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路:蔡元培人生的多元变奏——北大校董及首席执行官的人生传奇】

2024-04-01 民俗文化 关注公众号
北京大学学生蔡元培与前校长同名引发热议。他以博士生身份进入北大,并被安排在中文系就读。在考取状元时,他在皇权制度下暂时保留了两年资格,并最终通过中殿试获得翰林院庶吉士职位,同时经历编修生涯后晋升至大学院院长。该事件凸显出蔡元培多重身份,包括清朝翰林、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大学院院长。虽然未能直接成为一位政府部门官员,但其对现代教育体系和管理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印记。

近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复试名单在官方公众号上公布,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因为名单中有位考生竟然与北大的老校长、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同名!

北大考生与前校长蔡元培同名。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这一巧合立刻激起了大家的无限遐想:

“假如蔡元培先生穿越而来,他那些名言肯定能倒背如流,面试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干脆穿着中山装去参加面试,开口就说,各位,我们同处北大……”

一时间,各种奇思妙想在网络上涌现,甚至还有人为此构思了一本小说《重生之我在北大又考研》,连大纲都编排得十分精彩:复试过关斩将、问鼎校长宝座……

当然,这些都只是段子。其实仔细想想,人们想起蔡元培先生往往都是作为大学校长和中研院院长,而对他作为政府官员的关注却不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蔡元培先生的多种身份。底图/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绝望于仕途的清末翰林

蔡元培出生于传统帝制时代。在传统中国的读书人身上,“学成文武艺,报得帝王家”可谓一种普遍的观念。蔡元培亦不能免俗,从小就在科举之路上亦步亦趋,希望能够成为中华帝国的一名官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890年3月,已经是举人的蔡元培在北京参加会试,幸运得以高中。不过,清代制度规定,会试高中后还需要通过殿试,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蔡元培在京听说,殿试纯粹是一种象征性的考核,非常注重书法功底。蔡元培的书法水平一般,为稳妥起见,决定暂时保留2年的资格,2年后再来京参加殿试。1892年,26岁的蔡元培再度进京补行殿试,一举高中。不过,由于蔡元培属于补试,虽然成绩优良却不能成为一甲,只能屈居二甲。中殿试后,光绪皇帝授予蔡元培翰林院庶吉士,又过2年,升为翰林院编修。

蔡元培(1868-1940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大学院院长,可谓中国新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的开创者。

进入翰林院可谓当时中国读书人最高的荣誉。从品级上看,蔡元培这个翰林院编修在六品左右,官职不大,工作十分清闲,不过是读读书写写文案而已。然而,翰林院是帝国的储才机构,由翰林而登堂入室,成为封疆大吏甚至位极人臣者,并不少见。曾国藩、李鸿章便是最好的例子。进入翰林院的蔡元培,还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如当年的曾国藩一样,他每日在翰林院研究中国的大经大法,思虑如何“文章报国”。比如,1894年蔡元培的日记记载:

“十有二日,读三国志注;十有三日,读《少帝纪》;十有五日,读《管子》十卷;二十有二日,读《魏书·倭国传》,二十有三日,读《吴三嗣主传》……”

然而,蔡元培的时代已经不是曾国藩、李鸿章的时代。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日益加深,已经风雨飘摇自身难保。朝野最大的震动是1895年清政府和东邻小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蔡元培在日记中记录:

“圣上谦抑,博访廷议,而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内狼狈,虚疑恫喝,以成炀灶之计,聚铁铸错,一至于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

由是,蔡元培追随翰林院学士文廷式上奏光绪帝,要求联合英国德国抵御日本人。然而,书生无力,改变不了割地赔款的事实。目睹甲午惨败和马关的城下之盟,蔡元培大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清政府不可依靠,但是已经淡了仕途之念。他开始阅读西书,而非经史子集。

1896年,蔡元培日记的书单里,已经多是《电学源流》《电学纲目》《电学入门》《化学启蒙初阶》《代数难题》之类的书。作为一个翰林,阅读这些西方的“奇技淫巧”,还是很少见的事儿。但蔡元培如饥似渴,吸收各种新知识。为了了解世界,他还开始学习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等。蔡元培的路,已经和传统读书人从翰林而伴君侧越来越远了。这时,他为自己写了一个对联“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因此,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他没有参与。究其原因,一方面他认为与康梁等没有渊源,耻于巴结,另一方面他认为维新党人轻浮,并不能持久,第三是他不赞成这种仅仅依靠上谕的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提倡变法革新的人士纷纷剪去辫子,脱掉长衫。这是 1903 年蔡元培(左二)与次子和友人的合影。

当然,蔡元培并非毫无在仕途上发展之意。1898年维新变法中举行经济特科考试,蔡元培还是报名应征了。但是,维新变法很快失败,经济特科暂停。紧接着是庚子之役,八国联军侵华,直到1903年才重新开设。但是,此时的蔡元培已经广泛阅读新书新报,更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科技文化。他真切看到清政府的颓丧,遂彻底断绝了在清政府走仕途之念。在这一时期,他坚定的一个看法是,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政治革新。于是,他以翰林身份翩然出京,到上海去教书,办中小学,搞教育实验。不久,又与江浙志士组建光复会,开始走上革命反清之路。以翰林弃官而闹革命,蔡元培还是第一人。

壮志未酬的民国教育总长

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从海外归国,正式加入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这个教育总长,堪称开天辟地式的,因为其并非在清政府学部的基础上组建教育部,而是白手起家另起炉灶。1912年1月4日,蔡元培到南京就职。孙中山要蔡元培自己寻找办公地点。蔡元培奔走数日找房子却不得要领,恰好在南京遇到曾教过他拉丁文的马相伯,为他介绍了3间民房,作为教育部办公之用。中华民国的教育部,就是从蔡元培租赁的3间民房开始的。这个教育总长,当得实在特殊。

尽管如此,蔡元培仍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说,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教育部没那么多上下级关系,一律称为部员,月薪30元。蔡元培开始注意选拔人才,蒋维乔、王云五、鲁迅等都被其延揽入教育部。当时陆费逵在上海建议政府迅速公布教育方针,蔡元培则亲自往上海拜访,倾听陆费逵意见。2月,蔡元培在《民立报》发表声明,公布新的教育方针,称民国教育与专制时代的教育不同,是超乎政治的,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等五种教育理念。不过,南京政府处于临时阶段,政权未定,这些教育方针实际很难真正付诸实行。当时南北对立,孙中山已和袁世凯达成约定,后者逼迫清帝退位后即将临时大总统位置让于袁氏。很快,清帝退位。教育总长蔡元培作为迎袁专使之一,奉命北上催促袁世凯南下就职。但是,袁世凯不愿南下,暗中鼓动兵变,恐吓蔡元培等专使。最后孙中山只能接受临时政府北迁的事实。

新的政府中,袁世凯邀请蔡元培继续担任教育总长,但被蔡元培拒绝。蔡元培崇尚政党内阁,认为现在的内阁是混合内阁,意见不统一,势必难为。他推荐朋友范源濂担任次长。然而,袁世凯屡次邀请,言辞恳切。蔡元培不得已而担任。到任以后,蔡元培首先派员接收了清政府的学部。1912年4月24日,蔡元培要求部下在两天内接收学部完毕,以便迅速展开教育行政。接下来是罗致人才。他致电范静生、袁观澜、蒋维乔、鲁迅等老部下,要他们迅速北来,以便开展工作。蔡元培作为教育官员,颇具民主风范。1912年5月4日的《政府公报》上有一则《教育总长蔡元培见客时间通告》,其中说明星期二、四、六午前10点至12点钟,蔡元培见客。此通告应并非针对官员,普通百姓亦有面见教育总长的权利。5月13日,蔡元培前往临时参议院宣布政见,说明自己对教育的构想。再其后,蔡元培邀请全国贤达,筹办全国教育会议。当然,等7月份《大学令》《大学规程令》等一系列法案颁布时,蔡元培已经翩然辞职了。

1912年2月,教育总长蔡元培作为迎袁专使之一,奉命北上催促袁世凯南下就职,图为迎袁专使及其他诸代表并各职员合影,前排左五为蔡元培。

蔡元培辞职,系因追随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唐绍仪本是袁世凯的亲信,但政治观念与袁世凯此时已经渐行渐远。作为第一任国务总理,他希望不受袁世凯的掣肘,真正做些共和的事业。然而,袁世凯则追求总统的绝对权力,处处限制唐绍仪。唐绍仪愤而辞职,内阁按法律应当解散,蔡元培亦随之辞职。通过担任短期的北洋政府教育官员,蔡元培清楚看到,在当下的政治体制之下难以成事。政治黑暗,并不能真正一展教育抱负。袁世凯多方慰留,蔡元培毫不为所动。此时他已经46岁,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到德国去留学。直到袁世凯死后,蔡元培才回国。此时,他已经坚决抱定不做官的心态,只任北大校长。在北大,对教师和学生,他也以不做官尤其是不做议员相要求。后来他发现,在北洋政府治下,一方面政治腐败,教育经费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学潮喧嚣,秩序不宁。因此,他连北大校长也不想做了,挂着北大校长头衔考察教育,再度清隐。

怨谤丛集的大学院院长

蔡元培再度任官已经是1927年以后。腐败的北洋军阀马上要倒台,一个新的政权马上要诞生。他对此充满希望,认为在教育上一展抱负的机会又来了。蔡元培回国后,响应国民党北伐,很快与国民党元老派张静江、吴稚晖等取得联络。浙江省被北伐军克复后,蔡元培被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任命为省政府委员。3月蔡元培到达上海。此时,上海已经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蔡元培做出了决定,支持蒋介石“清党”。

此时的蔡元培,已经被任命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主席,与吴稚晖等一道,召开多次会议研究清党事宜。1927年3月28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公布所谓共产党谋叛情形,正式支持蒋介石“清党”。其后,蔡元培又列名发表著名的“护党救国电”。此时的蒋介石立足未稳,并有武汉国民政府的威胁,吴稚晖、蔡元培等一系列国民党元老派的支持,增强了蒋介石的合法性。随即,蒋介石主导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蔡元培成为国民政府委员及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等。不久,作为新政权的回报,他被委以整理全国教育的责任,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

所谓中华民国大学院,是教育部的变种,但与教育部不同。传统的教育部直属于政府,正如后来的教育部是国民政府之下的一个部。然而大学院负有教育部的职责,但地位显然高于教育部,名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独立的色彩非常明显。为何如此?盖蔡元培在教育界多年,深知教育经费不独立的痛苦。武人跋扈,随意侵占教育经费,导致中华民国虽成立十余年,教育界仍是一团糟糕。正如其所言:

“顾十余年来,教育部处在北京腐败空气之中,受其他各部之熏染,长部者又时有不知学术教育为何物……遂使教育部名辞与腐败官僚亦为密切之联想……此国民政府所以舍教育部之名而以大学院名管理学术及教育理想也。”

因此,蔡元培希望在国民政府之下,教育完全独立。

1933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与张静江(右三)、吴稚晖(左三)、李石曾(左一)合影。

蔡元培设计的大学院制比较复杂,非但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同时还具有全国最高学术研究职能。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行政教育化、学术研究化”。他在大学院中设立大学委员会,由大学院正副院长和几所著名国立大学校长担任,作为大学院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决定全国教育行政,任命大学院院长和各国立大学校长的职权。为贯彻学术研究化的方针,他在大学院中设中央研究院,系受大学院的委托,实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联络工作。

如果说大学院只是政府内部的措施兴革,那么大学区制则是对中国教育伤筋动骨的改造。所谓大学区制,盖模仿法国体制,就是在各省废除教育厅,在各省设置中山大学,作为各省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中山大学校长具有管理全省一切大中小学和教育行政的权利。关于各大学区经费,专款专用,占用国库省款专门的教育经费。大学区制兹事体大,蔡元培决定在江浙两省和北平试点。因此,蔡元培任命蒋梦麟为浙江的第三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蔡元培又主导设立北平大学区,任命李石曾为中华大学校长。

然而,如此兹事体大的国家教育政策因革,绝非一蹴可就。首先,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其他元老不能忍受这种“国中之国”似的存在。尤其是丁惟汾等人多次提案,认为大学院造成政府中官制不统一,不伦不类,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大学院过于注重大学,而忽视小学和基础教育。因此,他们要求取消大学院,改设教育部。其后,中央研究院从大学院中分离,改隶国民政府,所谓行政与研究合一已经去掉一半。不久,在各方压力下,大学院又被取消了。

大学区制亦然。首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中山大学的名称,便足以造成混淆,使用不便。其次,各省中小学教育界人士都积极反对,因为中山大学具有掌握全省教育的权力,那么资源必定倾向于大学,而中小学更需要扶持。各省财政厅也反对,不愿大学区挤占原本可怜的经费。还有人提出,中山大学和教育厅合二为一,容易造成教育官僚化。上海、南京两市以自身地位特殊为由,不属于江苏省为由,拒绝归大学区管辖。北平更是如此。北平大学区跨城市合并,北平、天津、保定几个城市的大学都被合并改名,忽视了各校传统。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被改为中华大学区,学生更是表示拒绝。1928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反对被并入北平大学,示威游行,冲入筹备校长李石曾的家中,捣毁住宅以示抗议。一片反对声中,大学区制最终取消。

随着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失败,蔡元培作为教育官员的仕途也走到了尽头。他专职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体制中和政府体制中逐渐边缘化。蔡元培当然并不贪恋官位。如果作为行政官员,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负,他当然会挂冠而去。不过,如果以官员的标准而论,蔡元培确实不适合做官,因为做官需要的是妥协的能力,需要圆滑的手段,而蔡元培是一个书生,一个理想主义分子。蔡元培作为官员的时间短暂,而作为学术机构领导者的时间长久,未尝不是他个人之幸。

国历君制“快去学习”表情包。底图/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上一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
下一篇:未来大模型如何撑起几十万亿美元的市场?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观澜亭|三个“蔡元培”轮番进北大的美谈

观澜亭|三个“蔡元培”轮番进北大的美谈

近期北大硕士招生复试中考生蔡元培以与蔡元培同名的优势报考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专业,但其初试成绩超过第二名考生37分,并列第一。由此看来,新生蔡元培入读北大仅待时间。事实上,蔡元培并非第一个与前校长同名的北大学生,其在2013年也曾入读北大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蔡元培曾在1916年至1927年间担任北大校长,领导学校实施“兼容并蓄”办学精神,成为了新思想新潮流和中共早期党员的重要集散地,对新文化运动以及建党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大学因此被誉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并在蔡元培领导下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像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众多知名人物。

民俗文化 03.30
北京大学拟录取考生“蔡元培”“莫言”

北京大学拟录取考生“蔡元培”“莫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年硕士(内地)招生拟录取名单曝光:备受关注的考生蔡元培和莫言榜上有名。

热点资讯 04.01
蔡强保险传奇之路:从业务员到百万年薪总裁的转变

蔡强保险传奇之路:从业务员到百万年薪总裁的转变

太保寿险原总裁蔡强离任引发市场热议,他出生于1967年,拥有美国注册寿险师等多个资格认证,并在中国成功转型为千万年薪总裁,体现了事业成功的气概和前瞻性视野。他的旅程也反映了保险行业的变迁,中国曾出现出国热,他抓住机会回归,并在安盛和友邦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最终,他在友邦成为中国首席执行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压力也不小,因为他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内外因素。

热点资讯 04.21
《女主临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出版,揭秘一代女皇孤绝传奇人生

《女主临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出版,揭秘一代女皇孤绝传奇人生

会会长,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女主临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由著名学者、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胡戟编著,详细讲述了武则天的成长历程和权力之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她在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影响。作者胡戟认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统治推动了唐朝的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武则天的政治改革举措,如废除官职门阀制度、选拔人才、重视经济发展等,这些都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好材料。

民俗文化 05.16
欧美明星如何告别繁复的眼影和眼线,让你的眼睛更动人

欧美明星如何告别繁复的眼影和眼线,让你的眼睛更动人

海莉最新的妆容拥有底妆薄至几乎不可见,遮瑕部分只需简单的修饰就能让黑眼圈不显眼,凸显出原生肌理感;清新肌肤质感加上腮红赋予精致气色,最后通过水光棒、液体高光等产品在唇部、面部和眼部凹陷处创造出干净丝滑感。 此外,欧美女星如Bella、露肩毛衣搭肩高光以及Kylie、左滑了解更多图片,她们的妆容也都离不开清爽光泽感与灵魂腮红。 清洁女孩海莉的妆容以清新自然为基调,选用了适量的腮红打造大气脸庞,通过不同妆造风格选择对应色系,展现了顶级清洁感。 提及清透感妆容,会提到博主@pdm.clara,她以光采自然的妆容深入人心,让原本不显眼的瑕疵焕发出自信与健康之美。她将散粉与鲜艳唇蜜相结合,轻松塑造出清新脱俗的气质。这一趋势正被清洁女孩们广为接受并喜爱。

民俗文化 11.22
关键在于安全性与便利性:探讨卫生巾的重要特性

关键在于安全性与便利性:探讨卫生巾的重要特性

小时更换一次卫生巾。这是一段关于卫生巾生产和消费者体验的论述。文章强调了卫生巾生产过程中的监管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往往将重点放在生理需求上,而非其设计初衷,即关注女性的感受。同时,文章揭示了一些卫生巾品牌的实际长度不符合宣传长度的情况,以及执行标准低的问题。这篇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对当前成人性教育缺失的关注,并呼吁提供更多的青春期教育,以便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身体变化。

民俗文化 11.22
岁月如诗:小雪飞雪落,岁岁又年年

岁月如诗:小雪飞雪落,岁岁又年年

小雪后的第一个节气,即进入了“小雪三候”的时代,北方气候变冷,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小雪的习俗包括腌制腊肉、晒鱼干和吃糍粑等。这一时期,福建等地渔民也开始晒鱼干以备食用,南方地区在十月初吃糍粑的传统仍然存在。

民俗文化 11.22
透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潜意识中表达:说到心里)

透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潜意识中表达:说到心里)

杨绛先生的名言强调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认为只有懂得活“狠”,才能活得风生水起。张子硕的故事则说明了过度惯和倚赖别人的危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学会区分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需要婉转处理,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

民俗文化 11.22
【900万字!越读越有味道的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深度解读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

【900万字!越读越有味道的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深度解读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

,这些原则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和基本要求来决定的。综上所述,《编年史》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共产党过去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记录和总结,对于提升全党乃至全社会对党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了光辉典范,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民俗文化 11.22
日本十年崛起之路:为何清朝、沙俄为何未能成功?明治维新转型为何如此顺遂

日本十年崛起之路:为何清朝、沙俄为何未能成功?明治维新转型为何如此顺遂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也被称为马关条约,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一份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日本的侵略势力进入中国。尽管日本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但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清朝政府则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不愿意面对外国的侵扰。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清朝最终还是败给了日本。 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日本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改革。日本很快就成为了亚洲的一个强国,并且逐渐蚕食着中国的领地。相比之下,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反而加剧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直到1894年,日本终于发动了甲午战争,攻破了清军的防线。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重大的破坏,但也使中国被迫开放了港口,引入了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虽然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但日本的成功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化之路,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没有阻止日本的扩张,但却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民俗文化 11.22
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深入研究玉门‘下西号’等乡村地名

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深入研究玉门‘下西号’等乡村地名

安收复西凉的决定。通过阅读这段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 - 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 - 有一个地名为“下西号”的地方,是因为它的发音问题或者误会。 - “下西号”曾受到清朝皇帝的重视,曾经是驻牧伊犁的厄鲁特四部之一准噶尔的一部分。 - 清朝康熙年间,纳喇额布思带领一支军队进攻哈密,意图占领这个地方。 - 在清廷的支持下,富宁安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后来因为拒绝参与战斗而被解职。 - 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开始凸显。

民俗文化 11.22
郭沫若狂批鲁迅,却反被鲁迅狂骂,世人笑称:这就是郭沫若是如何反击的!

郭沫若狂批鲁迅,却反被鲁迅狂骂,世人笑称:这就是郭沫若是如何反击的!

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潮流。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无人能敌,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并以自己独特的笔触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女神》中的阿波罗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李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却因为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对待爱情的态度让人们深感无奈。他曾说,所有的女人都是他的挚爱,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一事实。他对朋友鲁迅的攻击,引发了郭沫若是极度的愤怒。在鲁迅看来,郭沫若是“衣冠禽兽”,这种行为无疑让人无法忍受。但令人惊讶的是,鲁迅并未像郭沫若那样生气,反而笑对郭沫若,回复他五个字:“才子加流氓”。人们看到后纷纷表示这句话准确无误地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

民俗文化 11.22
销量破百万册的独特版本:这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已经上市!

销量破百万册的独特版本:这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已经上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元典丛”,收录众多科学经典著作,包括伽利略等人实验故事等。新版“精装学科版”将于2024年出版,强调科学理念的亲和力,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科学知识。此消息旨在提醒读者科学真相不容错过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 11.22
小雪的来临:如何确认你的地区是否已经开始下雪?

小雪的来临:如何确认你的地区是否已经开始下雪?

小雪节气到来,期盼温暖丰年。欣赏小雪落下的美景,感受滑雪的乐趣,享受美食的美味。各地举办浪漫约会,冬季的温暖和美景。享受生活的每一个小确幸,品味历史的魅力和诗词之美。

民俗文化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