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强制我们出院,现在搞得我们心里很烦……”近日,有博主在某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其孩子是脑瘫患儿,在上海一家医院接受手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最近因医院没有床位,强行要求他们出院转成门诊康复。视频发布后引发网民关注。
视频讲述者是脑瘫患儿的奶奶。她说:“上海医院人太多了,医院没床位了,到处走廊住的都是人,满地都是人,他们强制孩子出院做门诊,出院做门诊压力大,我们住院可以报销,做门诊没得报销,他爸妈负担不起。”
记者了解到,这个患儿今年10岁,出生时仅1000克,是极低体重高危儿,经7次抢救后成功存活,留下了脑瘫后遗症。他的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定期发布视频介绍孩子就医、康复的故事,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而最近发布的这则视频让不少网民不理解:医院为什么要求孩子出院?
记者联系了孩子就诊的上海壹博医院。这是一家由知名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孙成彦博士创办的医院,主要治疗脑瘫、偏瘫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孙成彦坦言,“病人实在太多了,我们40个治疗师加班工作,仍然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但是,我们绝没有要把孩子‘赶走’的意思,而是他目前病情明显好转,经过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可以安排门诊康复。”据其介绍,孩子因早产和极低体重,运动发育迟缓。2023年8月31日,孩子在壹博医院接受了“双下肢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手术后,他的双下肢畸形明显减轻,随即入住该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到目前为止,孩子接受康复治疗6个多月,从刚到上海时独立站立很困难,到现在能够站起来了。
“医院总计床位115张,为了加塞病床,我们把走廊和能利用的空间都用了起来,到现在还有80多个病人在外面排队等床位。”孙成彦告诉记者,在目前已登记、尚未入住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病情已被延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的孩子,他们中98%以上来自全国各地,为了等待一张床,家长们大多带着孩子在医院外住酒店,不少家庭都面临着经济压力。加快床位周转,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
在住院床位“一床难求”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病人可以出院?出院后转成门诊康复,是否会影响康复的效果?孙成彦表示,在评估了医疗安全风险隐患的基础上,医院决定安排已住院康复治疗60天以上的患者轮转为门诊康复,之后一旦有床位空余,会按照先后顺序安排病人再次住院。同时,门诊康复的方案和住院康复方案一样,医院还安排了专门的“住院转门诊”就医通道,尽最大程度方便患者。他表示,“孩子接下来还需要加强核心肌群、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训练,从住院转为门诊后,所有的康复治疗方案都不会变。”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患者家属认为医院强制他们出院,并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压力过大,导致孩子被迫转成门诊康复。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医院是否应该尊重患者的意愿以及能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问题的关注。
首先,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医院并非单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被迫离院。中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医疗资源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医院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安排康复治疗时间,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其次,面对病人的需求,医院应该采取人性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例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预约挂号系统,来缩短看病时间,避免病人长时间排队等候;也可以通过智能导医机器人等设备,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理性看待医疗问题,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