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拜对决提前锁定后,两人为了拉票,过去一段时间都在频繁拿中国说事。不过,相比于拜登,特朗普明显更加疯狂。他在日前向中国挥舞关税大棒时,竟然把美国的一众盟友也给“误伤”了。
据海峡网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日前再度拿关税威胁中国车企,称当选就会对中国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加征100%高额关税,以确保这些汽车无法向美国出口。紧随其后,他又强调,基于中美在汽车制造业可能发生新一轮贸易战的背景,他将考虑对除美国本土以外生产的所有汽车加征关税。
表面上看,特朗普此举似乎是为了阻止其他国家跟墨西哥一样,与中国合作生产汽车,但问题是,如果特朗普当选后真这样做了,不仅将损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连其一众盟友的利益也将严重受损。
逻辑很简单,这样一来,即便美国车企不是在中国设厂,他们只要是通过外包方式在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都必须被迫接受高额关税才能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的盟友更惨,他们的车企哪怕跟中国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只要销往美国,都需要接受高额关税。他们不像美企外包,就算不卖给美国,还能卖给其他国家。对于他们而言,美国可是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如果不卖给美国,他们需要付出的损失可能更多。
当然,之所以说是“误伤”,主要还是特朗普的心态应该跟拜登政府此前推出芯片法案时差不多。他们这样做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将相关产业链转移到美国,从而提振后者的制造业。但这样一来,包括人工、原材料和运输等成本也会随之攀升。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其他国家除非完全无视美国的施压,否则他们无论怎么选,都需要承担损失,区别可能就是损失多与少的问题。
相比之下,特朗普此举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反而是最小的。原因很简单,由于美国过去长期都在打压和排挤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所以我们生产的汽车,本身就没有多少是出口美国的。而且,就算是美国将关税大棒打在与中国合作的国家身上,有关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多半也会向美国提出反对和抗议。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美国真按照特朗普所说的那样做,美国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将大幅提升。所以我们推测,特朗普就算当选了,他为了避免触犯众怒,应该不太可能真的对所有外国生产的汽车加征太过夸张的关税。
不过,甭管特朗普是否会说到做到,但通过他将制裁大棒也打向盟友也能看出,美国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其盟友,其实都是奉行的美国优先的政策。区别可能就在于,美国对中国要更狠一点。
基于这样的背景,近日,韩国方面也开始提前给自己找好了退路。
据韩媒报道,从19日起,韩国方面将派出由财经界组成的代表团赴华访华,一共为期两天。期间,韩方将与中方重点讨论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并就全球供应链等问题交换意见。
须知,汽车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那么,中韩既然要谈加强合作,自然就是绕不开汽车领域的。而且,基于美欧国家带头要在全球供应链问题上所谓对华“去风险”的背景下,韩方主动找上中方谈供应链问题,那肯定就是希望维持对华合作从而确保供应链稳定。换言之,韩国这样的反应,等同于就是在跟美国唱反调了。
不过,鉴于美国此前扬言将升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后,韩国方面的回应是大概率将适当配合。这意味着,一旦美国今后进一步将黑手伸向中国的汽车制造商,韩国未必不会跟着采取某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减少跟中国车企合作等。从这个角度去看,韩国此行,不排除更多也是将重点放在眼前的利益,比如寻求与中国达成合作协议,推动韩国汽车扩大对华出口等。
正是如此,韩国这个时候找上中国谈合作,固然是一个好消息。但这样的合作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经营下去,主要还得看韩国的具体表现。如果韩国拿到好处就翻脸,中方为捍卫自身利益,必将予以坚决回击。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国。
结论: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开始在中美贸易关系上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动作。他的目标是逼迫其他国家将产业链转移到美国,以提振美国的制造业。虽然此举可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些损失,尤其是对中国来说,但由于其过去一直打压和排挤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因此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太多的出口机会。此外,美国还计划对除美国本土以外生产的所有汽车加征关税,这对包括人工、原材料和运输在内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
为此,对于特朗普的这种行为,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真实动机。他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或者是在警告其他国家不要试图抢夺美国的市场。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在这个时候主动找上中国谈合作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韩方可能会与中方探讨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并就全球供应链等问题交换意见。这是为了寻求与中国达成合作协议,推动韩国汽车扩大对华出口等。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美国近期提出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变得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要考虑到其背后的真正动机,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