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港媒《南华早报》21日报道指出,今年前两个月的海关数据显示,欧盟和美国主导的反补贴调查和贸易限制正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造成损害。不过,受到西方贸易壁垒冲击的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转而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的合作伙伴那里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报道称,过去两个月,中国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伙伴国家的电动汽车出口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了十倍和七倍,对日本的出口也增加了一倍。
1月10日,装载着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烟台港启航 图自视觉中国
《南华早报》称,与过去的服装、家电、家具的外贸‘老三样’不同,中国正将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视为拉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三样”。但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增长目标可能会受到产能过剩问题以及欧美施加的贸易限制的阻碍,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受到西方贸易壁垒冲击。
报道援引中国海关数据称,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出口量下降了近20%,从去年同期的94102辆降至75626辆。出口额也下降了三分之一。
同期,中国对美国的电动汽车出口也同比下降42%,对美国的锂电池出口下降了46%。此前,美国一直是中国锂电池的最大买家,中国对美电池出口额从2019年约占出口总额的七分之一,稳步上升至去年的三分之一。
报道继而表示,在西方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厂商正寻求亚洲邻国来弥补其电动汽车和锂电池在欧美受损的市场份额,他们将目光集中于RCEP的伙伴国家。
这项自由贸易协定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目标之一是要逐步取消缔约方之间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报道引用官方贸易数据指出,和欧盟一样,RCEP成员也是中国电动汽车的主要买家,其占中国电动车总出口量的30%左右。
2019年至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 浅紫色代表“整体出口量”、深紫色代表“对欧洲出口量”
就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国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伙伴国家的电动汽车出口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了十倍和七倍,对日本的出口也翻了一番。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贾扬特·梅农(Jayant Menon)对此分析称,“RCEP使得向其他成员国运输电动汽车变得更加容易,因为该协议规定了在RCEP区域内享有累计采购和优惠准入的条款。”
梅农进一步表示,除了弥补欧盟反补贴调查导致的欧洲市场出口下降之外,对RCEP成员国的电动车出口增长也是该地区经济强劲反弹的结果。
“试图在东盟与中国竞争的德国生产商就不会拥有这种优势,但中国可以在无需转换生产来源的情况下轻易做到这一点。”他补充称,RCEP赋予了中国更多的出口灵活性和效率。
东盟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在东盟地区经营多种业务,从零部件制造到电动汽车组装、销售、研发,推动了东盟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汽车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球低碳化背景下,许多东盟国家也制定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和配套政策,与电动车全球领跑者的中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具有非常强的协同性、互补性。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不断增速,合作方式也从整车出口向产能合作过渡,多家中国车企在东盟地区通过直接投资设厂或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有行业机构统计称,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东南亚电动车市场75%的份额。
尤其随着RCEP生效实施,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电动汽车产业合作方面将拥有更多平台,衍生更多机遇。
去年9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峰会上,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通过了《10+3领导人关于发展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联合声明》。外媒报道称,东盟致力于在中日韩的支持下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东盟有潜力也有雄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中心之一。
2023年7月5日,在曼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泰国电动汽车博览会上,比亚迪E6车型正在展出 图自视觉中国
《南华早报》还提到,除此以外,中亚地区也开始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另一个新兴出口目的地。今年前两个月对该地区的出口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倍。
不过文章援引一些分析师的话报道称,除了更多地进入邻国市场以提振出口,也会有一些中国厂商可能会因欧美贸易壁垒影响,被迫退出饱和的电动汽车市场。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高级分析师Yang Wang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增长也为帮助减少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这证明大家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即如果国内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紧随其后的价格战可能会损害重要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未来前景。”他表示,“在继续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我认为这个行业可以推动进一步行业整合,以便整个产业的基础能够更加稳固。”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拓展产业版图,长安汽车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沈兴华近日也提到类似观点。
他表示,如今中国车企纷纷布局东南亚的态势,让人联想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当初中国品牌摩托车进军越南市场,凭借与日系摩托车相似的外形及更低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市场,且占有率一度达到80%。但随后,中国摩托车企业之间为抢占市场打起价格战,车企极尽可能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故障频发,最终败走当地市场,不但被日系摩托车夺回了市场,还给当地消费者留下了“价格低、质量差”的印象。
沈兴华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要吸取中国摩托车出海的经验教训,避免因价格战压缩成本而导致质量下降,影响市场口碑。后续随着日韩欧美等车企发力新能源车型,中国车企若要站稳脚跟还需付出巨大决心和努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