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提到“庾悦吝子鹅”的典故,都认为庾悦的教训非常深刻。
历史典故“庾悦吝子鹅”,出于《宋书》的记载:南朝宋大将军刘毅未显之时,投军到南朝宋初期的将领庾悦手下。一天,庾悦邀请自己的部下到官府玩“射覆”游戏。刘毅最先到场,请求让他先玩一会。庾悦素来傲慢,根本不把刘毅当回事,眼皮都没抬一下,众人见状,迅速避开了。一会儿吃饭了,厨子烹制了诸多精美菜肴,庾悦尽情享受美味。刘毅站在边上,庾悦食欲即败,吃了一会儿立身而走。刘毅走上前,说自己今年还没有尝过烤鹅的滋味,请求把吃剩的烤鹅赐给他。庾悦又不理他,走了。
刘毅内心无比愤恨。义熙初期,刘毅因战功加官进爵,任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都督。上任不久即上表朝廷,说江州并非军事要地,不应设置军府,耗费资财,建议废除军府,以豫章(今属江西南昌)为州府的政务中心。于是朝廷解除了庾悦的职务,刘毅移镇豫章,接管了庾悦手下的一千名士兵。
刘毅不但借故夺取了庾悦的豫章郡,解散其军府,还唆使人向庾悦表露他的用心,且常常以长官身份为难管理地方政务的刺史庾悦,多次当众羞辱庾悦。庾悦羞愤不已,终日闷闷不乐,忧惧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此典故,都认为庾悦的教训非常深刻,就为几块自己吃剩的烤鹅而得罪人,结果让自己仕途受挫,英年早逝,十分不值。
庾悦的教训确实值得后人借鉴。一个人即使出身高贵,少年得志,仕途腾达,也不要鼻子朝天,目无一切,不经意中给自己的人生埋下祸根。
不过,读《晋书》《宋书》后,我觉得“庾悦吝子鹅”典故的另一主角刘毅,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尤其是在世族分明、高尊低卑的东晋和南朝,出身低下的刘毅,是不可能被庾悦看上眼的。即使庾悦把吃剩的烤鹅赏给刘毅,庾悦也绝对是一种嘲弄心态而为,刘毅也绝不可能入庾悦法眼。然而,磨炼人的意志,锤炼人的品质的最佳阶段,就是刘毅投入庾悦麾下的那个阶段。刚刚踏入社会,面对门阀严重的政治环境,真要发愤图强,做一个伟男儿,就根本不应在乎残羹冷炙的烤鹅。为几块吃剩的烤鹅去发誓报复,即使有点作为,充其量也不过是为一把米而斗的公鸡,是不可能成为翱翔天空的雄鹰的。
《宋书》说刘毅“少有大志”,我觉得《晋书》对其评价更符合其真实状况:“刘生刚愎,葛侯凶恣。患结满盈,祸生疑贰。”东晋第十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说:刘毅“傲狠凶戾,履霜日久,中间覆败,宜即显戮。晋法含弘,复蒙宠授。曾不思愆内讼,怨望滋甚。”刘毅的这种性格,与不接受“庾悦吝子鹅”教训不无关系。我认为,刘毅刚刚踏入社会,即置身于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所谓“乱世出英雄”,对人的性格、意志、心胸、气魄的锻炼,乱世不失为人生之机遇,但如果对几块剩烤鹅纠结于胸,是断然炼不出英雄之性的。
性格决定命运。刘裕主持朝政,念与刘毅北府起兵、讨平诸桓之情和驾驭全局之需,对刘毅特别迁就。可刘毅就像心中纠结那几块剩烤鹅一样,尽管已成为仅次于刘裕的第二号实力人物,可仍然睚眦必报,看谁不入眼,就把矛头指向谁,在朝中不停地掀起大浪,最后矛头直接对向了刘裕。为了争权,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不听刘裕调遣,率2万大军讨伐卢循。刘裕派刘毅的弟弟刘藩带着亲笔信去劝说,刘毅把书信扔在地上,大喊:“我以一时之功相推耳,汝便以我不及刘裕也!”结果被卢循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归。刘裕未究其责,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反而将其由后将军提升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历来是军事重镇。得到荆州,刘毅刚愎自用更甚,野心更加膨胀,公开叫嚷:“痛恨没有遇到刘邦项羽,和他们争夺中原。”就这样,刘毅自己把自己逼进了绝路。晋安帝以刘毅煽动内外、图谋不轨下诏讨伐。
刘毅兵败,逃奔到江陵牛牧佛寺,向僧人借宿。僧人不知他是刘毅,以昔日该寺一名叫昌的僧人因藏匿桓蔚而被刘毅所杀为由,拒绝刘毅留宿。刘毅自以作法自毙,绝望之下自缢而死。(洪水)
结论:
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典故“庾悦吝子鹅”的分析,总结出一个深刻的教训——避免因为小事伤害他人。虽然刘毅在古代有过一些傲慢的行为,但最终他还是因为过于偏执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小事而伤害到别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逊、宽容的心。
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地位如何。其次,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小事而产生敌意。此外,我们应该学会以宽大的胸怀去对待别人,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就对他进行攻击或歧视。最后,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这包括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