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 | 谢欣
3月26日晚,港股上市公司药明生物发布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该集团于期内实现营收170.34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毛利68.28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滑21.5%。
这是药明生物上市以来首次的净利润下滑。同时,该公司的营收和毛利润增速也进入了历史最低增速阶段。
在去年12月4日,药明生物曾下调2023年业绩预期,并表示企业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过于激进。随后,今年1月12日,由于出现“年末新增41个项目”事件,药明生物又被舆论怀疑“出尔反尔”,外界对这家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也愈发关注。
当前的业绩表明,在新冠红利期结束后,药明生物巅峰已过。3月27日,药明生物召开业绩说明会,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表示,去年是转型的一年,利润下滑最重要原因是受新冠业务影响,新冠业务在2023年的占比仅有3%。
疫情红利散尽
对于2023年的业绩评价,陈智胜的原话是,“原因利润下滑还是因为新冠业务影响特别大,我们希望去年是一个特例,不是惯例。”
陈智胜表示,2022年药明生物的新冠业务占比为20%,而2023年仅有3%,这是个不小的影响,因此该公司2023年的业绩骤降主要是基于2022年的高基数,“如果你把新冠拿掉,我们去年增长是37.7%”。
从历史业绩来看,新冠业务确实极大地刺激了药明生物的业绩增长。在2019年-2022年,药明生物的营业收入是39.84亿元、56.12亿元、102.9亿元、152.7亿元;应占纯利为10.14亿元、16.89亿元、33.88亿元、44.2亿元。如今看来,药明生物难以恢复到往期的增速。
不过,在2023年内,一些非经营性的因素也影响了药明生物的业绩。这一时期,药明生物纯利下滑较大,原因之一是汇率变化,外汇汇率变化对该公司的影响为4个亿。另外,由于投融资,药明生物“又差了4个亿”。对此,陈智胜解释称,“我们投了很多生物技术公司,其中还有本来准备上市的,但现在我们投资的公司值的钱少了”。
据药明生物财务数据,该公司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为49.5亿元,同比下降2%。这其实也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水平虽有下滑,但整体稳定。
而如果从具体业务来看,药明生物的业务板块可分为R、D、M三个部分,这三个字母分别对应的业务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生产。在业绩会上。陈智胜提及,从2023年一整年的情况来看,R端占比5%左右、D端占比50%左右、M端占比45%。
陈智胜认为,在R端和D端,是药明生物非常有优势的业务,主要表现在和客户有很强的粘性。相较之下,M端比较容易受影响,“M端我们今年要做的是,加强客户沟通,让客户更加相信我们。”同时,M端的业务也是目前备受行业关注的公司——三星生物所擅长的业务领域。
截至去年末,三星生物在这一市场的市场份额约在20%水平。在今年1月24日,三星生物发布去年四季度财报,全年业绩就此浮出水面,由此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家年营业利润超过1万亿韩元的生物科技公司。这一对手的动态也意味着,药明生物在此领域的竞争压力不会小。
收获“最好的Q1”
在3月27日的业绩交流会上,提及去年末的项目突增,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再度回应称,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就可知,去年末的情况是可信的,“确实是全球的生物技术都在回暖,这一点我非常自豪,我们是最后一个看到寒冬,但第一个看到春天的,这就是我们的行业地位,就是客户只要有资金了,马上就想到找药明生物。”
陈智胜介绍称,全球投融资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回暖了,中国现阶段还稍有滞后,但中国的ADC(抗体欧联药物)、自免(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表现较好。
在此大环境下,药明生物的业绩在近期已经获得转机。陈智胜表示,“我们通常是第一季度签约10几个项目,但是2024年第一季度签了25个项目,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Q1记录。”
此外,针对市场上持续存在的药明生物“打价格战”的观点,陈智胜表示,目前公司在海外的项目金额没有变化,在国内又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整。这其实也侧面证明了国内行业的状态。
而对于调整的原因,陈智胜表示,由于国内投融资放缓,药明生物希望和更多客户一起渡过难关,“我们把利润让掉一点,他们继续与我们合作,一起来把中国生物技术的火点得更旺一点。与国内客户合作,更多的不是竞争,也不是打压竞争对手,最重要的是大环境不太乐观,我们就少赚点钱,让他们能够把项目往前推。”
另外,陈智胜在也业绩会上还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公司的合作企业因为大环境原因而有所担忧的情况。他表示,“和我们合作过的企业,都非常了解我们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我们仍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之一。我们今年一季度的新项目数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虽然,获得新项目肯定会面临挑战,但是我们通过努力,目前来看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3月港交所生物科技龙头医药报盈利遇瓶颈,寻求扭亏之路》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商,2023年3月26日晚,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发布了一份关于其2023年度业绩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尽管公司成功实现了营收和毛利润的增长,但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药明生物2023年实现的净利润出现了近20%的下滑。
药明生物在2023年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年初,由于多项大型项目未如期完成,公司在当年12月发布了业绩预告,并将2023年业绩预期进行了下调。然而,就在市场对药明生物未来的经营前景开始质疑之际,2023年1月12日,药明生物再次引发争议,媒体报道称其2023年第四季度出现大量新增项目并可能“出尔反尔”。这些传闻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其财务稳定性及其策略变更的关注。
面对这些压力,药明生物的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尽管2023年的净利润下滑是由于新冠业务的大幅波动,但他坚信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并且看到了净利润下降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认为,新冠病毒疫情在过去的一年中确实对药明生物的运营造成了重大冲击,尤其是其在新冠业务上的占比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使得整个产业的复苏速度大大加快。然而,尽管新冠业务占据了主导地位,药明生物仍然能够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稳步增长,特别是来自于R端和D端业务的收入比例,这两部分业务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都有良好的表现。
从研发投入角度看,2023年药明生物的研发投入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强度。根据公司的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药明生物的研发支出达到了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5%,这也反映了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在陈智胜看来,随着全球新冠疫苗需求的逐步释放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未来几年药品研发领域仍有可能迎来更多的机遇和突破,这对于药明生物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在大健康赛道,公司也在积极布局。陈智胜提到,面对国内外众多医药巨头的竞争,药明生物在亚洲的ADC(抗体欧联药物)和自免(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随着这些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药明生物有望在未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消退和全球经济形势的缓和,药明生物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陈智胜表示,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变化,药明生物将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把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产品在特定领域的适应性和推广能力,寻找新的战略机会等。
总的来说,2023年对药明生物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但凭借其在研发和市场上的深厚积淀、坚定的战略定位和全球化视野,药明生物有能力在困境中寻找到转机,继续引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药明生物未来在AI驱动的精准医疗、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生物制造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