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惨剧警示:预防校园暴力,守护青少年安全.

2024-03-20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希望此案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的开始,把因果影响因素像解剖一只麻雀那样,从教育(家庭和社会)、心理、文化接触等多方面进行溯源,真正寻找到凶残背后个性与共性的“蛛丝马迹”,从而对症下药

“他舅舅在现场看孩子遗体时发现,孩子的脸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不光是面部,还有颈部、背部,都有非常严重的、尖锐物体巨大冲击导致的创口,有的(伤口)长度达七八厘米”……这是对邯郸13岁初中生被3名同学杀害后的描述。3人都不满14岁,分两次在废弃大棚挖坑掩埋尸体。其犯罪手段的残忍和成熟,迅速激起舆论场关于修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此次事件的3名嫌疑人恰好落在了这一年龄区间,杀人埋尸,还可能存在霸凌,不排除会被追究刑责。

问题的核心是,追究刑责,甚至追究最高刑责,能避免下一次悲剧的发生吗?

↑曾埋着受害人遗体的废弃蔬菜大棚。图据新京报

问题的症结或不在于年龄起点

当下,有不少声音呼吁继续下调刑责年龄,我们不妨从时间和距离两个维度来审视。

例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都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规定为14岁,法国为13岁,荷兰为12岁,丹麦、芬兰为15岁,最小的是瑞士为7岁,英国、澳大利亚为10岁。对比可知,我国目前“有条件的12岁”,大致处于中等水平。当下刑责年龄距离上次调整只有三年多时间,再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据最高检数据,自2018年至2022年,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从4600人增至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今年2月,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缐杰介绍,虽然有的地区下降或者有升有降呈波动状态,但全国面上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占比也有所增加。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

那么,调低刑责年龄,是“调了没用”还是“调得不够”?如果是后者,又该调整到多少岁合适?

去年9月,某地一小学生在校内被同班两男生凌辱,对方涉及辱骂、殴打、身体侮辱等,两名侵害人都只有9岁;去年11月,11岁男孩将4岁女童推入粪缸致其死亡……显然,将刑责年龄一味“下探”,是没有底的。有没有一种可能,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或者说主要不在于年龄起点。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无一例外都强调预防,注重打击犯罪与教育之间的平衡。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所说,法律从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本身就是无可奈何的他律。这世上也不只有法律,若一遇到极端案件就立即呼吁下调刑责年龄,既缺乏可操作性,也局限了治理思维。

犯罪背后,我们不该忽视什么

杀一个人,需要多大胆量?放在几名初中生身上,可能是让人后怕的“冷静”“老到”“周密”。

受害人失踪后,3人起初都谎称没见过受害人。其中一人在事发第二天仍正常上学,直到被民警从学校带走。有村民说,他被带走时并没有太过激动和害怕,神态很平静。受害人家属还曾找到嫌疑人之一,他在床上打游戏,给了误导信息影响找人。最后在监控视频和转账记录的证据下,3人才交代将受害人埋在废弃蔬菜大棚内的事实。

这样的胆大、心理素质强,甚至表现出不亚于成年人的心智,令人吃惊。埋尸的坑深0.56米,分两次挖掘,这样一起有预谋的犯罪,让人们更加愤怒,还有一些痛心:孩子们何以至此?别人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竟如草芥,这对自己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挥霍和践踏。

生命教育,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难。受害人和3名犯罪嫌疑人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以想象,为什么受害人告诉父亲、爷爷奶奶自己不想上学后,没有引起注意;为什么受害人在被嫌疑人多次欺凌、多次锁在劳动间小屋、老师调过座位后,班主任和校长还觉得“他们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未发现校园欺凌”。

这些本该作为后盾的力量,可能各有立场,可能是认知缺位。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一所中学,在外务工的父母、留守乡村的老人、甚至于学校本身,可能看不到比好好读书更重要的东西。

“综合疾病”不能只看“专科”

毫无疑问,此案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事件,学校、家长、警方、律师以及其他目击者都有些许零碎的信息披露出来,但还远远不够。

他们欺凌同学的手段、杀人埋尸的谋划、作案后的冷静面对,这些“能力”是如何养成的?平日有无接触涉黑恶性质的人群,关注过哪些网络信息,是否沉溺暴力游戏?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生活学习上有无困扰等,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还原他们的生活路径,作为观察一代青少年的一个窗口,探究他们在想什么,伤害别人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

此外,3名嫌疑人的监护人与家庭,有没有给予其基本的、哪怕是朴素的生命教育、守法教育?进一步说,监护人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该谁来补位?

徒法不足以自行。网上有很多声音要求“必须严惩、必须负刑事责任”,还有人希望此案成为刑事责任年龄有条件下调后被追诉的首案。这些,都构成了严惩未成年人恶意犯罪的强大民意基础。

在逝去的生命面前,法律虽然是事后惩罚,但也能够传递一种理念——犯罪就要付出代价,年龄不是挡箭牌,无知无畏不是通行证。而未成年人需要的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各方也责无旁贷。法律的威严和正义体现在个案中,也只有通过对每一起个案的深刻反思,真正汲取案例教训,补足教育和治理的短板,才会减少发生下一次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希望此案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的开始,把因果影响因素像解剖一只麻雀那样,从教育(家庭和社会)、心理、文化接触等多方面进行溯源,真正寻找到凶残背后个性与共性的“蛛丝马迹”,从而对症下药。唯此,或才能防止下一起类似案件的出现。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哲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结论:
《为何死因调查不严谨?》一文中探讨了当前一些事件中过度强调法定责任年龄可能导致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并提升对青少年生命的尊重,以及加强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建议:
对于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政策,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如果只是基于年龄起点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现有的减刑制度可能无法有效地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同时考虑年龄、性格特点等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记者观察】重整业务架构 蚂蚁集团意在加码全球化
下一篇:PS5 Pro也不行?游戏媒体指出:《GTA 6》无法达到60帧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孝心通让独居老人一键求救,校园防欺凌报警器为孩子安全保驾护航。

孝心通让独居老人一键求救,校园防欺凌报警器为孩子安全保驾护航。

安徽合肥独居老人阚先生凌晨突发高血压,通过人工智能孝心通老人呼叫器及时获得救助。此神器支持多种智能报警方式,覆盖居家安全盲区,保障老人安全,尤其适合独居和空巢老人。

生活常识 02.28
面对校园暴力,青少年深陷抑郁与自杀漩涡。

面对校园暴力,青少年深陷抑郁与自杀漩涡。

近期,“校园欺凌”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河北邯郸初中男生遭同校生长期欺凌并被残忍杀害,四川凉山男孩跪地遭多人持棍殴打,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自曝曾被欺凌。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防治,暴力殴打等“热冲突”形式已大幅减少,但中上阶层对中下阶层或外来学生的欺凌,以及隐性、长期的言语与情感欺凌仍值得关注。据调研,两类典型欺凌现象包括城市学校中上阶层对中下阶层或外来学生的欺凌,以及女生之间的小团体欺凌弱势女生。

生活常识 03.17
守护孩子: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守护孩子: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标题:防止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父母可从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做起 专家解答指出,家长应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力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了解并教导孩子区分什么是正常的社交活动,什么是有害的行为。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有意无意地让孩子陷入困境,应及时介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此外,家长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波动情况,通过沟通和倾听,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关爱。最后,家长还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感到被接纳和支持,减少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生活常识 04.21
多发呼吁家长行身示范,以防校园暴力。

多发呼吁家长行身示范,以防校园暴力。

长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尽力理解和关爱他们,同时避免简单的粗暴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欺凌行为时,家长不应过于激动,而应冷静下来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况,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面对学生欺凌问题,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是非,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后,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欺凌,向学校和警方求助,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和和谐。

生活常识 03.24
家长因担忧隐私质疑是否合理拆掉孩子房间门锁?

家长因担忧隐私质疑是否合理拆掉孩子房间门锁?

门有何对错? 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家长拆掉门锁或门的情况。有的家长表示出于担忧孩子学习不好而这样做,认为这是保护孩子的隐私权;也有人批评这种行为侵犯孩子的自主权,并认为父母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还有些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同。最后,一名学生表示他从小就被妈妈拆掉门锁,并以此感到不安。这表明,经历过相同情况的孩子可能有很多。这篇文章引发了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深刻思考。

生活常识 11.22
马斯克的中国首款减肥药即将上市,你需要知道这2点

马斯克的中国首款减肥药即将上市,你需要知道这2点

到这个条件的,不要轻易尝试减重版司美格鲁肽。” 减肥神药 适合人群 - 患者群体:适合所有有肥胖问题或有“体重焦虑”的人群。 注意事项 - 使用时需通过医生指导。 - 使用后需要注意可能的胃肠道副作用和低血糖风险。 -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控制,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油脂。 -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生活常识 11.22
科学揭示:有效减肥的关键,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健康!

科学揭示:有效减肥的关键,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健康!

动计划,建议参与者每次推车(包括上下楼梯)最好持续30分钟。这项研究还指出,短暂的走路也能带来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提升每日能量消耗,改善健康状况。尽管如此,如果想要燃烧更多的卡路里并减少肥胖风险,可能需要采用更为高效且耗时较少的步行方式。意大利科学家在10名健康成年人身上实验后,发现了这样的秘密:他们能够通过在10到30秒内进行短暂步行的方式,显著地比一次性走完相同距离节省60%的能量。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其他科学研究的认可,并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小措施,比如每天坚持走动10000步,就能够大大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步行方式,如走路、爬楼梯机和跑步机等,也可以结合使用中等强度和剧烈的有氧运动。总的来说,短暂的步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健康锻炼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持体重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生活常识 11.22
旺旺牛奶中喝出老鼠事件谣言的澄清:公司已经封存相关管道,并确认未有其他动物进入饮用系统

旺旺牛奶中喝出老鼠事件谣言的澄清:公司已经封存相关管道,并确认未有其他动物进入饮用系统

11月22日,网友发帖称孩子饮用富含食物残渣的罐装旺仔牛奶时,疑似发现了老鼠。此事件引起了关注和热议,包括旺仔品牌的回应。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度,登上热搜榜榜首。 对此,旺仔官方账号在评论区回应表示:“感谢反馈,请您私信留下联系方式,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尽快与您联系。”同时,公司CEO也通过微博回应了此事,并强调自家产品不含老鼠。 最后,该公司还表示将采取措施以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并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的卫生和安全。目前,关于此事件的具体细节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生活常识 11.22
黑龙江林草局:如何让东北豹显得更大?有效防范提示

黑龙江林草局:如何让东北豹显得更大?有效防范提示

何物件,离开时动作要轻盈,不要惊动豹。 1.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防范东北豹提示。 2. 非必要不入山。 3. 保持冷静,避免眼神交流。 4.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区域防控和警戒工作。

生活常识 11.22
不同流向、多种原因:揭秘海水倒灌现象背后的复杂网络

不同流向、多种原因:揭秘海水倒灌现象背后的复杂网络

浙江宁波、广东深圳、广西北海等地发生海水倒灌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台风“万宜”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50至110cm的风暴增水,并造成多地出现海水漫滩。

生活常识 11.22
崛起中的中国汽车品牌:瑞幸科技董事长袁岚峰谈汽车产业未来趋势

崛起中的中国汽车品牌:瑞幸科技董事长袁岚峰谈汽车产业未来趋势

据陈经描述,奇瑞最近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两辆瑶光C-DM以20码的速度智驾开行一公里。在其中一名表演者施海林在两车之间完成行走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星途瑶光C-DM电四驱的稳定性。 陈经认为,瑞虎汽车的成功源于其深耕出口、利用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实力以及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协同优势。他进一步指出,奇瑞在全球汽车业最大的变局中获得了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品牌的出口方面。他强调,尽管竞争对手如吉利和比亚迪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但相较于这些企业,奇瑞仍然能够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 陈经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对于奇瑞来说,需要继续深化其出口业务,并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他还表示,面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奇瑞需要更加注重海外市场的开拓,提高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活常识 11.22
史上罕见!小雪节气为何总是与寒潮撞个满怀?

史上罕见!小雪节气为何总是与寒潮撞个满怀?

由于此次寒潮影响将持续时间较长,预计明起至27日,我国大部地区伴有4~6级大风,阵风7~9级;27日至28日,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也将先后出现6~8级偏北大风,阵风9~11级。建议各位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生活常识 11.22
中国菜价遭逆袭:部分蔬菜价格远低于纸袋包装物

中国菜价遭逆袭:部分蔬菜价格远低于纸袋包装物

今年菜价大幅度下跌,尤其是西红柿、黄瓜等高价菜,冬笋、大白菜等低价菜价格也出现波动,这主要原因是供应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降低。专家认为,这一波菜价回调是正常的,有助于市场回归合理价格水平。

生活常识 11.22
女子携亲子证离家,法院判母女关系紧张,子女入学受阻

女子携亲子证离家,法院判母女关系紧张,子女入学受阻

伟伟父亲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解决孩子户籍登记问题,因《出生医学证明》引发的案件,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结果是:伟伟父亲需返还《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否则将由杨某协助伟伟申请户籍登记。此案例说明,为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应在出生医学证明丢失或损坏时及时给予相关处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生活常识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