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通晓中国历史,他也爱评说中国历史人物。
在他老人家提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中,南宋名将岳飞占据的比重较大,毛主席也曾在各个时期多种场合提起过他。
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还曾与岳飞的后裔有过联系。那是1952年9月,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抽出时间,看完了岳飞的后裔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并亲自作出了批示……
这位向毛泽东写信请求帮助的岳飞后裔名为岳昌烈,字更时,1890年出生,系岳飞之孙岳珂之后裔,岳飞第二十七代孙,祖上由嘉兴迁居桐乡濮院镇镇南村。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世家,岳昌烈自幼饱读诗书。辛亥革命结束后,清朝政权彻底灭亡,岳昌烈便在此时进入嘉兴秀州中学教书。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激烈碰撞时期。新文化、新思想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念不了的会与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激烈对抗。
值此特殊年代,大部分读书人皆求思求变,积极融入新社会与学术氛围,少部分人则遵循古制,不愿意迈出关键的一步。
岳昌烈便是其中一人,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其身心倔强、脾气古怪,不仅满口知书者也,更是缺乏对人情世故的掌握。
秀州中学是一所新式学堂,里面的大部分老师与学生都寻求进步。有着与“老学究”一般处事风格的岳昌烈进入这所新式中学,结局必定不尽如人意。
果不其然,岳昌烈和同事领导搞不好关系,无奈被校领导解聘。
离开秀州中学之后,他又前往湖州东吴小学担任教员,不多久,还是被解聘。
20世纪40年代末,已年过五旬的岳昌烈还是穷困潦倒,既无稳定工作,也无妻儿陪伴,一直孑然一身。
由于常年没有稳定工作,岳昌烈只好把祖产变卖一空。没有稳定的住处,他就只能住在桐乡大街一处铁匠铺北边的小弄堂里。
这处弄堂阴暗潮湿,除了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家具。尽管如此,岳昌烈依旧会把所剩不多的积蓄拿去买书。
他经常夹着几本古书行走于街头茶馆之间,有时兴起,便摊开书本,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常被小孩子嘲笑为“书呆子”。岳昌烈倒也不在意,反而享受这种生活。
又是几年过去了,他的生活愈发困难。彼时的岳昌烈已经年过六旬,却已苍老的不成模样,褐色的脸上布满皱纹,一年四季都穿着脏兮兮的长衫与不合尺码的黑皮鞋。
穷则变,变则通。新中国成立后,改革春风吹入千家万户。岳昌烈本就是读书人,他得知毛泽东主席对其先祖岳飞有着极高评价。
譬如1950年春,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其间有次向斯大林介绍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革命战争“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精神时,就提到岳飞。
更早前的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次演讲里特别提倡要学习若干历史人物,并着重提到岳飞的骨气。
基于这些,岳昌烈决定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他帮助自己解决生计。1951年秋,岳昌烈第一次写信给毛主席。
这封信没有送到中南海,而是转入地方。桐乡政府立即派专人访问调查岳昌烈的生活情况,并将结果书面上报。1952年春,岳昌烈第二次写信给毛主席。
这两封信由古文书写,因篇幅较长,不能全文摘取,大致意思是:岳昌烈先简单提及他的身份,包括早年间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以至于贫寒交迫,渴求毛主席能够帮助他解决生计问题。
岳昌烈写的第二封信顺利送到中南海,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中耐心看完,于1952年9月亲自作出批示:此人应当酌情给予救济。
浙江省政府、桐乡政府得到毛主席的批示后,认真贯彻相关精神,先由濮院镇政府迅速从社会救济款中拨付专项资金,给予岳昌烈作为生活补助。
又根据岳昌烈年龄,国学功底深厚等特点,经多方联系,于1954年初将其聘请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晚年的岳昌烈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撰写许多历史资料和回忆录,这也算是“专业对口”。因此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与批示下,身为岳飞后裔的岳昌烈生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1970年初,浙江全省下起鹅毛大雪,已是八旬老者的岳昌烈见到漫天纷飞的大雪,不禁来了兴致,便前往街上酒馆痛饮几杯。
后于深夜返回住所的过程中,不慎滑倒在大街公园的壕沟里。当时天色尚晚,加上大雪纷飞,老先生又是一醉不起,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他时,已经不在人世。
从这件事情不难看出,毛主席对待名人后裔的态度十分诚恳。按说,岳昌烈性格古怪、倔强,与周遭师生无法相处,丢掉工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然而,毛主席得知事情原委后,不仅没有埋怨他,相反还立即作出批示,让当地政府妥善解决好岳昌烈的生活问题。重要的是让这位老先生能够自食其力,尽量融入社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岳飞故去的800多年后,毛主席通过另一种方式与他产生交集,这何尝不是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范炳章.岳飞后裔上书毛泽东[J].世纪,2008(03):72.
[2]盛巽昌.毛泽东景仰岳飞“精忠报国”[J].世纪,2003(05):46-47.
结论:本文讲述了岳飞后裔岳昌烈的故事。他在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遭受了许多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他得到了政府的帮助,解决了生计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们。同时,我们也应该提供帮助给需要的人,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