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故事
自从去年儿子去英国上大学之后,娃爹就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主动联系孩子,更不要嘘寒问暖!娃爹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娃了。他说:“你追着他问,他就懒得理你。咱们得等着他自己来找咱们。”
插画 李伟
这招真灵!孩子在开学两周后,发来微信问候,问候我们是否安好,对我们没有声息感到吃惊,并主动汇报了自己两周来的学习和生活体会。汇报态度认真,信息详尽,有事实、有感想、有反思,而且,竟然还有意见征询!
这可是非常罕见!自从娃上了初中后,印象中娃主动征询我们意见的大概只有两次。一次是他高中报了两个特殊计划,都被选中后,不知道要上哪个,问了我们意见。第二次是申报大学时,报了几所大学,拿不准上哪所时,问了我们建议。除此之外,其他事情别说问了,简直就是你说东、他往西。最夸张的是刚上初中时,那时是他叛逆期的巅峰,他骑马的鞋小了需要买新的,我主动提出周末去买鞋,被他一口拒绝。几年后,他承认,其实他很喜欢骑马,就是因为家长提出来要买鞋,他就宁可放弃骑马也不想“听从建议”。
有这样的惨痛教训,我们,特别是我,尽量控制自己提建议的冲动,“谨言慎行”。如今遇到被主动垂询,可知内心的喜悦。尝到甜头后,我们自然更不主动去问候孩子了。一来二去,不仅成了习惯,而且,说句心里话,有时我根本忘记还有个在国外读书的娃。经常是有人问起来,“你儿子去哪里上大学了”之类的,我才想起来已经空巢了。
说这些绝非“凡尔赛”,而是想与各位为人父母者分享——养育孩子要讲策略,该放手时要放手。这些年做教育讲座和分享,与不少父母互动,总体感觉是华裔父母管得太多。
小时候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因此有了“有种饿是我妈觉得我饿”,“有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的独特的中文说法,并且,最夸张的是,有的父母的这类担心甚至能延续到孩子上中学,或者更大的年龄。
上了学,或者还在幼小衔接时期,大多数父母开始担心孩子们学习。陪着写作业的比比皆是,还有不少讲述陪娃写作业陪出心脏病、或者夫妻互相打赏鼓励对方陪娃的段子。这事儿我就特纳闷,为啥要陪娃写作业呢?写作业难道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吗?家长难道不应该鼓励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吗?除了听写需要父母帮忙,其他作业为啥也要陪呢?很早之前,在我还没有娃之前,看到一位教育家的文章。他说,不要对孩子说“给我写作业”,那样就把矛盾转移到父母和子女之间。而事实上,写作业的矛盾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的,或者学生和自己的。
毫不夸张地说,这条建议保证了我在孩子大学之前的休闲和安全。从他上学的第一天,我就没有管过他作业。由于儿子语言学习慢,二年级不得不请补课老师。第一堂课结束,老师说,“妈妈请过来,交待一下孩子的作业。”我坚定地拒绝了,一字一句地对老师和孩子说:“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他需要自己记住作业并完成。”因此,十二年来,我们没有操心过孩子的学习。相反,在他初中经常忘记写作业时,明明知道他作业没有完成,我们也会在晚上提醒他早点休息。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育孩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另一方面父母们也应该积极学习。有了孩子让父母成为父母,却不意味着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好父母。想要在父母的旅程中享受到美好,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成长。
讲点心理
刘一阳
这是一对很智慧的父母,将心理学中的“共生关系”处理得很好。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从出生到孩子独立,往往经历这几个阶段:自闭期(0-2个月)、共生期(2-6个月)、个体化分离期(6-24个月)。
您可能奇怪,这不是两岁以前的阶段吗?和成年后有什么关系?成年后的心智水平和人生中的种种第一次息息相关,表现出来就是,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感受也期望着你操心。亲人之间关系黏连,责任不清,这几乎成了我们亲友间的主流形态,身处其中难免不受影响,所以对孩子过度地包办代替,不忍心孩子吃苦、犯错都很常见。
而明智的父母往往更早地知道放手,孩子走弯路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能够看开这些事,自己和孩子边界清晰,彼此也都舒服。就像瓜熟蒂落,瓜和蒂的确是一体的,可是如果蒂缠绕得太紧,太多,瓜是落不下来的,瓜在和蒂分离的那一刻也是有痛的,但只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才会有自己的生态。
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秉承“邻国政权不宜干政”的姿态,再小的国家也是有主权的,可以给建议,可以谈合作,就是不要过度关注,更不能替他做决定。
(刘一阳:17年经验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教育学、文学三学士,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用户体验双专业研修生,综艺节目常驻心理嘉宾。)
结论:尊重孩子个性,放任其发展,这是每个父亲应该具备的态度。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建议:
1. 放手:面对孩子的错误或犯下的问题,作为父亲,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直接干预。
2. 友好的沟通: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但也不应强加自己的观点。
3. 鼓励独立思考: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 学习和借鉴:和其他父母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育儿能力。
5. 理解和支持: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都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因为孩子的行为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冲突。
6. 不断自我成长:作为父亲,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