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三国的故事过于耀眼,紧随其后的西晋几乎成为最没存在感的王朝之一,何况它在20余年间就走向土崩瓦解,一场“八王之乱”从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演变成了大规模屠杀战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晋武帝司马炎
可是在这之前,社会矛盾并不算尖锐、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后来的史书甚至记载当时流传着“天下无穷人”的说法。“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有人认为是司马家报应不爽,有人则指出罪在“分封八王”的分封制……
不过,小北要跟你分享的,是一代史学名家祝总斌先生的观点,“八王之乱”主要是晋武帝司马炎护短,执意让司马衷继承皇位导致的,司马衷正是那位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出了名的傻子皇帝。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望而知的表象,历史学家竟然无甚高见?但重要的从来不是悬浮地指点古今,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祝先生总是既能总览全局,又能深入机微,看完他的分析,你也会沉迷于其中的史学思维魅力。
祝总斌、周一良、田余庆先生合影
为什么说八王之乱不是始于分封“八王”?
一般认为,曹魏被取代就是因为诸王没有力量拱卫中央,于是晋武帝大封同姓王,皇族成员拥有了大量的私人武力和地方势力,这为后来的混战埋下了伏笔。
不过,祝先生通过对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指出西晋诸王无论财权、政权、军权都受晋王朝的限制和控制,以致于许多诸侯王都不愿意就国,宁愿留在京师陪伴皇帝。
那么,有人可能又有异议,就算分封不会分权,但是晋武帝任诸王以方面重镇,难道不是叛乱的根由吗?对此,祝先生也有不同的看法, 他首先从都督这一制度本身出发,表明它的权力是受到诸多限制的,本质上仍是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的。
《三国演义》虚构周瑜为大都督。都督制度正式建立于魏文帝曹丕时,正式名称是都督某州诸军事或都督某地诸军事。
首先都督没有治民权,只能调动地方武装——州郡兵,有时候地方的刺史甚至连军事上都不服从都督,例如杜甫的先祖杜预作为秦州刺史时候,就拒绝了都督石鉴让他出兵击鲜卑的命令。
其次,都督没有任命属官的权力,例如和东吴名将陆抗对线的荆州都督羊祜,参佐推崇他谦虚不辟召,杜预称他“虽开府而不备僚属”,说明尽管羊祜统兵8万长达十年,不仅重要的军事和政治顾问职位必须由皇帝任命,连地位次要的属官羊祜也不愿自选,以避免皇帝猜忌。
最后,都督身为军区司令甚至无权自行发兵和募兵,《晋书》中的李熹和唐彬的传记揭示了即使面对紧急情况,地方军事官员也必须先报告中央才能行动,体现了晋王朝对军事权力的严格控制。募兵权同样受限,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并且要有虎符作为凭证,避免地方擅自扩充武力。
总而言之,都督虽具有重要权力,但在晋武帝时代受到严格限制,主要发挥了巩固西晋统治的作用。没有一个异姓都督或诸王兼都督在晋武帝一代敢于发生叛乱,因为他们明白权力来源于皇帝,且受到严格监控。
钟会(关中都督)、邓艾(陇右都督)有伐蜀之功,然而二人的谋反都得不到部下的支持,为此先后送了命;淮南也三次发生过反对司马懿父子的叛乱,很快都失败,这些都是西晋都督的前车之鉴,可见都督受到严密的防范。
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竟是晋武帝司马炎?
在祝先生看来,古代社会只要制度和统治集团能有效配合,在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情况下,封建统治机器就能有效运转。
而在西晋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出了问题,尤其是没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这就要说到晋武帝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时却出现了重大失误。他坚持让能力不足的司马衷继承皇位,这直接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后来的宫廷政变和八王之间的争斗提供了条件。
根据当时的制度和舆论,可供选择的继位人有两个,一个是晋惠帝司马衷,上面哥哥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另一个潜在继承人是齐王司马攸,《晋书》称他“才望出武帝之右”,他是晋武帝的同母弟,司马昭多次要立他为太子,因晋武帝是长子方才作罢。
有一种说法认为,晋武帝以中人之资所以无力面对当时的困局,而祝先生则指出,当时虽然统治集团虽然比较奢侈腐化,但是“土广人稀”、又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只要后继者是中人之资,或者辅政大臣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西晋就能够存续相当长的时间。
而晋武帝不顾一些大臣的劝阻,坚定地选择了司马衷。他一方面接连下诏三番五次逼迫齐王就国,以致于他吐血而亡,另一方面不断为司马衷的接班造势。
根据《晋书》记载,卫瓘曾跪武帝床前曰“此座可惜”,和峤曾劝晋武帝,称太子(司马衷)在多伪的季世“恐不了陛下家事”。
根据《晋书》,他让司马衷在东宫开卷考试,太子不会,还是照抄张泓起草的答案,这么做无疑是为了塞群臣之口,制造太子能干的假象。晋武帝还通过夸大皇孙的才智,说他颇似宣帝(司马懿),来安慰自己和稳固太子的地位。
此外,他对辅政大臣的选择也别有私心,一个是司马衷的岳父杨骏,此人无能并且无美望,另一个是宗室辈分高的汝南王司马亮,此人是个庸才,在历史上战无不败。
祝总斌《“ 八王之乱” 爆发原因试探》
两个庸才辅佐白痴皇帝,这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西晋本就不易,何况后来杨骏刚愎自用排斥汝南王亮,而司马亮也听其摆布、束手无策,一场丑恶的争夺权利的斗争也就不可避免。
晋惠帝司马衷如何开启“权力的游戏”
司马衷即位后,由于其智力问题,无法有效治理国家,这导致了皇权的空前弱化。权力真空促使诸多有野心的王公和权臣开始了他们的权力游戏,他们各自为了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惜发动政变或兵变,相互攻伐。
杨骏执政才一年(290年三月—291年三月),就被惠帝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利用宗室和群臣的愤怒,轻轻易易地杀掉。随后汝南王亮被请出来辅政,然而庸懦的汝南王亮又怎能压得住阵?不过三个月,贾后又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的矛盾,使玮杀亮,然后又设计杀玮,把全部大权掌握到自己手中。
后来贾后杀了愍怀太子司马遹,于是以此为借口,赵王伦便于公元300年起兵杀掉贾后,幽禁惠帝,篡夺了皇位。不幸赵王伦又“素庸下,无智策”,不足以控制大局,头上又有一顶“篡夺”的帽子,所以不久即被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推翻。这时斗争也从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兵戎相见。
随后诸王又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威望低或是惠帝的疏属,彼此互不相让而动兵,“八王之乱”便更加激烈地展开,形成所谓“骨肉相残,四海鼎沸”的局面。西晋王朝也就在这一次次的斗争、屠杀、破坏中,由盛而衰,每况愈下。
这一次次斗争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登台表演的主要人物:杨骏—汝南王亮—贾后—赵王伦—齐王冏等,没有一个是有威望、有才干,控制得住大局的,而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手里掌握的却是极度膨胀了的君权,这就不能不启人以觊觎、争夺之心。
历史爱好者笑称晋惠帝司马衷可能是“御驾亲征”次数最多的皇帝,祝先生指出这正说明晋武帝临死时安排的失策,八王之乱的发动者采用了打着拥护皇权旗号、矫诏的策略来争夺中央大权,而不仅仅是军事力量。
司马衷受诸王辗转挟持。图片|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
惠帝太不争气。本来人们对惠帝期望甚高,支持他,拥护他,希望他成为一个稳定因素,结束混乱局面。谁知在一次又一次的丑恶斗争中,他不但不能结束混乱,反而一而再、再而三被人利用来发动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惠帝的号召力逐渐削弱,晋武帝留给他的一个时期内的威望也慢慢消逝。到后来,他甚至被人看成是恢复和平的一块绊脚石, 以致于食饼中毒而死,事后没有人深究凶手。
祝先生指出,正是晋武帝不但断送了他的儿子惠帝,而且也断送了西晋的江山!可见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时,封建君主个人的作用何等巨大。
谈谈祝先生观点给你的启发
分享你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阅读体会
门阀时代: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
:祝总斌
视野宏大又考证精微
篇篇包含独到见解,可研读可模仿
京东折扣+满减,到手低至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