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铮生于1944年,在孟买的家乡。

2024-03-22 民俗文化 关注公众号

著名记者杨刚(1905-1957)和她在《叶芝诗论》一书扉页上的签名。

2021年夏天,起念细读一读叶芝的诗,遂将叶芝的传记、相关研究,连同诗集注本,搜罗了不少。可惜,这个计划尚未施行就搁置了。2023年岁末,友人写就一部讲叶芝的大著,嘱为校阅,乃将这些蒙尘的书重找出来,略加检视。

其中有一册是大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著作《叶芝诗论》(The Poetry of W.B.Yeats),牛津大学出版社1941年版。书名页写有三行蓝色钢笔字“一九四四年八月卅一日购于孟买Tajaposevala书店”,后署“晦晨”两个字。

初购时,未暇留意“晦晨”为谁何。其实,只需上网一搜,就能知道这是有名的记者杨刚女士用过的笔名,1984年出版的《杨刚文集》里即收入一首题为《晦晨》的诗,写于1940年。杨刚的笔名很多——事实上,“杨刚”也是笔名,她原名杨季徵,29岁时出版的译著——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则署名“杨缤”,“杨缤”是她自就读燕京大学就用开了的一个名字。

《杨刚文集》附录胡绳、袁水拍的《追忆杨刚》一文,笔调近于官方定论,然公众对杨刚的认知亦往往同此,故将记述生平的一段节引如下:

杨刚同志在三十年代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她协助埃德加·斯诺编译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介绍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到国外去。她为报纸写国内外通讯、报告文学、社论,主编文艺副刊。在四十年代的新闻战线、文艺战线上留下了显著的业绩。她还在重庆、香港、美国的复杂艰难的环境里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外事工作。她结识了史沫特莱等英美记者和学者,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她先后在外交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对外事务与宣传工作,曾任周总理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她生前为周恩来同志所倚重,并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杨刚同志逝世后很久,还惋惜她过早去世,曾关心地向龚澎同志了解杨刚的情况,说杨刚是他所器重的女干部之一。

杨刚去美国的经历,一般文献皆简短记述“1944年夏赴美留学,兼任《大公报》驻美特派员”而已。《费正清自传》(Chinabound)里倒记下了原委:杨刚去留学,是费正清帮她申请到了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奖学金,费正清在外交部的友人也出了力,杨刚在燕京大学时往还最多的女教授包贵思(Grace M. Boynton)亦予支持。“她的出国护照多亏《大公报》发行人胡霖帮忙,才终于拿到手”(《费正清自传》,黎鸣、贾玉文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339页)。但假若在孟买的书店里买下《叶芝诗论》的那个人就是杨刚,该如何解释她1944年8月不在美国而在印度的事实呢?

原来,杨刚是从战时的重庆转道印度,之后才乘船去美的。关于杨刚在印度的踪迹,也有旁证。1945年6月12日,金克木从加尔各答致信沈从文,里头有这样一句:“树臧兄消息闻之甚为欣慰,前杨刚过印时已曾言矣……”(《风烛灰》附录)所谓“杨刚过印”,当指1944年杨刚途经印度。还有一段叙述,格外生动,出自赵萝蕤《杨刚二三事》。这篇文字刊于《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十八辑(北京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此后几种赵萝蕤的文集均未收入,读者想来不多。赵萝蕤与杨刚,乃燕京大学旧识,《杨刚二三事》记二人重遇:

我们再次见面却很意外,那是一九四四年秋在印度孟买的大街上。久别重逢,格外亲热。她熟识一位印度女记者。在我们候船去美国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在一起,一同谈天,还看了许多印度的民间歌舞。我们也访问了孟买印度共产党的总部(书记是约希同志)。好像这是个有三层楼的大四合院,住着许多同志。我们上楼盘膝而坐,吃了一顿很丰盛的手抓饭。我们从孟买同船去美国,航程十八天,路上杨缤的兴致一直很高,常常赋诗言志,并嘱我以后要给《大公报》投稿。

赵萝蕤当时与丈夫陈梦家同行。二人于1944年9月16日从昆明飞往加尔各答。《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称:“据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档案所存1944年11月24日赵萝蕤致威尔森函……他们在加尔各答待了10天,在孟买度过了18天。”(《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子仪撰,中华书局2021年8月第一版,第176页)这样推算起来,杨刚、赵萝蕤、陈梦家等人大约是在1944年10月15日从孟买上船赴美的。在那册《叶芝诗论》里夹带了一份油印英文小报,名为The Mitchell Pacifier,日期为1944年10月26日。稍稍查检,原来这是二战后期服役的美国军舰“威廉・米切尔将军号”(USS General William Mitchell)上发行的一种小报,刊载当时全球战况。据记载,“威廉・米切尔将军号”于1944年10月7日停靠孟买,11月17日最终泊于加州圣迭戈。杨刚一行很可能就是搭乘这艘军舰到美国的。赵萝蕤称航程共十八天,则他们是11月初才抵达美国。这份10月26日的小报,应该是杨刚在船上读了之后随便夹进自己的书里的。

关于杨刚初到美国时的情形,最有价值的中文文献是萧乾写的《杨刚与包贵思》(见《杨刚文集》附录)。文章译引了一些杨刚写给包贵思的信,时间集中在1945年2月到10月间。其中写于2月12日的一封信,杨刚记述了在拉德克里夫学院就读的情形,尤其是谈到了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我已经在五号注册了,选了小说、批评、一八〇〇年以来的抒情诗以及德语。其实,我很想专门研究现代文学。抒情诗还算是较接近我的理想。我不想拿学位,拉德克里夫学院当局也已同意了。只有德语一课我是正式生,其他几门都是旁听。这个学期三月五日开学。我还参加“亨利·詹姆斯、麦尔维尔及德莱塞作品选读”及英文作文。我以后也许放弃德语,因为太占时间,也太枯燥。我同时还得给《大公报》写稿,要看许多报刊,访问许多人。我对了解这个国家以及这里的人很感兴趣。六月里我得找点零活儿干,因为我的收入不够我维持学业的。我既然不拿学位,申请奖学金就有困难。另外,我很想了解地球上这部分人们的生活及思想,看看有什么中国可以借镜之处。我从来不喜欢搞脱离现实的学术研究。我希望两年以后,我可以说,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国家了。

这段文字暴露了杨刚在文学研究上的企图心:“其实,我很想专门研究现代文学。”而她选的两门课——文学批评和一八〇〇年以来的抒情诗——其实都能跟她在孟买购下的那册《叶芝诗论》联系起来:麦克尼斯的著作是文学批评,而叶芝的诗当然属于“一八〇〇年以来的抒情诗”。我们可以蛮有把握地说,《叶芝诗论》不是那种于旅次随手买下的读物,而是能体现杨刚文学志趣的书。

英国诗人麦克尼斯(1907-1963)和他的《叶芝诗论》。

《叶芝诗论》上从头到尾有多处橘黄色铅笔画线,我猜是杨刚阅读时留下的。其中一处,或许是她读了心有戚戚焉者。麦克尼斯指出,叶芝的诗题材范围相对窄,诗人对那些大的话题,什么普遍的知识啦,普适理想啦,世界大同啦,都很反感。叶芝提出的问题也许简单的,但绝非如一些看轻他的论者所以为的那样是琐屑的,“除非认为,一个人若是生活在落后的国家,觉得别的国家的先进思想并不餍心切理,那他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了。也许叶芝的种种局限令他没能写出最伟大的那类诗,但却使他写出了他那个时代可能是最好的诗。”(原书第19页)

杨刚之前生活在落后的国家,现在她到了美国,“对了解这个国家以及这里的人很感兴趣”。然而,待了四年之后,她终竟觉得这个国家的思想并不餍心切理,还是怀着理想,选择回到了中国,拥抱那未卜的前程。反复翻阅《叶芝诗论》,最感好奇的是,在孟买那夏秋之际,38岁的杨刚是否正处于命运的小径的某个分岔点上:朝一边走,她可以研究文学,赋诗谈艺,朝另一边走,她将投身革命洪流……还是说,前一种选择,其实本就没有充分展开的可能,而只是那极特殊的历史时空罅隙中的一道光亮而已?

刘铮

刘小磊


结论或

上一篇:《小日子》你根本不知,为遗产和沈溜溜协议结婚的汪凌霄有多卑鄙
下一篇:田亮与老婆儿女脸贴脸玩叠叠乐,森碟亮仔颜值高,一家四口长超像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刘铮+王云五,与全书共展知识海。

刘铮+王云五,与全书共展知识海。

王云五在1974年通过分期付款购买并精读《大英百科全书》,这一艰苦的学习过程令人敬佩。他在1930年一篇文章中承认,多看书也有其问题,并以自己的经验批评了随意看书和大量阅读《大英百科全书》的方法。茅盾曾在回忆录中嘲笑王云五只通读《大英百科全书》的言论,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力学成才者的知名度。

民俗文化 03.18
铁血雁城:1944年衡乡保卫战的壮烈历史回溯

铁血雁城:1944年衡乡保卫战的壮烈历史回溯

此段话可概括为:徐声先率部于4月17日晚发起豫南作战,试图打通平汉铁路并取下其沿线控制权。结果失手,导致中国守军在河南省毫发未损。徐永昌认为日军不可能打通平汉铁路,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段描述聚焦了事件的起因和关键瞬间,如徐声先担任营长、日军攻击等细节。同时,也突出了事件的主要关注点,即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平衡力量。

民俗文化 10.03
城乡消费倒挂:城市青年寻平替省钱,县乡青年积攒买大牌。

城乡消费倒挂:城市青年寻平替省钱,县乡青年积攒买大牌。

春节期间,城乡年轻人消费现两极分化。城市青年因房贷、车贷及生活压力大,削减不必要开支,选择平价品牌替代大牌;而县乡青年消费热情高,手持储蓄和彩礼进行大额消费,购买大牌产品。大牌品牌加速下沉市场寻找新的消费者。透支消费现象普遍,家庭抗风险能力减弱,资本下乡诱导消费应引起警惕。

热点资讯 02.16
武汉一高中生还原黄石:在外地上学的思念,3年前开始在游戏世界中构建家乡记忆

武汉一高中生还原黄石:在外地上学的思念,3年前开始在游戏世界中构建家乡记忆

在社交平台上,一篇以“游戏还原家乡湖北黄石系列”为主题的帖子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其中,一位名叫白同学的同学在模拟经营类游戏中运用像素技术,用“还原”的方式构建出了大冶市、黄石市、鄂州市等地的主要城区。白同学表示,他从小就生活在黄石市,对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这款游戏将自己的家乡“还原”。目前,白同学已经完成了第一版地图的制作,但还未完成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更新工作。白同学透露,他计划在毕业后重制部分地图,并希望更多的地方被加入其中,让玩家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家乡的魅力。

热点资讯 10.08
【创新探索】在凯恩斯和大堡礁,体验六款令人惊艳的创意芒果料理

【创新探索】在凯恩斯和大堡礁,体验六款令人惊艳的创意芒果料理

这则新闻主要讲述了澳大利亚凯恩斯和大堡礁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们在此时享受的美食。新闻提到了当地的热带水果芒果季节来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味。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位于库兰达原始雨林集市的店铺——Hayabusa,提供鲜芒绵绵刨冰供人享用。此外, NuNu 餐厅的什锦水果燕麦早餐也非常受欢迎,特色是菠萝和椰奶浸泡的麦片配以香甜本地芒果、应季鲜果和烤椰子片。Ochre餐厅的夏季菜单上则提供了多种新鲜的菜品选择,包括芒果等热带水果。

民俗文化 11.22
独特称呼:为什么陕西省的杨陵和杨凌会因其地域特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陵’和‘杨凌’?”

独特称呼:为什么陕西省的杨陵和杨凌会因其地域特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陵’和‘杨凌’?”

刘小顺发现陕西杨陵多地名写作“杨凌”,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对上级基地的区分不够明确。20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民俗文化 11.22
揭秘饭店里的醋溜西葫芦秘密:多一步骤让你吃出美味

揭秘饭店里的醋溜西葫芦秘密:多一步骤让你吃出美味

标题:探寻醋溜西葫芦的秘密:饭店做醋溜西葫芦的奥秘 描述内容:如何制作美味的醋溜西葫芦?本文介绍了一种家常的做法,将普通西葫芦改良为更加鲜美可口的菜品。 关键词:醋溜西葫芦,厨房技巧,家常菜,烹饪方法,调料,酸甜口味。

民俗文化 11.22
洪泽湖上壮志雄鹰展翅,庆祝60周年华诞!

洪泽湖上壮志雄鹰展翅,庆祝60周年华诞!

"洪泽湖上雄鹰连"举行60周年授号仪式,全连官兵重温峥嵘岁月,共享荣光时刻。老连长讲述光荣传统,鼓励新一代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投身强军实践。近期连队涌现先进典型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连队连续多年获奖,体现了他们的出色表现和优秀风貌。

民俗文化 11.22
安徽革命军事馆惊悉珍贵《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送还,热烈欢迎复查

安徽革命军事馆惊悉珍贵《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送还,热烈欢迎复查

安徽革命军事馆举办捐赠活动,收到父亲李务本烈士子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等珍贵史料。该馆筹备办公室首次对外公布全省各地捐赠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革命文物,宣传英雄事迹。

民俗文化 11.22
青年李鸿章:千里之外封侯,逸闻故事的背后揭示其内心世界与远大抱负

青年李鸿章:千里之外封侯,逸闻故事的背后揭示其内心世界与远大抱负

李鸿章1843年考取顺天府乡试,并写下激励人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

民俗文化 11.22
刘志丹、高岗等人在陕北红军肃反运动后的真实境遇与被贬历程

刘志丹、高岗等人在陕北红军肃反运动后的真实境遇与被贬历程

10月1号陕北肃反拉开帷幕,一大批陕甘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人都被抓了起来,刘志丹、高岗等人都在其中,幸亏中央红军及时赶到纠正了肃反的严重错误,他们才及时得到了解...

民俗文化 11.22
为什么开国上将阎红彦和开国少将贺晋年在陕北红军中地位悬殊?

或者

《西北岁月》:阎红彦与贺晋年的差距为何如此显著?

为什么开国上将阎红彦和开国少将贺晋年在陕北红军中地位悬殊? 或者 《西北岁月》:阎红彦与贺晋年的差距为何如此显著?

贺晋年担任陕北红军代表,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民俗文化 11.22
乌镇:互联网大会下的静谧秘境,还隐藏着哪些值得一游的冷门景点?

乌镇:互联网大会下的静谧秘境,还隐藏着哪些值得一游的冷门景点?

乌镇吸引了世界瞩目的年度互联网大会,以其冷门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东栅和南栅是最受欢迎的两个区域,各有特色。登高望远的白莲塔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沉浸在古色古香的茶馆则让人体验到独特的生活哲学。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乌镇的魅力,也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俗文化 11.22
Elie Saab庆祝45周年大秀:全新仙女装华丽降临

Elie Saab庆祝45周年大秀:全新仙女装华丽降临

高级定制设计师品牌Elie Saab在利雅得季推出了一场名为"1001 Elie Saab之季"的大秀,庆祝其创立45周年,由知名造型师、前法国《Vogue》主编Carine Roitfeld负责设计,并邀请了音乐巨星席琳迪翁作为惊喜嘉宾。该秀融汇了现代奢华视角和经典故事,通过全新的设计和现代风情来致敬Elie Saab的优雅风格。

民俗文化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