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前行于漫长的黑夜里,他们是刺破长夜的光。我们于今天的艳阳天里,不能忘记他们不屈的意志与高洁的志。
为了让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纪念,为了让他们的精神被更长久传扬,新闻晨报联合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了“念念不忘”清明祭英烈主题策划。念的,是这些英烈曾经的家书;不忘的,是他们在纸短情长中的家国情怀。
“念念”与“不忘”之间,是今天的我们与英烈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仰望他们看过的星空,穿过将近百年的时间,脚下的大地已换了时空,希望他们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永在心中。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伴随着轰鸣的警笛声,李侠一脸从容地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成功发送后,他将稿纸迅速地塞进了嘴里,向战友们发出了最后的告别……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幕,如今,它早已从上海走向全国,成为一张知名的文化名片,几乎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被里面那位沉稳坚定的电台发报人李侠所深深地感动,但或许还有不少人不知道,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白。
时至今日,李白的事迹依然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话剧、舞剧等影视作品,更多的年轻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用一封封家书,写就了一位英雄的柔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家书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一封信
李白出生于1910年,湖南浏阳人,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战开始后在上海从事与中共中央的通讯工作,先后设置三处秘密电台。他把“电台重于生命”当作了座右铭,用无线电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
图片说明:李白烈士
李白的妻子裘慧英是包身工出身的罢工运动车间的工人代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两人在上海假扮夫妻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也因此日久生情。
1948年12月30日,国民党即将败退,搜查力度远超想象,李白意料到,他手里的电报再也到不到中央那里,敌人的任何刑拘方式都瓦解不了他的意志。连续三十多小时审讯和各种刑具都使用后,李白依然坚不吐实。
1949年4月22日,李白在狱中写下了一封家书给裘慧英,这封信成了李白最后的绝笔。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慧英,这里房间空气比警备部看守所好,但离家路远,接见比以前要困难。你若来看我,要和舅母一同来,坐车时好照顾小孩。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为盼。祝好。”
图片说明:李白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在望得见生命尽头的时刻,通过这封家书,李白表达出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所有情愫。他就像是黎明,将曙光一点点地拉近、拉近、再拉近。但他还是倒在了革命胜利的前夜。
1949年5月5日,蒋介石下达了最后处置指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1949年5月7日晚,毛森亲率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离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英雄的柔情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李白为了国家、为了理想,坚决地踏上了危险的道路。而伟大英雄事迹的具象化,往往就是他们留下来的这一封封家书。
除了李白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以外,目前至少还有18封李白的家书被陆续找到并展出。
这些家书写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分别是写给他的父母、兄弟,以及岳父岳母的。这一封封保存至今的家书,让每一位读过的人都感受到了李白烈士的柔情。
图片说明:李白烈士的全家照
虽然身处昏暗的白色恐怖之下,但李白依然透露着人性的坚持和决绝。李白对妻子说:“天快亮了,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种柔情,不仅包含着对革命的爱,更包含着对家人的爱。
在其他的家书中,李白还这样对他的弟弟说道:“一个人立于天地间,都有自己一定的宗旨。”“在目前的大时代中,无论准备做一样什么事,都离不开文字的通达,科学常识的初步了解,否则有责难任。”这些话,即使现在读起来,每一个字都那么熠熠生辉,让年轻后辈都深受鼓舞。这不仅是李白写给弟弟的鼓励,更是对更多年轻人的一种期盼。
除了对家人满怀柔情以外,李白的家书中,也体现出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他对保密工作的坚守与担当。他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几年来,我有几次都是死里逃生,但对于外界的情形我不能详细告诉你们,这是你们也知道的。”
或许,在这个年代里,我们重读李白的家书,并不只是李白,作为解放上海的一个重要支点,正是因为当时的夜足够黑暗,以李白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发出的光芒才分外光明。这些电台烈士互帮互助,共同追逐着光明。
无论什么时候,再次读起李白的这些家书,都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动与砥砺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