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
让大约40%的中国成年人
加入了失眠大军。
严重时,
失眠患者可能会焦虑、抑郁,
甚至痛不欲生。
失眠了怎么办?
该如何找回自己丢失的睡眠?
3月20日,在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医生我想问·省立直播间》邀请了福建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国家心理治疗师林懿祺博士,为大家解惑失眠困扰。截至发稿前,直播在线观看和回看人次约22万。
是否一定要睡够X小时?
说到失眠,很多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倾诉。直播一开场,评论区各种关于失眠的问题就开始滚屏跳动。
▲部分网友评论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很多人都听过“人每天要睡 X 小时”的说法,但往往因为无法达到而感到焦虑或自责,进而陷入一个让自己特别纠结的循环:越想睡够 X 小时,越睡不够。
那么,到底一天睡多久最好?林懿祺表示,要因人而异。
每个人睡眠时长需求不同,有的人是刻在基因里的“天生短睡者”,有的则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此外,同一个人在不同生理状态、不同季节等时间段需要的睡眠时长也不同。哪怕有些人天生“夜猫子”,只要能固定生物钟入睡,且自己没有感觉不适,也没有问题。
因此,评判睡眠是否足够的标准,关键看自己白天的状态。只要白天精神饱满,正常工作、生活,情绪、注意力、记忆力照常,就说明睡眠时长是足够的。
对于林懿祺的解答,有些观众感到释怀,“困扰很久的问题终于得到解答,不用再因此纠结得睡不着了”。
出现失眠别放任不管
直播中,不少打呼噜人群在评论区反映自己睡得并不好,这打破了许多人关于“打呼噜就是睡得香”的固有印象。事实上,部分打呼噜人群存在睡眠呼吸暂停,身体的保护机制会让这类人强行“开机”,出现微小觉醒,使得睡眠难以长时间维持。
除了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的失眠外,常见的失眠症状还可见于情绪问题、不宁腿综合征等其他睡眠障碍,以及神经变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因此,林懿祺呼吁经常失眠的患者要及时到专科就诊,在评估睡眠问题后,再系统评估情绪、躯体症状等多方面的问题,给予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运动手表、手环是“智商税”吗?
习惯了用数据说话的打工人发现,现在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可以监测睡眠的手表、手环,那么光凭这些监测数据,可以说明睡眠的好坏吗?
“这些设备能起到参考作用,但用于医学上的诊断准确性并不够。”林懿祺说。
对于部分怀疑合并其他睡眠障碍的失眠病人,如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的,应进一步到睡眠医学中心进行睡眠监测。它不仅需要有规范的设备和监测流程,还要有具备专业资质的睡眠技师的判读,以及专业睡眠医师的审核,才能出具一份合格的睡眠监测报告。
助眠只能吃安眠药?
要缓解失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药。其实助眠药种类很多,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
在门诊,医生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失眠症状的评估、明确有无合并其他的睡眠问题、情绪问题或者引起失眠的其他病因,再有选择性地使用助眠药物治疗,必要时配合改善情绪的治疗。失眠患者既不要过度抗拒服药,也不能轻易盲目吃药,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目前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还开展了多种非药物失眠治疗。林懿祺最推荐的非药物治疗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它可以理解为一种针对失眠的特殊的心理行为治疗。一般每周一次,共计6-8次为一个疗程。这种疗法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持久。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还有经颅磁刺激等,失眠患者可选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配合使用。
结论:
根据《医生我想问·省立直播间》邀请的专家回答,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睡眠量来衡量睡眠质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需求和周期。评价睡眠是否足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生理健康状况等等。
对于长期遭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建议及时就医,并根据专业的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解决失眠的重要途径。在饮食上,避免过饱、过多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可能影响睡眠的食物,选择营养均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睡眠。
此外,现代科技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帮助改善睡眠的方法,如手表、手环等监测工具可以帮助了解睡眠状况,但也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判断和指导。除了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经颅磁刺激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逐渐被认可,可以帮助缓解失眠。
总的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对改善失眠至关重要。对于持续受到失眠困扰的人们,应该积极寻求帮助,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重拾睡眠的信心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