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对于自然环境、人类和生物的渗透已经是无孔不入,由于在水、土壤、空气、食品、用具用品中广泛存在微塑料,在人体的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微塑料,包括心、肺、肝、肾、肠道、胎盘、血液、淋巴等。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但是,更小尺寸的微塑料,如微米、纳米级的微塑料对人的危害更大(1毫米等于1000微米,1微米等于1000纳米)。纳微米微塑料(NMPs,包括纳米和微米级的微塑料)除了可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影响生育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纳微米微塑料可随细胞的分裂而转移和传播,因而可以让微塑料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导致癌症转移。癌细胞尤其会摄取0.25、1和10微米的微塑料,由此促进癌细胞转移。
一项研究表明,喝开水能除去高达84%的纳微米微塑料。视觉中国|图
不过,对于微塑料也不必忧心忡忡,由于人们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方式是饮水、食物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统计表明,饮水途径摄入的微塑料在微塑料总暴露中占比达到3.3%-42.7%。对此,一个简单的中国生活方式就能化解一部分危险,喝开水。相较于国外的喝凉水,中国人普遍喝开水,包括泡茶,体现出独特的健康意义。过去认为,水烧开之后能杀死水中的绝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寄生虫和部分病毒,因而有益健康。
但是,中国研究人员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喝开水能除去高达84%的纳微米微塑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此前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NMPs,如果喝凉水,如瓶装水,每人每周可摄入大约5克NMPs,相当于一张银行卡,因而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模拟把含有商用荧光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1和0.1微米大小的微塑料)的自来水烧开(沸腾)过程,以评估水温、水硬度、NMPs浓度和性质对NMPs与水沉积物共沉淀的影响。结果显示,简单地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就可能除去84%的纳微米微塑料。
水烧开后能去除纳微米微塑料的原理与水烧开后的水垢有关。自然水体中的水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碳酸根和氢氧根,当水烧开时,二氧化碳逸出,导致水中的碳酸根和氢氧根的浓度增大,它们能和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水烧开后冷却,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不断析出,就形成水垢,另外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也以悬浮和漂浮状态存在于水中。
研究发现,水烧开的过程就是去除纳微米微塑料的过程,它们会沉积到水垢中。在烧水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25-95℃),水中的NMPs去除率从最初的2%逐渐增加到28%,在烧开时(100℃),去除率迅速上升到84%。同时,NMPs浓度从原来的30颗粒/微升(1微升等于1立方毫米)降低到4.8颗粒/微升。
消失后的NMPs去了哪里呢?原来,它们变成了水垢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水壶中的水垢中,而且水温不断升高过程加速了NMPs沉积到水垢中,在加热温度达到100℃时,水垢中的NMPs浓度最高。这表明,NMPs是与水垢共沉淀而被去除的。
烧开水去除NMPs也与水的硬度有关。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离子、镁离子沉淀肥皂水化液的能力,其中包括碳酸盐硬度(即通过加热能以碳酸盐形式沉淀下来的钙、镁离子,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加热后不能沉淀下来的那部分钙、镁离子,永久硬度)。水的硬度越高,烧开水时产生的水垢越多。
研究发现,水的硬度越大,烧水时去除的NMPs也会越多。当水中碳酸钙浓度为80毫克/升、180毫克/升、300毫克/升时,水烧开时的NMPs去除率为34%、84%和90%。即使是软水(碳酸钙浓度<60毫克/升),烧开后仍能去除25%以上的NMPs。
另一方面,水中的碳酸钙含量只是影响NMPs去除率的一个因素,因为碳酸钙结合的NMPs有限,而温度对去除NMPs的作用同样重要。高温会增加NMPs的碰撞频率和附着,在此情况下,NMPs更容易聚集并增大尺寸,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沉降,附着在水垢中。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也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水质和人们饮用水的习惯,比较了六大洲共67个地区的成人和儿童饮用开水和自来水摄入的NMPs剂量,结果显示,如果每天饮用开水,要比饮用自来水减少2-5倍的NMPs摄入量。
这项研究提示,饮用开水可极大减少纳微米微塑料摄入的量,因而能有效地保护身体健康。研究人员的建议是,在水烧开后,采用过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摄入煮沸后的水中保留的NMPs外壳,如此就能较大地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张田勘
朱力远
结论:根据本文所述,微塑料已经被证实可以透过多种渠道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这些微塑料可以从饮料、食物、空气、化妆品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纳微米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该研究表明,喝开水能有效去除大部分纳微米微塑料。
建议:
1. 减少食用含有人工合成塑料的产品,如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餐具等。
2. 饮用水应尽可能烧开后再饮用,以降低纳微米微塑料的摄入。
3. 如果必须使用塑料制品,请确保塑料制品经过安全处理,避免塑料碎片进入食物链。
4. 对于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环境的问题,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教育宣传等方式进行干预和解决。
5. 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