的雅量。正是因为蔡元培的卓越历史贡献和崇高风范,1940年3月,当蔡元培去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挥笔写下“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悼评。
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如今是绍兴蔡元培故居门口的对联。拍摄:周学泽
历史上的蔡元培留下很多珍贵的遗产。巧的是,今年2月,笔者赴浙江绍兴参观了蔡元培先生故居,对蔡元培的历史贡献有了亲身体会。
第一份“珍贵的遗产”:革故鼎新,为北大树立学术至上的办学宗旨。
蔡元培就任前的北大,学风散漫,关系户多,官僚习气浓,很多人到北大是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蔡元培锐意改革,扭转不良学风,上任之初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坚持学术至上,他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 新办学宗旨的确立,使北大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高校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份“珍贵的遗产”:有容乃大。
蔡元培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在绍兴蔡元培故居旁边的孑民图书馆的墙壁上,有他选用的北大教授群像图,这些人才包括: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辜鸿铭、刘师培、张竞生、梁漱溟、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陈汉章、江艮庭、黄侃、陈介石、黄季刚等。这些教授的思想观点并不一致,甚至相左,但蔡元培兼收并用。蔡元培识人不唯学历。24岁的“高考落榜生”梁漱溟,考北大没有被录取,但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一篇《究元决疑论》被校长蔡元培看到了,就请他来北大教授哲学课程。
浙江绍兴孑民图书馆中,被蔡元培招揽至北大的人才群像谱,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位于“C”位。拍摄:周学泽
1920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罗章龙、邓中夏等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扩大影响、发展会员,罗章龙草拟一启事,请蔡元培批准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他当即同意,还应邀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当蔡元培得知研究会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时,便让校务处腾出两间房屋。
北大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做了很多开创性改革。1920年的秋天,北大招收9名女大学生,这是中国公立大学首次允许男女同校。与此同时,推行和扩大旁听生制度,在游学的“旁听生”中,出现了毛泽东、瞿秋白、沈从文、曹靖华、冯雪峰、丁玲、柔石、杨沫、季羡林等一大批照耀千古的名字。
第三份“珍贵的遗产”:尊重助人。
蔡元培到北大就任那天,校工们在北大门口整齐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迎面行来的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校工们面面相觑,全惊愣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这一躬,也意味着北大从此成为“新北大”。
蔡元培尊重劳动人民,著有《劳工神圣》一书。他特别指出:“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浙江绍兴孑民图书馆中“任北大校长时的蔡元培”电子屏幕像。拍摄:周学泽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支持留法勤工俭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后来,留法勤工俭学队伍中的很多人,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干部。青年毛泽东也曾受到过蔡元培的照顾。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准备在北大边工作边读书。他原想有份清洁工作就可以了,蔡元培知道后,写信给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在图书馆工作。青年毛泽东再也不用为在京的生活犯愁了,专心学习,并由此结识陈独秀、李大钊,从而为他的早期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个“蔡元培”轮番进北大,成就一番历史的美谈。中国人历来重视名字,古人不但有名,还有字,后来又出现了号。其中,“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号”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志趣起的。因此,中国人的名字里边,蕴含着长辈的期望和个人的志向,新考北大的考生蔡元培和已经从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的蔡元培,不会不知道历史上的蔡元培,重名背后,藏着渴慕北大的心愿,或者想成为蔡元培那样的人,幸福的是,心愿总是在实现的路上。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