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化刻板的考评设计,把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手写工具,而写字机器人的出现,或许是一种救赎,但更是一次针砭
近期,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写字机器人”的仿手写产品成为热销品。只需在电脑输入电子文档,写字机就能在几分钟内“写出”一页“神还原”手写体纸质文稿,吸引了不少“体制内人士”购买。半月谈调查了解到,写字机器人热销的背后,是基层各类工作考评“手写癖”倾向。
↑手写机器人。图据半月谈
用机器人帮助完成手写任务,这款“神器”确实让人感到惊艳。输入命令,开动机器,很快,一份墨迹斑斑的手写体材料就完成了。不是要求必须手写教案吗?不是要求手写学习心得、手抄法律条文吗?这就是了。只是,这样的交差,除了所谓的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似乎并无更多意义。
手写教案变成机打,手写心得完全机器生成,手抄法律则根本没动手,如此欺瞒糊弄,敷衍塞责,实在让人心意难平。
不过,这个现象也表明,形形色色的基层形式主义,实在是防不胜防。以教学而言,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校,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教学,老师们都用PPT或者“希沃”等电子应用程序制作教案,并没有必要手写了。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所谓“手写教案”,更多已成为退休老教师追忆逝水年华的一种凭借。这个时候,非要硬性要求提交手写教案,甚至如一些教师反映,有的学校要求教案必须写满五六页,必须有二次修改教案的痕迹,有不同颜色的笔做批注,有学情、有学生的名字等,无疑是一种形式主义。
至于手写学习心得、手抄法律条文等,同样难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嫌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事务都是一次学习,每一个问题都用到法律知识,只有在干中学、边干边学,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味枯坐死写,即便字迹再洒脱,又能给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
这类要求也折射出当下一些地方、行业在推进工作时仍习惯于拍脑瓜,动辄就讲严格考评,而忽略了科学设置考评项目,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方式,其结果只能是简单粗暴机械地执行硬性指标。
也因此,若想治理基层考评中的“手写癖”,首先要从根本上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维。任何工作的推进,都要实事求是,讲求实际效果,考虑操作的可行性。这就要真正找到真实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工作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基层事务性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就事说理,往往要比单纯手抄法律效果更好。说一千道一万,能够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对于教师而言,要体现在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则是要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相信这远比窝在屋子里搞手写留痕,要有实际意义得多。
这些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方便,但如果只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帮助苦不堪言的教师和基层干部手写材料,这也未免让人痛心。说到底,写字机器人的爆火,根源还在人。僵化刻板的考评设计,把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手写工具,而写字机器人的出现,或许是一种救赎,但更是一次针砭。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结论:尽管“写字机器人”的出现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它仍然无法取代人类在思考和创新上的能力。在对待工作问题上,我们应摒弃简单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深入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建议:
1. 调整对工作的要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基层干部的工作表现时,不应过于依赖数字或文字,而应该更加重视实质性的贡献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2. 推广数字化办公:尽可能地使用数字化工具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例如电子邮件、在线会议和协作软件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减少纸张和打印设备的消耗。
3. 加强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4. 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每个岗位都应该有一套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以避免任何形式的不公平现象发生。
5. 引导社会风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节约、环保的理念,鼓励大家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做出有利于环保的行为。
6. 提高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知,让更多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