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咨询:儿子在外经常被其他小伙伴欺负,要么默默忍受,要么站在原地哇哇大哭,这一次他忍不住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作为父母,是教育孩子去“理论”一番,还是“打回去”?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夏光清老师认为,孩子被欺负,是一种非常难过乃至卑微的情绪,一旦告诉家长,说明这件事已经给他造成了负面影响,希望从父母这里获得支持和安全感。此时,父母生气、着急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首要的是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心理学认为,孩子能用语言把发生的“伤害”描述出来,让情绪顺畅地流动出去,问题往往就不那么严重了。
有的家长会主张打回去,主要是害怕孩子吃亏。实际上,如果真的让孩子还手,不仅难以消弭“被欺负”,还可能使冲突升级,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对其情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呢?一是在家里常被父母管控的孩子,在外被欺负了不敢和家长说;二是社会性发展缺失的孩子,会交朋友的孩子一被欺负自会有人站出来替他撑腰;三是性格懦弱的孩子,被欺负不知道如何回击。因此,当孩子被欺负,父母要及时干预,同时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自己去思考、判断并实践,这样才能顺利成长。
孩子被欺负,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肖霞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弄清事情的经过。当孩子被同学打了,父母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打人的孩子有没有打过别人?二是其他同学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了解孩子有没有被当成特定的欺凌对象。如果打人的孩子平时就喜欢追来打去,班里的同学也站出来替孩子撑腰说话,说明这只是一次日常的普通冲突,不必太在意。孩子听到父母镇定的语气,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而不是家长的失控,从而坚信有父母作为坚强后盾,这件事没那么可怕,不至于留下心理阴影。
第二步,了解受伤害程度。如果孩子只是受了点小伤,如嘴角青了一块,只是觉得没面子,并不十分疼,说明事态并不严重。父母可以把处理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被对方扇了一个耳光,虽然没受伤,但不可预见的后果会很严重,父母需要出面。社会心理学有个“旁观者效应”:当你求助时,不要泛泛地喊“谁来帮帮我”,这会让责任分散,谁都会视而不见;一定要将责任和压力交由一个特定的人,如“班长,他总是追着我打,我很难受,你能帮帮我吗?”这样,孩子容易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帮手。这一方法不妨教给孩子。
第三步,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妨先征询孩子的意见,需要父母做些什么。如果孩子说:“爸爸,我需要这个同学向我道歉,保证下次不再打人!”家长可以与老师及时沟通,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解决,而且对方道了歉,善良的孩子会立马原谅对方。站在孩子的立场,问问孩子的想法,比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要好。不妨这样训练,当自己“被欺负”时,身体挺直,眼睛正视对方,有气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喜欢这样,请你住手!”
最后一步,持续保持关注。孩子被欺负了,其心理状态怎样?打人的孩子变化了多少?是否还会发生同类事件?需要密切关注。如果孩子依旧被欺负,家长必须主动出手,避免孩子卷入校园暴力之中;如果孩子与对方成了好友,事情才算真正得到解决。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朋友多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被欺负,同时自己要有正气,欺负者认为你不再是“软柿子”,往往会知难而退。当然,如果遇到某一个人持续地欺负孩子,且孩子解决不了,父母需要强力干预,该找老师的找老师,该找家长的找家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李海慧
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被同伴欺凌的问题,既要注重孩子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冲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恐惧感;也要教会孩子理智应对,明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保护。以下是从多个角度提出的建议:
1. 疏导情绪,给予支持与安全感:面对欺凌事件,家长不应轻易生气或急躁,而是应尝试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们描述遭受欺凌的感受和经历,逐渐释放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将遭遇解释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理解自己的痛苦并非罕见和无解。
2. 寻求专业指导,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可请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进行深度会谈,以理性和专业视角分析造成孩子受欺凌的原因,包括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班级氛围等因素。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各类安全教育课程、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抗压能力。
3. 考虑教育方式:对于勇敢面对欺凌事件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对抗施暴者的活动,例如向校方报告情况,协助调解纠纷,或者教导他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懂得冷静、理性应对,加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和人格尊严维护。
4. 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制: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让他们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而非单纯依赖家长的帮助。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如何与欺凌者和平相处,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适当传授些避免此类困境的实用策略,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自身形象等。
5. 共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当树立公正、公平、宽容的校园文化理念,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互相尊重、相互爱护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抵御欺凌行为的能力。
6. 家庭与社区共筑防线:家长们可以通过社区家长会议、定期的家庭访客等形式,分享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探讨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关注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及其家庭,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7. 对于顽固抵抗或者仍然受到侵害的学生,父母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儿童权益保护热线等,以便更加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8. 家长角色调整:从过去的“受害者”转变成行动上的主导者,家长在发现问题和必要干预前,要坚定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切勿忍气吞声或妥协退让,鼓励他们勇于发声,揭露欺凌行为,维护正义。
总之,父母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也是孩子们寻求理解和接纳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关注孩子个体的情感需求,又要关注整个家庭的和谐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态和多元化的交往模式,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关怀、安全的社会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