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航天员在太空执行出舱任务时受伤,导致中心脏骤停,需要尽快做手术才能坐联盟号飞船回地球。于是,一名心外科女医生被派往太空实施手术。这是刚刚登陆国内影院的首部太空拍摄电影《挑战》的主要故事情节。电影的导演和女主角在2021年10月5日乘联盟MS19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完成12天拍摄后乘联盟MS18飞船返回地球。
▲《挑战》官方海报
影片中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吗?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发生意外伤害只能依靠地面救援吗?普通人如何在宇宙环境生存?普通人能上太空旅游吗?
3月16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航天科普专家、北京科技记者协会副理事长周武在北京科学中心,为在场的200多名听众分享电影《挑战》背后的太空生存秘籍。
▲主讲嘉宾周武在首都科学讲堂活动现场
周武从挑战失重、挑战前沿、挑战自我、挑战未来等四个角度展示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真实生活。
谈到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遇到意外怎么办的问题,周武介绍说,“国际空间站储存了足够的药品,配备B超和心脏除颤仪。航天员都进行过培训,会静脉抽血,缝合伤口,甚至拔牙。”
周武还提到太空里的新质生产力,国际空间站持续进行造福全人类的先进研究,自2000年11月2日远征1号机组停靠以来,国际空间站已经连续运营20多年,接待了来自21个国家的270多人。10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了3000多项研究和教育项目。
据悉,电影中有45分钟是在太空实景拍摄的,主演尤利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执行任务之前,她都把遗嘱写好了,经过了公证。飞行前,尤利娅和导演接受了3个月的速成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模拟设施体验、前庭功能训练、飞机抛物线模拟失重和水下训练等。
▲尤利娅在地面接受了3个月的速成训练
周武还谈到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问题。“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万选。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周武介绍说,“过了预备航天员选拔阶段,如果想飞天,还需要经历训练期航天员选拔、飞行乘组选拔这两个阶段再选拔、再训练。只有在训练全过程中考评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的航天员。另外,要成为合格的航天员必须做到生命不息,训练不止。”
周武还详细介绍了航天员在空间站吃什么、怎么睡觉、如何锻炼身体、如何上厕所等问题。“我吃过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太空食品,中国的太空食品品种最丰富,味道最好。”周武说。
▲讲座吸引着台下的听众
谈到未来人类的太空探索,周武认为,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已向全世界开放,各国研究人员都可以申请在天宫空间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载人登月,并公布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号、“揽月”月面着陆器以及载人登月方案。深空探测将逐步构建全太阳系探测和资源开发的能力。
讲座结束前,周武还鼓励台下的小听众,“机遇与挑战如影相随,未来属于每个人!”
空间站轨道能不能再高一些?在太空中做手术,如果发生出血现象该怎么处理?太空的马桶为什么那么贵?周武还一一回答了现场小观众的问题。
▲小朋友提问,为什么太空马桶那么贵?
有网友提问,“空间站里航天员怎么确定时间和日期的?”周武回答说,“在空间站,各个国家的航天员是按照本国的标准时间来确定时间,中国航天员是按照北京时间来作息,俄罗斯航天员是按照莫斯科时间来安排。”
▲讲座结束后,听众还意犹未尽,围住周武提问题
▲讲座结束后,观众和周武合影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青年报社协办。2024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论:这部电影《挑战》展示了真实且艰难的生活挑战,显示了航天员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科学家们在太空环境下生存的可能性,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令人敬佩。
关于个人能力上,虽然我们不能上太空旅游,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我们的物理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并参与到未来的太空探索中来,例如了解宇航员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原理,或者参加相关的科普活动,都是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对于国家层面,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前往太空进行研究,同时也应加强对在外太空的人员的保护和管理。此外,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也需要不断完善太空医疗设备和技术。
总的来说,《挑战》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思考未来的好机会,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愿意接受挑战,并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