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2024年2月6日,阿根廷新总统米莱来到了以色列的著名景点——哭墙。与以往风风火火的风格不同,米莱竟在哭墙面前痛哭流涕。
在哭墙面前大哭一场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不过米莱之所以能够哭出声来,想必也是受到了执政压力的影响。
在米莱的领导下,阿根廷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虽然阿根廷政府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已经实现了财政盈余,但这份“盈余”却是靠出售国有资产获得的。在米莱访问以色列之前,阿根廷国内已经爆发了一场150万人参与的大罢工。
与此同时,米莱的这次哭泣也颇有“鳄鱼的眼泪”的意味。这是他第一次以阿根廷总统的身份访问其他国家,之前他只在达沃斯论坛期间短暂离开过阿根廷。就在米莱哭泣的同时,以色列军队还在加沙大肆迫害巴勒斯坦平民。
米莱之所以将以色列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一是因为阿根廷有25万犹太人定居,米莱需要获取他们的支持;二是为了表明自己追随西方的政治立场,以便向这些国家乞求援助。
曾经的经济强国阿根廷,现在变得越来越“疯癫”了。为什么阿根廷会走到今天?米莱的经济改革能够奏效吗?
米莱的出圈之路
2023年12月之前,米莱没有任何执政经验。可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从政仅仅两年就完成了从经济学者到国会议员再到一国总统的身份转变。
回顾米莱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他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后者正是偶像政客中的代表人物。
1970年,米莱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那时候阿根廷的经济表现还十分惹眼。
童年时的米莱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据他所说,他的父母经常对他进行殴打和辱骂,成年以后他与父母已经断绝了往来,唯一能使他感受到亲情的是他的妹妹和祖母。正因如此,米莱虽然有一个公开的演员女友却始终不肯结婚,并且要让妹妹成为阿根廷的第一夫人。
像每一个阿根廷男孩一样,米莱少年时对足球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曾经出任过查卡里塔青年竞技俱乐部的守门员,终极梦想是进入阿根廷的顶级球队博卡青年队,成为马拉多纳的队友。
今天的查卡里塔青年已经是阿根廷甲级球队,但这支球队中却不再有米莱的身影。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经历了持续几十年的经济危机,这让米莱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破解阿根廷的衰败之谜,他先后在贝尔格拉诺大学、在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托尔夸托·迪特拉大学进行深造,主攻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
完成学业后,米莱辗转Máxima AFJP、Estudio Broda、Fundación Acordar等多家智库并在大学执教,出版了9部著作,发表过几十篇经济学论文,以经济学者的身份受到了广泛的认同。
其最主要的经济学观点是批判凯恩斯主义、支持奥地利学派,把阿根廷形容为一个“税收地狱”,要求政府削减财政支出。
但在这些立场鲜明的观点中,有多少是真正对阿根廷有用的还有待商榷,即使是其他奥地利学派的支持者也难以忍受他哗众取宠的作风。正如另一位阿根廷经济学者所说:“大众高估了米莱对经济的理解……他总是高喊连他自己都不懂的概念,而且大众就这样被他误导,还跟着他喊。”
事实上真正让米莱家喻户晓的并非他的几十篇严肃论文,而是他在广播节目《拆解神话》和其他一系列采访中的脱口秀演员形象。
对其他演员来说,“演员”是职业,“经济学者”是其扮演的形象,而对米莱来说,两者的关系正相反。在广播、电视节目和自媒体作品中,观众往往会被更激进的观点吸引,米莱不时抛出的民粹言论不仅不会被人谴责,反而受到了普遍的包容和支持。
2018年,米莱总共接受了235次采访,成为了全阿根廷最出圈的“偶像”。也正是这些新的传媒形式,使他的影响力从经济领域延伸到了政治领域。
这一年,一群支持米莱经济学观点的人在网络上自发成立了一个多少带有一些娱乐性质的政党——自由党。次年2月,米莱正式宣布加入该党。又过了两年,“自由党”改名为“自由前进党”,米莱首次当选国会议员。
整个议员任期内,米莱没有拿出过任何具有现实意义的提案,他唯一一次行使提案职责是敦促政府向哈马斯施压,要求对方释放新一轮巴以冲突中被抓的11名阿根廷籍人质。
但到了大选期间,米莱的支持率却离奇地高涨,31.57%的得票率帮助他杀进了第二轮投票,直到这时外国媒体才对这个“政治素人”产生了兴趣。
3个月后,米莱以55.95%的得票率当选新一届阿根廷总统。
米莱当选后,正在备战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向米莱祝贺,并将他喊了许多年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稍作修改,变成了“make Argentina great again”。
而在他的就职典礼上,不但有智利、乌拉圭等邻国元首,还有前宗主国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西方世界的新宠泽连斯基。不难看出,阿根廷将在米莱的带领下疯狂拥抱西方。
阿根廷经济因何衰落
与其说阿根廷人选择了米莱,不如说他们厌倦了以往的职业政客。
从19世纪中后期到二战后初期,阿根廷经历过两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那时的阿根廷是一个“没有穷人的国家”,在部分领域已经可以与发达国家并列。
但那时的阿根廷极度依赖农牧产品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便已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不过当时阿根廷采取的绝对中立政策也使这个国家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人的避难所,随着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财富。
二战以后胡安·庇隆上台执政,通过没收外国资产、扶持本土工业、制定五年计划、打造福利社会等一系列政策使阿根廷出现了新一轮经济增长。
那时候胡安·庇隆的头号支持者是他的夫人艾薇塔·庇隆,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贝隆夫人。1952年贝隆夫人罹患癌症去世,70万阿根廷人自发前往吊唁,70年代风靡世界的名曲《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正是以贝隆夫人的口吻创作的,由此可见阿根廷人对这对夫妇的热爱。
不过庇隆大搞改革的同时,欧洲也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完成了战后重建工作,对农牧产品的进口需求不再旺盛。50年代后,阿根廷的出口贸易遭受了沉重打击,庇隆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惜与资本主义世界媾和,通过《外国人投资法》和各种双边协议再度承认了西方资本对本土产业的把持。
事实上在庇隆的第一次执政末期,他已经从一个独立战士变成了西方的代理人。今天的阿根廷是世界第四大页岩油生产国,可每年还要花费30亿美元从外国进口石油;作为世界前列的汽车生产国,阿根廷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汽车零部件,这一切乱象的根源正在于此。
但这样的转变依旧不能获得美国人的认可,虽然胡安·庇隆宣称自己走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但在欧美国家看来,他的种种举措带有浓厚的共产党风格,而阿根廷所在的南美历来被美国视作自家后花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1955年9月,胡安·庇隆在军事政变中被赶下台,此后20年间流亡巴拉圭、西班牙,而阿根廷的新政府则在西方的支持下对国内实行了严酷的高压政治。
在经济方面,这一时期的6任总统几乎把整个国家都买给了西方,最后政府却只能靠举债度日,阿根廷民众的生活自然也跟庇隆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1973年,庇隆的支持者把庇隆迎回阿根廷,当时的总统不惜自己辞职让庇隆重掌大权,但这时的庇隆已经是风烛残年,次年7月就离开了人世。他给阿根廷留下的只有他的第三任妻子、庇隆主义的接班人伊莎贝尔·庇隆。
起初阿根廷人以为伊莎贝尔会是另一个贝隆夫人,因此胡安·庇隆去世后把她推举成了全世界的第一个女性总统。可这位女总统并不具备胡安·庇隆和贝隆夫人的政治智慧,上任后只会以暗杀、镇压等手段维护政权。1976年,伊莎贝尔政权再度被军政府取代。
在七八十年代的阿根廷军政府中,原阿军工程部队军官加尔铁里因狂热的反共思想受到了美国里根政府的支持,进而成为了阿根廷的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和阿根廷总统。
但像此前的历任总统一样,加尔铁里对经济同样一窍不通。到了80年代初,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已经突破了600%,本就不多的工业还在持续萎缩。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加尔铁里于1982年挑起了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在此之前,英国对马岛并没有多大兴趣,两国之间的沟通也还算友善,加尔铁里本以为英国会吃下这个哑巴亏,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了民族英雄,可没想到英国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英国政府同样在找一个转移国内矛盾的机会。
战争开始后,英国军队不惜航行上万公里也要与阿根廷军队决一死战,而阿根廷除了空军早期在法国“飞鱼”导弹的加持下取得过一些战绩,其他时候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下,
一场马岛战争为落寞的英帝国增添了最后一丝余晖,也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唯独没有给加尔铁里创造任何机会。战争过后,加尔铁里政权迅速被阿根廷人推翻,他本人则因指挥失当锒铛入狱。
之后的20年里,阿根廷再一次经历了极不稳定的政治时期,从1983年加尔铁里下台到2003年内斯托尔·卡洛斯·基什内尔上台,一共经历了8任总统和3任临时总统,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个总统下台。
到90年代时,阿根廷的通胀已经涨到了5000%,政府却强制规定美元与阿根廷比索的汇率为1:1,这个国家能够活到今天,全凭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规模举债。
基什内尔上台后,阿根廷逐渐摆脱了政局动荡的厄运,基什内尔与他的夫人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前后共担任了12年半的阿根廷总统,成为了庇隆夫妇继庇隆夫妇之后的又一对政坛模范夫妻,他们所在的政党也正是胡安·庇隆当年创立的正义党。
不过基什内尔夫妇的执政方针却饱受争议,一方面他们积极笼络底层民众,无节制地向百姓提供福利;另一方面又拒绝偿还阿根廷政府此前欠下的900多亿美元外债,同时对农产品出口征收重税,使国内外资本血本无归。
在基什内尔出任总统的那4年半,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飙升到了10%以上,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复苏景象。但到了克里斯蒂娜执政时,阿根廷人却发现她只能依靠篡改数据来维持虚假的经济增长局面。
那时候阿根廷政府不断通过国有化来“平账”,阿根廷央行的资产居然被掏成了负的,而且最高是负资产达到了92亿美元。实际上阿根廷百姓没有从政策中收益,只不过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背负了巨额债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二份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谴责声明,这份声明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者普遍认为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在2013年达到了25%以上,但阿根廷政府给出的官方数据却只有10%。
在此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大半个世纪没有发出过类似的谴责声明,上一次指名道姓的谴责还是1956年巴以冲突时期发给中东小国黎巴嫩的。
克里斯蒂娜下台后,阿根廷又经历了毛里西奥·马克里的精英政府和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的左翼政府。这两位总统提出的奇葩政策同样不少,只不过在阿根廷相比已经见怪不怪了。他们俩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撑到第二个任期,阿根廷经济也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最终阿根廷在内外交困中迎来了现任总统米莱。
纵观阿根廷近一个世纪的表现,其经济衰退的责任不能归咎于某个执政者提出的某项具体政策,阿根廷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国家没有独立且强大的工业基础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频繁更迭的政权又使阿根廷的经济政策难以连贯,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灾难。
那么带领阿根廷急剧右转的米莱能让这个国家走出灾难吗?
“米莱新政”还是“老生常谈”
阿根廷大选时,米莱最吸引眼球的执政策略莫过于废除央行,使阿根廷货币美元化,并通过裁撤政府部门等举措削减财政开支。在街头拉票时,米莱曾手持电锯出场,以此表达改革的决心。
从2023年年底上台以来,米莱也确实在践行选举时立下的承诺。
2023年12月10日是米莱上任的第一天,在参加就职仪式的同时,百忙之中的米莱还不忘签署一份新的法令,将阿根廷内阁的18个部门削减掉9个,原有的能源和矿业部门被划入经济部,教育、劳动、文化等部门则全部融入人力资源部。
仅仅两天后,新政府的部长路易斯·卡普托宣布将阿根廷比索的官方汇率下调54%,比索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下降到了800:1。
对于阿根廷民众而言,官方汇率的调整其实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此前几十年的动荡中,官方汇率除了让银行储户赔得倾家荡产,早已不具备其他参考价值。事实上废除阿根廷比索的政策也不是由米莱第一个提出来的,只是他更清楚选民想要听到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阿根廷人还在等待米莱的第三把火烧向何方,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当成了引火的柴堆。
2023年12月20日,米莱签署了一份由366项条款组成的《重建阿根廷经济基础法案》,这项法案也被称为《必要性和紧急性法案》,该法案的核心思想是放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阿根廷使用“休克疗法”,其中限制工会作用、降低工人待遇的相关条款再一次触碰到了阿根廷人的底线。
不同于欧洲各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引发的抗议,阿根廷已经有40%的人处于贫困状态,此时再去降低他们的待遇不由得让人怀疑米莱的真实目的。
在米莱上任47天后,一场大罢工席卷了整个阿根廷。看到民众的反应如此激烈,原本有意配合米莱的阿根廷议员也开始重新考虑其政策的合理性。
2023年12月27日以来,米莱改革的核心法案《阿根廷人自由的基础和起点法》就迟迟无法获得议会通过,最终米莱在2024年2月8日宣布收回该法案。
那天的社交媒体上,米莱坚称是“特权阶层”阻碍了法案的通过,可阿根廷人的抗议表明,米莱口中的“特权阶层”正是四千万阿根廷普通民众。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阿根廷的贫困率已经上升到了57.4%,米莱执政仅仅两个月,7%的阿根廷人跌到了贫困线以下,这让底层民众如何对米莱保持信心呢?
除了来自底层的呼声,阿根廷政坛也对米莱的改革形成了巨大的阻力。虽然米莱贵为阿根廷总统,可他所在的自由前进党依旧是国会中的少数派。在众议院的257个席位中,自由前进党只掌握了其中的72个,而参议院的72个席位中,自由前进党只掌握了7个席位。
面对这样的议会斗争局面,米莱能否平稳度过第一个总统任期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与此同时,阿根廷的地方政权也已经开始与米莱唱反调,其中阿根廷北部的拉里奥哈省已经决定抛开米莱的改革政策,自己发行货币。
米莱能带领阿根廷走出困境吗?起码现在看来绝无可能。
参考资料
张峻榕.阿根廷爆发抗议“米莱新政”的大罢工[N].文汇报,2024-01-27(004).
齐奇,李一.首次正式出访,米莱泪洒哭墙[N].环球时报,2024-02-08(004).
徐永晟,甄翔,宇扬.上任第一天,米莱砍掉九个部[N].环球时报,2023-12-12(016).
古斯塔沃·恩里克·桑蒂廉,张昀辰.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与社会转型(1975~2002)[J].世界近现代史研究,2022,(00):65-82+323-324.
霜叶.庇隆与庇隆主义[J].世界历史,1980,(03):41-50.
朱怡洁.21世纪初阿根廷债务金融危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