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2024-03-08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科研突破】3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团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该团队历经数载,成功破译了困扰全球科研界近百年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遗传密码,揭示了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在调控水稻穗粒数中的核心机理,为未来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全新的技术路径。
《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研究中一项引人瞩目的发现是:通过组织特异性抑制油菜素甾醇含量,可以显著增加穗粒数而不影响粒重,这有效破解了穗粒数与粒重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展现出巨大的分子设计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一策略不仅对其他激素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在植物体内动态转运的激素,更预示着未来可通过深入研究植物激素的空间分布调控,以期理解多性状间的相互关联与平衡机制,从而实现多性状协同改良,最终达到高产稳产,并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历经艰辛探索,从16万个单株中筛选出关键突变体
《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复粒稻以其独特的多粒簇生特性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目光,自20世纪30年代被报道以来,其形成的遗传机制始终未解。科研人员虽已将控制簇生的染色体位点定位至6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大区间内,但具体基因的克隆却一直未能实现。童红宁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历时7年,采用大规模化学诱变手段,创建了包含约16万个单株的1万份复粒稻诱变株系。经过田间细致鉴定与筛查,团队最终从这批样本中甄别出两份不簇生的突变体株系,成功定位到关键突变基因并通过基因技术将其敲除,使复粒稻原本的簇生表型消失。进一步的基因组测序揭示,该染色体位点包含了复杂染色体结构变异,这也解释了为何传统方法难以克隆到具体基因的原因。
《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油菜素甾醇调控穗粒数的奥秘揭开
《科学》刊文:我国科研团队历时7年揭示复粒稻高产奥秘    这项研究还首次揭示了油菜素甾醇在水稻穗分枝过程中的精准调控作用,特别是其对二级分枝分生组织的关键调控作用,使得穗粒数得以大幅度提升。田间试验数据显示,与非簇生对照相比,研究人员所使用的复粒稻样本的二级枝梗数量增加了35.2%,进而使每穗谷粒数提高了28.2%。这一重要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水稻穗粒数与粒重之间“此消彼长”的固有认知,为水稻新品种改良及产量突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对簇生辣椒、非簇生辣椒以及具有簇生花的蔷薇和非簇生花的玫瑰进行油菜素甾醇含量比较,研究团队发现,油菜素甾醇在调控簇生现象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植物生理学的认知,更为全球粮食作物育种工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总结来说,童红宁团队的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复粒稻遗传密码之谜,更是通过深度解析油菜素甾醇在穗粒数调控中的独特角色,为全球水稻高产稳产的科研攻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上一篇:中西部,又一个3万亿城市要来了?
下一篇:香港“撤辣”后爆火新盘即将二次售罄:超额认购34倍,投资客占比4成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科学》揭秘:中国科学家破解近百年复粒稻遗传机制之谜,通俗易懂解读。

《科学》揭秘:中国科学家破解近百年复粒稻遗传机制之谜,通俗易懂解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团队破译了国际关注近百年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揭示了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的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路径。该研究首次发现油菜素甾醇具有通过调控水稻穗二级分枝决定穗粒数的作用,同时反映了油菜素甾醇的作用具有时空特异性,为破解水稻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生活常识 03.09
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水稻遗传解析新系统,揭示水稻的基因奥秘

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水稻遗传解析新系统,揭示水稻的基因奥秘

上海师范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黄学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重要的基因网络,有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他们成功地将来自全球各地的水稻与中国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杂交“混血”,并在表型上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分析出了微观的基因和宏观的性状之间的联系,为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和材料。研究团队运用了名为RiceG2G的方法,成功突破了从遗传位点快速筛选到候选基因的关键一步,使得水稻育种性状的鉴定能够更为精确和全面。这套遗传材料通过扩繁实现长期保存、反复使用,可用于更多性状的基因鉴定。此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水稻重要基因的网络,有望在未来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基因网络信息。

生活常识 07.05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水稻增产秘诀:关键基因控制多粒簇生,助农丰收!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水稻增产秘诀:关键基因控制多粒簇生,助农丰收!

中国农科院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水稻多粒簇生的关键基因,并应用于育种改良促进水稻增产,解决了复粒稻粒数增多导致稻粒变小、变轻的问题。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

生活常识 03.10
解开历史谜团:我国科学家揭示3500年前的‘奶酪’秘密

解开历史谜团:我国科学家揭示3500年前的‘奶酪’秘密

摘要:中国科学家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了最古老奶酪,揭示了开菲尔乳酸菌在东亚内陆的传播路线。该研究对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表示认可。

生活常识 09.27
他与西南联大同窗李政道:前后脚的人生轨迹,值得深思

他与西南联大同窗李政道:前后脚的人生轨迹,值得深思

叶铭汉早于他一步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而且他在昆明春城的一段时光里,与李政道成为室友。1946年5月4日,四位同窗好友在西南联大校园内合影,当时的合影证明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叶铭汉的父亲叶企孙曾将他们的相片作为毕业纪念品赠予他人。尽管这四位学子后来没有在同一个领域取得重大的成就,但他们的友情一直被人们传颂。

生活常识 11.10
守护好我们的心理健康,从预防抑郁症开始——让生活充满阳光

守护好我们的心理健康,从预防抑郁症开始——让生活充满阳光

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但患者治疗率低,未来可能有更多科学治疗方法。该书作者分享了弗洛伊德与克雷佩林对于抑郁症的不同观点,强调了其根源在于个体潜意识中的悲剧,通过精神分析缓解抑郁症。其中提到,亚伯拉罕在1911年提出首个关于抑郁症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精神障碍症状可以追溯到大脑。

生活常识 11.10
每日多食70g红肉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真相揭示:背后机制曝光

揭秘70g红肉每日摄入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

每日多食70g红肉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真相揭示:背后机制曝光 揭秘70g红肉每日摄入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

烤肉火锅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场快乐的大餐,但其背后的恶性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科学研究,红肉中的铁离子会引发多种癌症疾病,包括结直肠癌。适量食用红肉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但过多则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建议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的健康。

生活常识 11.10
多地警惕: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高发季,如何有效预防与应对?

多地警惕: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高发季,如何有效预防与应对?

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已进入发病高峰期。诺如病毒属于人类杯状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 HuCV),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急性肠胃炎。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的高发期。

生活常识 11.10
你需要警惕的10个容易伤害胃的行为,你知道多少?

你需要警惕的10个容易伤害胃的行为,你知道多少?

胃部疾病高发,应注意饮食调理。切勿边吃边说、喝酒吸烟、饮食不卫生;若发现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影响健康。

生活常识 11.10
俞汉青院士团队的研究进展:探索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的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Press论文速递: 俞汉青院士团队揭示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的新发现和潜在应用

探究电活性微生物底盘: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亮点

高版本电活性微生物底盘: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科研动态,不容错过

突破性的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研究: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成果公布

俞汉青院士团队的研究进展:探索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的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Press论文速递: 俞汉青院士团队揭示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的新发现和潜在应用 探究电活性微生物底盘: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亮点 高版本电活性微生物底盘: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科研动态,不容错过 突破性的电活性微生物底盘研究:俞汉青院士团队最新成果公布

"中国科学家研发电活性微生物平台,成功制造出先进的电驱动底盘,具备清洁水处理和能量回收等多种应用潜力,但面临着基因调控和天然代谢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研究团队通过多种策略,使电活性微生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学稳定性,为其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常识 11.10
缅甸65岁大象长寿庆生,这一壮丽景象值得一看!

缅甸65岁大象长寿庆生,这一壮丽景象值得一看!

缅甸仰光动物园举办的活动中,雌性大象"莫莫"为其庆祝71岁的生日,期间还享用由水果和蔬菜制成的“生日蛋糕”。 "莫莫"是雌性大象,生日当天在其最喜欢的环境中举行庆祝活动。同时,工作人员还为它准备了特殊的礼物,包括水果、蔬菜和蛋糕。这些元素都展示了动物对生命的尊重和庆祝之情。 据新华社报道,本次活动为莫莫的生日增添了特别的意义,同时也传递出关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生活常识 11.10
瓦里关曲线见证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宝贵资源

瓦里关曲线见证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宝贵资源

地污染影响,能够提供最纯净、最准确的空气成分数据。这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现象等问题至关重要。同时,瓦里关站的数据也为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了重要依据。30年间,三代瓦里关人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建立了全球首个大气本底站,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全球变暖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但通过瓦里关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预测未来气候趋势。

生活常识 11.10
观看大象淋浴的惊人细节:通过水管清洁技术展示生命的韧性和智慧

观看大象淋浴的惊人细节:通过水管清洁技术展示生命的韧性和智慧

基础,使得科学家能够理解动物的复杂社交行为。这段文本介绍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象使用软管作为淋浴头的非凡技能,并发现另一头大象知道如何“恶作剧”地阻断水流。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关于动物行为的传统观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和社交结构。这项研究揭示了大象具有高度的工具使用能力和巧妙的策略思维,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生活常识 11.10
地心探索者:揭示地球深处的秘密——科学探险家揭开人类进化之谜

地心探索者:揭示地球深处的秘密——科学探险家揭开人类进化之谜

英国洞穴探险家菲尔·肖特分享了他的经历,在最深的洞穴中冒险,体验到“活”的洞穴如何通过吸入外部大气进行呼吸。他的经历引人深思,展示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生活常识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