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东旭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金子,考验人心和品格。
抗战期间,山东有一对农民夫妇,家中的水井里藏了不计其数的金银和钞票,他们却从来没有产生一点贪念。
有一次移交的时候,少了一块银元,夫妻俩还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八路军地方抗日武装】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建立了根据地,为取得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军队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今天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大泽山根据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让人们为之动容。
那是1940年11月的一天晚上,寒风呼啸,夜幕低垂。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韭园村的周清令老汉,跟老伴王秋香正在炕头取暖,突然,外面响起“一轻、二重”三声敲门声。
周清令精神一振,对老伴说:“秋香,快去开门,是自己人来了。”
原来,周清令是村支书,妻子秋香是村妇救会长,他们的家是八路军的一个地下联络站。
【八路军召开军地干部会议(资料照)】
刚才敲门的那三声,就是暗号。
王秋香麻利地走上前,把门打开了,一个人闪身进了屋。
在昏暗的油灯下,周清令仔细打量,却认不出来人是谁,他问道:“大兄弟,你从哪里来?”
“我来自天柱山,舅妈生娃了,我来报喜。”
“男孩女孩?”周清令问。
“一男一女,孪生子,可是……女孩夭折了。”
周清令一听,紧紧握住的对方的手说:“同志啊,请坐下。”
原来,刚才他们说的,是接头暗语。
“我是西海银行的行长,叫刘建平。”来人自我介绍后,说的一句话把周清令惊住了:“现在组织上决定,要把你家当作金库。”
你可能会感到费解,八路军也有银行?
原来,在抗战时期,日伪为了破坏根据地经济,在边区大量发行“联银券”。
蒋军也趁火打劫,滥发纸币,使根据地物价飞涨。
直接的后果是,根据地建设、八路军供给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地方面临很大困难。
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市场,解决军需民生问题,不光在河北,就连刚刚成立的掖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和山东纵队八路军3支队,也决定成立自己的银行。
1938年4月上旬,北海银行在掖县的一个四合院里正式诞生。
1940年,抗战进入相对艰苦阶段,日军“扫荡”频繁,银行不得不转入地下,金库也只能设在可靠的同志家中。
周清令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很吃惊,因为他明白,金库是八路军的命根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家里放大量金银和钞票,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这样的事,不论是被日伪军还是蒋顽军知道,都是非常危险的事。
即使是土匪和其它亡命之徒知道了,他俩口子的性命也难保。
但是,他身为党员,宣誓的时候就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惜献出生命,这不正是需要自己作贡献的时候吗?
短暂沉默之后,周清令拍着胸脯说:“刘行长,你放心,我们就是把命搭上,也要保管好,一枚银元也不会少!”
可是到了1943年春节前,刘建平行长带人来取钱的时候,却对不上数了。
原来,刘行长带人送来钱财后,周清令就和老伴开始存放那些宝贝。
他们把那些金条和银元用油布包裹起来,小心翼翼放到后院的一口水井里,因为这些东西是不怕潮湿的。
至于那些货币,就先用油布包裹好,装在了几个坛坛罐罐中,然后封了口,放到地窖里,把口盖上。
之后,每当八路军需要用钱的时候,便拿着刘行长亲笔开出的出库单,到周家来取钱。
有时候,八路军也会把从敌人那里缴获的金银珠宝弄到这里,由周老汉保存。
就这样,收收付付一年,没有出过一点差错。
可是到了1942年底,出了一次险情。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日伪军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韭园一带,有八路军的秘密金库。
12月26日,一个滴水成冰的清晨,日军大批出动,突然将韭园包围。
他们把全村老百姓集中到小学操场上,然后一个人一个人逼问:八路军的金库在哪。
与此同时,日伪军带着大狼狗,挨家挨户,翻箱倒柜搜查。
几个日伪军来到周清令的家之后,狼狗嗅了嗅,再也不走了,在那里汪汪直叫。
日伪军搜索一阵子,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便把周清令抓了起来,吊在树上用皮鞭毒打。
周清令说:“我要是有小金库,早在城里买房了,会穿得这么破烂?”
日军不信,又把周的妻子王秋香抓来,用皮鞭猛抽,打得她体无完肤,皮开肉绽。
然而,王秋香也咬紧牙关,坚称自己不知道什么小金库。
但是敌人不相信,带着狼狗继续在院子里搜索。
狼狗在菜窖上面不停地刨土(菜窖已经封口),眼看就要刨出来,夫妇两人心惊胆战。
这时候,八路军连长董大为刚好带人来取款,听说村里来了日军,就在村东的山上放起了枪。
日军一听枪声,立即将周清令夫妇丢下,集合队伍向村外冲去。
他们搜索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开枪的八路军。
这时候天色已晚,他们只能悻悻撤回据点。
鬼子走后,周清令跟董连长分析后,判断是日军狼狗闻到了金银的味道,他们连夜在菜窖口上面的土堆里埋了不少硫磺。
次日,日军又来了,大狼狗闻不到了金银的味道,没有在周家停留。
就这样,秘密金库逃过一劫。
经过这次危险,八路军决定转移金库。
刘行长带人取走了所有的金银,一点也不少。
可是,那些大洋却对不上号,少了3块钱。
原来,那些银元装在木盒里,虽然裹上了油布,还是有一个盒子进了水,木盒腐烂开裂。
拿过来一数,少了3块。
周清令一见,急得冒汗,在井边不停地踱步。
刘行长说:“老周啊,可能是掉在井里了,算了吧。”
周清令说:“不行,组织上对我们那么信任,把那么贵重的东西放在我这里,我答应过您一元不少的,今天一定要找到。”
王秋香也说:“是啊,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出了差错,让别人如何看我们?”
刘行长反复劝导他们,这关系不大,不用太在意,而后,带着战士们走了。
两口子站送走了同志,想来想去,觉得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那样愧对组织,不但吃饭不香,睡觉也不踏实。
第二天早上,周清令脱下衣服,跳到刺骨的井水里,像潜水员一样在水下摸索。
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摸了约两个小时,周令清突然惊喜地说:“秋香啊,找到了。”
原来,箱子腐烂之后,大洋掉了出来,掉进了井泥里。
不过找来找去,只找到了两块大洋,还有一块没有着落。
又找了一个小时,周令清冻得瑟瑟发抖,不停打喷嚏。
无奈之下,他只能停止搜寻,满身污泥爬了上来。
他们没有就此释怀,依旧念念不忘,想找到剩下的一块银元。
想来想去,两口子觉得,不能再下水去了,那样不但找不到,人也会弄出毛病。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井拆掉。
过去的水井,水位浅,也只有20来米深。
即便如此,拆井对周令清来说,也是大工程。就凭他俩,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有人帮忙。
可是找外人来干,那不是不打自招吗?
人家会说,好好的井,为何要拆,肯定有啥事吧?
这一来,不是惹人怀疑吗?
于是,他们决定让王秋香的娘家人来帮忙。
次日早上,王秋香去了娘家,把弟弟和父亲都叫来,开始了拆井。
王秋香的父亲已经是七旬老人,行动不便;弟弟也大病初愈,身体欠佳。
但为了找八路军的银元,王秋香也只能这样了。
有人说,与其如此兴师动众,何不另外弄一块大洋替代呢?
要知道,八路军的大洋是新的,也有标志,两口子认为,别处弄来的大洋,八路军不会要,也无法证明自己工作没有失误。
因此,两口子和两名亲戚夜到了晚上,便悄悄行动,在院里拆井。
他们将周围的石头一层一层拆掉,一块一块察看,终于在最下面一层石头的缝隙中,找到了那一块大洋。
看到大洋的一瞬间,周令清夫妇眼眶湿润,喜极而泣。
周令清和妻子一起,步行了十几公里,把那三块大洋交给了刘行长,刘行长听说他们为了找回这三块大洋,吃了这么多苦,十分感动。
后来,刘行长再次做出决定,把周家当成金库。
此后一直到抗战胜利,周令清夫妇为八路军出纳了50多次金银和货币,无一差错。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周令清那样的革命者和革命群众,抗战才取得了胜利!
参考史料:
1,《平度文史》
2,《草民的抗战》,谢维衡,中国文史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私信必复】
从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