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各大院线火热上映。主演阮经天在剧中凭借帅气出色的表现,在网络上广受好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阮经天是温岭人阮季良的后代。几年前,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阮经天曾亲口说出“我是温岭人”。
阮季良,名尚傅,字良弼,人称“八老爷”,是泽国酒厂的前身——万昌酱园的第三代传人。他和哥哥阮尚质这一代,是阮氏家族最鼎盛的时期,一度拥有田地千亩,钱庄、当铺遍布街巷,店铺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声势之浩大,有“阮半街”的称谓。
翻开厚厚的《温岭县志》《泽国镇志》,从卷帙浩繁中,可以窥见阮氏家族的渊源。
/壹/
阮氏一族繁衍昌盛,在泽国当地留下诸多传说。其实,阮氏的根基在甘肃泾川,后辗转迁徙,至黄岩九峰。南宋淳熙九年,有一阮氏后裔伯温,在泽库(今泽国)寻得新的家园,起家后炉之地,定居于东仁里。
到了阮季良这一代,阮家的发展达到巅峰。据地方志记载,阮季良与其兄阮尚质,共有田地1850亩、钱庄1处、当铺4爿、店铺数十家、房屋200多间。
阮家老宅一景
民国时期并不太平,在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之后,需要防止土匪抢劫,于是阮家便借助泽国镇原有的水系分布,在大院和祠堂的四周各挖了一条“护城河”,并在围墙的角上建了8座“炮台”,更准确地说是瞭望台,用来防御。
如今,在泽国后墙路的那片土地上,阮家老宅依然静静地伫立着,朝南而居,东西延展。西边的住宅区,曾是阮氏族人的生活天地;东边的小祠堂,则见证了阮氏家族的历史。
西边老宅内部分房屋
/贰/
时光回溯到1851年,清咸丰元年,翰林院待诏阮敬熙创立了万昌酱园酿造作坊。虽然工序繁杂,生产季节性强,周转期长,但万昌酱园的生意却如日中天。
十年间,其经营规模跃居台州府第二,所产酒类、酱油、腐乳、豆腐干等产品广受好评,销路遍布大江南北。当万昌酱园传承至第三代时,十字街上路口的洋房式木结构店铺更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间连排的店铺熙熙攘攘,顾客络绎不绝。
“泽国老酒”已经是响当当的牌子,连酒厂的工人都跟着沾光。“穿草鞋,肩挑水,晴天雨天一身泥。大缸酒雕遍地是,半年生产半年嬉(歇工)。”这几句便是当时工人们相传的顺口溜,可见当时的辉煌。
1953年,万昌酱园改为国营酒厂——泽国酒厂,后迁至长虹东路。
万昌酱园旧址
/叁/
时间如流水匆匆逝去,自十九代阮敬熙之后,这个庞大的家族逐渐分散开来,只有他的四子阮萃恩一房仍坚守在老宅之中。
那座气势恢宏的三进大宅,每一进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小院。院中假山、池塘相映成趣。房屋全部采用实木建造,屋檐上的雕花龙凤呈祥,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
西边那座老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只有一个庄严的大门,如今所见的其他入口,原本都是高墙环绕。从正门踏入,左拐穿过圆形拱门,抬头便可见那八角的吊顶,上面曾悬挂着清朝顺治皇帝亲笔题的贞节匾额。
老宅原大门处
如今,这座曾经辉煌的三进大宅已化为残梁断壁,那些雕花凭栏、精致园林只能在记忆中寻觅旧时的荣光。
来源:望潮客户端
结论:尽管阮经天主演的电影《周处除三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在众多的演艺界人士中,阮季良无疑是最为人所知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酿酒师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创始人,再到后来被推翻,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社会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以酒产业为主的家族,阮氏家族能够发展起来,无疑离不开丰厚的财富以及高效的运营机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家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
建议:
首先,家族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要注意环保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其次,家族企业应该积极拓展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本地,也应该考虑向外扩展,建立更广泛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影响力。
最后,家族企业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弱势群体,这样既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家族企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