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庞泉沟惊现首群秃鹫,壮观非凡!

2024-03-02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新闻版】
山西庞泉沟 首次发现秃鹫群    近日,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项重大生态发现——巡护工作人员在庞泉沟镇长立村二里半南坡监测到一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秃鹫大规模聚集的壮观景象。这是保护区自成立以来首次记录到如此大规模的秃鹫群落活动。
    2月27日,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赵站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一独特现象始于2月22日,当日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在长立村二里半南坡发现了这群引人注目的秃鹫群体。随后,从23日起,保护区采取了连续多日的高强度观测手段,包括望远镜和红外相机等设备,密切关注这群神秘来客的生活习性与动态变化。
    赵站合透露,在连日细致入微的监测过程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同时出现的秃鹫数量达到了12至14只之多。这些雄壮的秃鹫或在高空中翱翔盘旋,或在峻峭山崖上驻足休憩,它们的身影与远处皑皑雪山、苍翠松杉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和谐、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他强调,通常情况下,秃鹫更倾向于单独生活或小规模结群,如此大规模的聚集实属罕见,尤其在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更是首例。
    科普资料显示,秃鹫(学名:Aegypius monachus),隶属于鹰形目鹰科秃鹫属,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型庞大,身长约1.2米,翼展可达到约2.6米,是山地高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猛禽。通体呈现黑色或黑褐色,头部覆盖绒羽,后颈裸露无羽,颈基部装饰着由长而浓密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毛形成的皱翎。它们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高山荒原以及森林中的荒岩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以动物尸体为主要食源,偶尔捕食中小型兽类,被誉为高原上的“生态清道夫”,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记录显示,秃鹫的主要分布区域涵盖了神尾沟、大草坪、柴逯沟等地。近年来,保护区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使得保护区内的森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显著优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完整度呈现出明显提升的趋势。
    来源:山西晚报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钟章队:让高铁越来越“智能”
下一篇:21城发布自动驾驶测试地方政策,中国在“智能驾驶”赛道上提速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股市秃鹫频现:上市公司重整‘牌照’受欢迎,原因何在?

股市秃鹫频现:上市公司重整‘牌照’受欢迎,原因何在?

今年已有约27家上市公司被申请重整及预重整,预计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大部分公司仍在维持上市地位。投资人在寻求投资收益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也很关注。参与重整的公司仍面临业绩、内控等问题,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严重。因此,在参与重整前及重整过程中,投资方应充分准备,如尽职调查、制定解决方案等。这些措施可以保障投资方权益。目前已有约27家公司被申请重整及预重整。

热点资讯 11.14
山西平鲁区发生罕见野生狍子群出现。

山西平鲁区发生罕见野生狍子群出现。

山西晋源首次发现野生狍子群体出没。高君成于3月16日拍摄并上传给山西媒

生活常识 03.23
数个新奇洞穴惊现广东西江烂柯山,中国罕见穿山甲种群实锤曝光

数个新奇洞穴惊现广东西江烂柯山,中国罕见穿山甲种群实锤曝光

广东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101个中华穿山甲洞穴,该区域被认为是广东省中华穿山甲最集中的分布区。研究者还表示将全面开展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的调查。

生活常识 09.24
秃鹫一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在淮安白马湖展翅翱翔,重返自由的蓝天!

秃鹫一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在淮安白马湖展翅翱翔,重返自由的蓝天!

淮安市野生动物救助站成功救助并野放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秃鹫。工作人员为其安装GPS太阳能定位器,以记录其生活和迁徙轨迹。这是淮安市为野放鸟类安置的首例装备。白马湖湿地是淮河入江水系重要的生态节点,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生活常识 03.11
从零基础到精通:妇科体检报告的解读全攻略

从零基础到精通:妇科体检报告的解读全攻略

妇科检查中常见的妇科检查报告该如何看。常见的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检查、妇科超声检查、盆腔积液检查等,其中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是最常被检查的三种。需要注意的是,B超报告可能会包含诊断意见,如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等。宫颈癌检查则需要通过TCT和HPV检查来明确是否为宫颈癌。同时,根据患者的月经情况、孕育情况等信息,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疾病。总的来说,对妇科检查报告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并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活常识 11.23
探究新型高能伽马射线源:LHAASO揭示未知宇宙现象

探究新型高能伽马射线源:LHAASO揭示未知宇宙现象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国际合作组首次发现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LAGN)具有甚高能伽马光子辐射,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现象。研究表明,活动星系核可以通过极其剧烈的喷流和射电辐射来加速其内部粒子,并使粒子的能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高能宇宙线的起源和加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常识 11.23
青藏高原湿地汞积累演化研究:近200年时空格局与循环过程 | NSR论文

青藏高原湿地汞积累演化研究:近200年时空格局与循环过程 | NSR论文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研究员与王训研究员团队揭示了近两百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影响叠加下的青藏高原湿地汞累积时空格局,并厘清了两种独特分布模式。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SR)。研究表明,近两百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影响叠加导致青藏高原湿地汞累积出现两个显著模式,其中一种是以季风为驱动的高浓度汞累积模式,另一种是以非季风为驱动的低浓度汞累积模式。这对于维持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安全及国家汞履约谈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青藏高原的这一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线索。

生活常识 11.23
开启孩子新世界:一次运动活动,释放无限可能

开启孩子新世界:一次运动活动,释放无限可能

衢州市常山县东案乡金源完全小学开展"以体育人、心体融合"探索营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坚毅品格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通过"陆上芭蕾"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毅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活常识 11.23
福州长乐:工程人才进校园,为孩子们点亮未来梦想之路

福州长乐:工程人才进校园,为孩子们点亮未来梦想之路

"万名工程师进课堂:打造世界级桥梁 助力'基建狂魔'再创新高" 中国交建福州机场第二高速公路项目工程师们走进课堂,生动讲述了桥梁发展史、桥梁分类、施工工艺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等科普知识,并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交通事业,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乐区文岭中心小学举办了一场“万名工程师进课堂”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工程师,了解国家发展成就、科技创新突破和工程建设故事。该校校长林太和表示,希望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同时,该活动也展现了我国交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生活常识 11.23
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食堂管理:成为监督员的新模式

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食堂管理:成为监督员的新模式

实时监控食材质量。此外,该系统的应用还涵盖了食堂的运营管理和安全检查等方面。智慧食堂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食堂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不仅提高了食堂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此外,该系统还有助于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防止食物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总的来说,智慧食堂系统是现代化食堂管理的新模式,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生活常识 11.23
保护你的大脑健康:预防脑瘤的6个重要事项及早期筛查

保护你的大脑健康:预防脑瘤的6个重要事项及早期筛查

脑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发生在脑部的肿瘤会影响人体的各项身体活动。脑瘤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肿瘤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脑膜、脑血管、脑神经及胚胎残余组织等。继发性肿瘤则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等。此外,环境因素、化学物质、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脑瘤。脑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视力下降等。如果发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

生活常识 11.23
七个类型的人群需警惕脂肪肝风险,病发后要做好五个自我管理

七个类型的人群需警惕脂肪肝风险,病发后要做好五个自我管理

脂肪肝作为肝脏的"隐形负担",已威胁人们的健康,其中,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特殊类型脂肪肝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脂肪肝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恶化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同时,脂肪肝可导致肝脏损伤、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于脂肪肝的防治和管理,应重视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保护和改善肝功能,降低患恶性肿瘤风险。

生活常识 11.23
防备疾病陷阱:‘小雪喝汤,胜似良方’- 这些有毒药材需要谨慎对待

细心品味:警惕‘小雪喝汤,胜似良方’中的有毒药材

防备疾病陷阱:‘小雪喝汤,胜似良方’- 这些有毒药材需要谨慎对待 细心品味:警惕‘小雪喝汤,胜似良方’中的有毒药材

广东青少年禁毒主题作品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广东省要给冬天带来温暖和美好。

生活常识 11.23
颠覆认知:85%中国人的确不能喝牛奶,你还误解它吗?

颠覆认知:85%中国人的确不能喝牛奶,你还误解它吗?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一个争议话题:中国人是否适合喝牛奶以及其潜在的原因。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无法承受牛奶中的乳糖,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说中国人并非完全没有乳糖耐受能力。 文章引用了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指出,中国人的乳糖吸收不良比例约为85%,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此现象,例如遗传因素和个人饮食习惯等。关于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一些误解并不存在。 总的来说,文章旨在纠正一些误导公众的观点,并强调中国人有可能存在乳糖耐受问题,同时也提醒读者了解真正的科学知识,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不实信息。

生活常识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