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德军望着久违的莫斯科选择了撤退,他们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发起进攻了。严寒和缺衣少食成为了德军必须撤退的因素,但苏军高层也敏锐的抓到了这个时机。成千上万的苏军正在从远东和西伯利亚赶来,他们的目的不仅要收复失地,还要消灭这些无恶不作的侵略者。德军的撤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身后的苏军正在向他们逼近,就像德军不会放过撤退的苏军一样,苏军也同样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撤退中的德军。
一米多深的雪地显然迟滞了德军的撤退速度,而配备着雪橇的苏军则速度更快些,苏军终于在乌帕河附近追上了GD步兵团。最先与追击的苏军交上火的是第400摩托化炮兵营,紧接着驻扎在邻近法蒂村的1营也与苏军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而在这天名声大震的单位却是第16炮兵连,据称他们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摧毁了15辆苏军坦克,这也使得该连在东线战役中击毁坦克的总数达到了惊人的46辆。同样带来振奋消息的还有第14反坦克连,他们的战绩是赢得了第100辆坦克的摧毁记录。
12月13日这天破晓,苏军的炮弹就像雨点般散落在1营的阵地周围,德军士兵原本以为躲在石屋里面就会安全,但苏军参与进攻的还有坦克和榴弹炮。猛烈的炮击让德军士兵躲无可躲,一连几次爆炸响声把德军的卡车变成了废铁。眼看苏军的坦克炮口就要对准的石屋,吓得石屋里的1营士兵赶紧往外跑,他们沿着白雪覆盖的斜坡的拼命摆腿,但结果却是无一例外的未能逃过苏军的车载机枪枪口。其实在战场上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最先试图逃跑的人往往会死的最早。
离1营阵地的不远处就隐蔽着第14反坦克连的一个反坦克排,就在苏军用车载机枪结果了那些从石屋里跑出来的德国士兵后,这个反坦克排也和苏军交上了火。空气中到处都是弥漫着硝烟味道,炮弹滑过空气时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双方的炮击持续了好几分钟,结果自然是惨重的。德军这边所有没能第一时间打中目标的反坦克炮都被苏军的坦克摧毁了,而苏军那边的三辆坦克也在原地冒着滚滚浓烟,而第14反坦克连的第100辆坦克摧毁记录就是在这三辆坦克中诞生的。对于一支连级建制的反坦克部队来说,能在东线战役中获得100辆坦克的摧毁记录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但接下来的战斗依旧没有变得多轻松,“乌拉”的冲锋声越来越近,苏军从各个角落都窜了出来,很显然苏军的气势已经完全压倒了GD步兵团。这时1营开始往村子外撤退,但想要完全撤出法蒂村还得经过一大片由白雪覆盖的田地,几个老兵主动担负起了阻击任务,其他的人则抓紧时间穿过田地。黑压压的苏军正从身后不断涌来,显然负责阻击任务的那几个人坚持不了多久,但这几个老兵用生命为整个营队赢得了撤退的时间。
这天对于GD步兵团的1营来说真的是糟糕的一天,以排为建制的单位往往就会阵亡十人以上,那整体算下来1营的伤亡将是非常可怕的。此时的GD步兵团望着沿途的村子和城镇心中满是悲凉,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不少亲密的战友都永远的躺在了这片土地上。图拉至普拉夫斯科至姆岑斯克公路两旁满是为阵亡的德军士兵竖立的十字架,遍地的车辆残骸和黑色的烟硝成为了历史最好的见证。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正在溃退,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没有守住乌帕河阵地,接下来他们还会溃退多久,会溃退到哪里,都成为德军士兵心里不敢言说的秘密。
结论:随着战争进入尾声,德军的撤退面临巨大困难。他们无法抵抗苏军的战略部署,且被逼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撤退。虽然撤退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苏军不仅成功收复失地,还摧毁了大量的德军坦克。这表明苏军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术素养,同时也暴露出了德军战术上的漏洞。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强化战略规划:无论面对何种局势,都应进行详尽的计划和分析,以便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
2. 提升军队素质: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军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战术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
3. 加强后勤补给:对于军队来说,充足的后勤补给尤为重要。如果军队在战场上失去资源,那么他们将无法有效地执行作战计划。
4. 增强情报收集: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对于制定正确的战略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情报收集工作,以获取更多的战略信息。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方,都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强大的军事实力,充足的后勤补给,并且具有足够的情报优势,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