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在证监会龙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也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之后,在今年的两会上,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首次公开亮相,也明确表示“(目前)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覆盖面还非常有限,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为此,IPO现场检查成了当下IPO审核环节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也正因为IPO现场检查受各方关注的缘故,有媒体近日公布了近3年IPO现场检查情况。2021 年至今,监管层已经进行13轮现场检查,合计99家企业被抽中。其中近六成企业在监管高压下终止 IPO 进程。截至目前,“中签”企业中,只有15 家成功上市,通关率15.2%。
具体情况是,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监管层进行了五轮、四轮、三轮和一轮现场检查,分别有46 家、34 家、17 家、2 家企业“中签”。截至目前为止,在2021 年-2023 年的“中签”企业中,分别有33 家(30家撤回,2家被否,1家终止注册)、20 家(撤回)、4家(撤回)企业终止审查。终止审查企业数量共计有57家,占比高达 57.58%。撤回比例高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21年和2022年,撤否率高达71.74%、58.82%。
从2021年到2023年IPO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吴清主席提到的“现场检查覆盖面非常有限”的问题。不过,从15.2%的通关率来看,却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是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的。
首先,近几年IPO现场检查15.2%的通关率表明,现场检查确实是严把IPO审核关,提高IPO公司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毕竟在最近的3年中,尽管现场检查的覆盖面非常有限,抽中的现场检查企业总计也不到100家,但在被抽中现场检查的这些企业中就有57家企业终止审查,并且其中有54家属于主动撤回,这足见现场检查的震慑力,是严把IPO审核关的一把利剑。
其次,近几年IPO现场检查15.2%的通关率也表明,IPO公司的质量难以令人乐观,“带病闯关”的企业并不是个别现象。最近几年,随着新股发行的提速,也有大量的企业跻身到IPO公司排队的行列,IPO排队企业的数量少则600多家,700家、800家公司排队是正常现象。但这些排队公司很多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带病闯关”的。所以面对IPO现场检查,它们“一查就撤”,在2021年以来抽中的99家公司中有54家公司“一查就撤”,这足见这些公司的质量是不能让人放心的。如果没有这样或者那样一些问题,这54家公司为何要主动撤单呢?更何况目前成功上市的还只有15家,这表明在99家抽中现场检查的公司中,有问题的公司数量其实还不只这主动撤单的54家公司。
其三,近几年IPO现场检查15.2%的通关率表明,那些未经过现场检查而已经成功过会甚至成功上市的公司,它们中的不少公司质量仍然是存疑的。比如,那些上市就出现业绩变脸现象的公司,大多是未经过现场检查的公司。或许在未来的投资中,经过现场检查后上市的公司,才是值得投资者信赖的公司,而那些未经过现场检查就直接上市的公司,投资者就要好好地掂量掂量了。
其四,近几年IPO现场检查15.2%的通关率表明,要落实“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撤单公司也是检查的主要对象。毕竟撤单公司是问题的主要指向所在,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IPO公司才予以撤单,如果没有问题,IPO公司也就不会撤单了。所以要落实“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不只是对上会公司要追责,就是对撤单公司也要追责。只有这种全方位的追责,才能让拟IPO上市公司慎重对待提交IPO申请这件事情,而不是将此事视同儿戏,甚至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带病闯关”。
其五,近几年IPO现场检查15.2%的通关率表明,现场检查是严把IPO审核关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严把IPO审核关,就有必要加大IPO现场检查的力度。正如吴清主席强调的那样,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第一步可将现场检查的比例从5%提高到20%~30%;第二步提高到50%;第三步实现全覆盖,让现场检查为新股上市背书,让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能成为让投资者放心的诚信公司。
结论:近期,我注意到监管部门已经在进行多轮的现场检查,并且已经开始大幅增加对此的覆盖范围。然而,根据媒体报道,虽然已有多家企业在压力下终止了IPO进程,但是仍有大部分企业在面临质量问题时选择主动撤回。同时,记者也发现,在过去三年中,已有57家公司在被抽查后最终选择撤回审查,并且大多数撤回公司都选择了放弃IPO或转向其他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
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监管层似乎正在采取措施以确保IPO公司的质量,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企业进行严肃处理。然而,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现场检查效率以及风险评估标准的质疑。
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监管层应该加强对IPO公司质量的控制,并尽可能降低现场检查的风险。此外,可以考虑使用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方法来评估IPO公司的风险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更为有效的监管政策。同时,公众也应该意识到,一旦决定进行IPO,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接受可能的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