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仓路127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二层建筑。在一百多年前的法租界,它叫白尔路389号,后来还叫过蒲柏路389号。
这里就是曾做过中共一大代表食宿地的博文女校。1921年7月,这里迎接了毛泽东、何叔衡、陈潭秋、董必武、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包惠僧、周佛海等9位代表在这里安顿。十几天的会议期间,这里也是重要议事场所。此后,代表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完成属于自己的不同角色。
博文女校是一所创立于1914年的私立女子学校,在历史的偶然中,参与见证了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为近代中国社会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场域。如今,修缮后的旧址沉浸在春天的暖阳里,楼前的法国梧桐枝杈伸展,展露新芽。
提到博文女校,不能不提及两个人——创办人钟镜芙与黄绍兰。
很多人都知道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的女弟子黄绍兰,而钟镜芙却一直不为人熟知。其实,二人都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国立女子师范学校”——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钟镜芙比黄绍兰大七岁,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开办第二年考取入学,以第一名成绩毕业。黄绍兰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宿儒,后又成为章太炎弟子,可见其才学。而钟镜芙也不遑多让,这与她的家世不无关系。
2
钟镜芙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亭林古镇,出生那天正值九月初九重阳节,故字佩萸。亭林文化积淀深厚,是三国丞相顾雍故里。顾雍后裔、南朝梁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曾在这里著书立说,赵孟頫、王安石、梅尧臣、陶宗仪、徐阶等文人都留下过丰富的诗词墨迹。
钟家是亭林大姓,宋朝时从开封南迁,一直以耕读传家为训。钟镜芙的父亲钟天纬(1840—1900),字鹤笙,是位晚清名士,集翻译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实业经营家于一身。他出生35天后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病逝于八国联军入侵那一年。他在世的60年,是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也是中华民族逐渐觉醒的年代。
钟天纬虽生逢乱世,却读书不辍,26岁考中秀才,在亭林设馆授徒,是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同治十一年(1872年),已经32岁的钟天纬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广方言馆攻读英语。这是清政府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又叫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培养通晓外语和科学知识的洋务人才。
年过而立学习外语,无论对谁都是个巨大的挑战。钟天纬时常感到“佶屈通奇字,谐声苦钝银”,但在这里,他推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在广方言馆,钟天纬的英文、经学、国文课皆由名师主讲,他异常珍惜,常常挑灯夜读。三年后毕业,钟天纬赴山东机器局任翻译。光绪五年(1879年),受清政府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兼任意、奥、荷大使)之邀,钟天纬游历欧洲各国一年多,考察政治、文化和经济。这次出游让他大开眼界,对西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归国后,他受聘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与英国人罗亨利、傅兰雅合译《工程致富》《英美水师表》《铸钱说略》《考工纪要》《船坞论略》等书。其中,《西国近事汇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重要渠道。
钟天纬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为推进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1888年起,钟天纬追随盛宣怀、张之洞、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同时,他也是推广新式教育的先行者,参与创办矿务学堂、自强学堂、上海格致书院、上海三等公学等。
作为中国近代较早学习引进西方经济以振兴中国经济的思想家,钟天纬也更早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在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利权损失,主张开办银行、创设铁路、振兴工商、挽回利权、减私租等经济思想。
他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撰写了《格致说》《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西学古今辨》《中西学术源流论》等文章,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优劣。他的观点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
钟镜芙是钟天纬长女,自幼聪慧,深得父亲喜爱并亲自教授学问,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她从小个性鲜明,抗拒缠足,在维新派父亲影响下,很快成长为新知识女性。
1911年,26岁的钟镜芙作为京师女子学堂的高材生毕业,深得校长喻长霖先生赏识,将她留校任教。此时,辛亥革命正如火如荼,各地几乎都有女子军事组织,将女性解放和家国命运维系在一起。钟镜芙也参加了女子革命军,辗转于上海和南京,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这时的她俨然已是一位革命女杰。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受陆军部长黄兴委派,钟镜芙出任“南京中华民国模范忠裔院”院长,主持安排湖南湖北两省武昌起义烈士的遗孤到南京养育学习。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南京及各省的反抗力量。南京不再是安全之地,钟镜芙奉命把200多名忠裔院院生送回原籍,20多名无家可归的烈士之女则带到上海。为了让这批烈士孤女接受良好的教育,1914年,在当时法租界宝昌路宝康里西60号,现在的淮海中路瑞安广场一带,用忠裔院的余款和校董事会募捐来的善款筹办了博文女学(后名博文女校),同时对外招生,钟镜芙任校长。
随着女校班级增多,聘请的教师也增加不少,虽然收了学费,经费还是难以为继,钟镜芙变卖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后来还把衣物拿去典当。1915年,女校同步开办了幼稚园,此时女校已搬迁至贝勒路礼和里,就是现在的黄陂南路146号。
2021年7月22日 ,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博文女校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4
1919年11月,钟镜芙赴北京与家人团聚,博文女校由李果代理校长。不久,因经费问题,女校再次陷入危机,不得不停办,于1920年1月23日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博文女校宣告停办》的启事:“近因校中经费支绌,不能维持,已由该校校长钟镜芙女士宣告停办。”
钟镜芙与博文女校的关系告一段落。此后,她入聘燕京大学任女生指导员。
然而,博文女校的命运并未就此终止,它还有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1920年8月,在南通实业家张謇三兄张詧资助下,博文女校重建,黄绍兰任校长。后来,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出任博文女校教务长。
值得一提的是,钟镜芙的侄女钟寿芝一直在博文女校任教,并协助姑母管理校务,到黄绍兰任校长,她仍管理女校并兼教员。钟寿芝是钟天纬长孙女,“南社”成员,海派女画家、女诗人,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深得沪上教育界敬重,光荣退休后,获赠镜匾“万千桃李树,移植满君家”。
复建后的女校坐落在蒲石路,即今长乐路,1921年2月又迁移到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石库门楼房内。这幢上海普通的石库门,当1921年的夏天与它相遇,历史便永远记住了它。
2021年7月22日,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27号的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经过修缮后亮相。博文女校二楼复原了代表们的住宿房间,并推出专题陈设,展示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关联和故事。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一批时代女性也由此脱颖而出。钟镜芙、李果、黄绍兰、汤国梨、钟寿芝……这些知识女性翘楚引领着博文女校,引领着家国动荡中一批女性的成长——觉悟、自醒、解放,为中国的新生做出自己的努力,她们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进步力量,而近代上海也为她们提供了施展才智、呈现独特精神风貌的强大时代舞台。
结论:文中描述了百年前的上海文革女校——博文女校的经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私立女子学校,曾作为中共一大代表的活动场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尽管在百年之后被重新整修,但仍然保留着一些重要的历史痕迹,例如旧址中的四面墙上的铁栅栏墙。本文提到钟镜芙、黄绍兰两位女士,以及他们对于历史的贡献。钟镜芙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学生;黄绍兰则是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专攻英语。此外,她们还都接受了当时的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此背景下,我建议政府应该重视妇女教育,尤其是女性专业领域的教育,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女学生的保护和支持,避免她们遭受欺凌和虐待。最后,政府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女性创新和发展,她们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提高自身技能,还可以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