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刚到初夏,江苏某小区的市民反馈,时常闻到一股怪味,好像是从小区里的一户人家中传来的。这户人家住的是一位六旬老人。
警察来到时,多次敲门没有回应,只能破门而入,这才发现,这位老人已死亡多日,导致整个屋子里散发异味。
图源:网络
据小区其他人介绍,老人并非独身,他有一个儿子在上海工作,但一年到头很少在家。
近年来,类似事件其实屡见不鲜。
世人都讲“老有所依”,可父母年迈时,儿女们又在哪里呢?
空巢老人之殇:父母躺在医院,你却在通讯录里
工业文明和城市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还有过去传统的家庭结构。随着高楼的崛起、高铁的延伸,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也在逐渐崩塌。如今,有多少80后和90后们,能够常年陪伴在父母身边呢?又有多少60岁以上的老人,不是独自守着一个空空的家呢。尤其是那些死了老伴的老人,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感更是强烈。
84岁的谢奶奶和老伴,两个女儿在上海成家立业,老两口在老家生活,这么多年来,女儿们就生活在通讯录里,很少真正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哪怕是今年年初在医院里做手术,最后的家属签字都是找其他人代签的,女儿们因为疫情在外地根本回不来。
像谢奶奶老两口面临的情况绝对不是个案,整个新时代,因为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年轻人基本都生活在一二线的城市,而老人们则在三四线城乡地区生活。平日里很少见面,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相聚。电话和视频成了唯一的沟通方式,可这种方式只能听得见声音看得见人,却少了那种近在咫尺的感觉。
空巢,其实空的是“心”
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里,我国城镇的空巢老人从42%上升到了54%,而农村的空巢老人则从37.9%上升到了45.6%。还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的空巢老人就已经超过了1亿,再过10年,我国的空巢老人则会达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90%。
孤独,成了老人们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南京的一位老人,三年时间报警多大七百多次,原因就是一个人生活太孤单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就是想找个人陪自己聊天。这里面透出的无奈,恐怕是多数老人内心真正的心声。
还有的老人为了缓解这种孤独,选择养狗养猫,虽然身边有了宠物的陪伴,可宠物毕竟不是真正的子女,多种情况下老人只能对着宠物聊以自慰,一旦出现一些棘手的情况比如生病,老人身边还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帮手。
空巢老人的孤独,是一种仿佛时间静止了的孤独,这种孤独不单单在心里,还弥漫在家的各个角落,因为家里只有自己一个活人,家里只有自己的存在。家里的安静,静到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这种沉重的孤独感,压的老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有老人选择自杀,选择把自己吊死。既然有意识的孤独如此难熬,那么永久的孤独,不用感受痛苦,就是真正的“幸福”了。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孤独是永恒的,否则我们人类也就不会有百年孤独之感了。除了心理上的感受之外,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空巢老人还得面对诸多生活不便。
首先就是身体的健康没有保障。老人的基础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而如果是老年人一个人生活的话,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尤其像中风、脑梗、心梗这种急性发作的疾病,如果没有子女在身边,老人若是突然发病,则会有生命危险。
其次是老人的饮食起居得不到悉心照顾。老人随着年龄增大,行动迟缓身体会越来越不利索,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饮食如何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呢?尤其是老人在使用一些家电的时候,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危险。
最后是精神慰藉。当孤独感加剧,人的内心便会感到沉闷和空虚,人是需要交流的动物,没有交流,人会活的十分苦闷。空巢老人失去了交流,那种苦闷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老龄化加剧,如何才能解救空巢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一旦是独居,首先就要从孤闷的环境中剥离。老人由于有大把的时间,所以,可以先从建立起一种爱好做起,有了事情做,便不会感到无聊和孤独了。
其次,老人要多参加社区活动、看书写字、养花养鸟养宠物等等,这些都可以将自己从孤独中拯救出来。一些乡村地区的老人,如果身体硬朗,他们通常还会选择种地和种菜。只有忙起来了,才会忘记孤独。
虽然儿女们在外工作是客观的现实,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增加通话的频率,只有通过时常的关怀问候,才能让老人感到子女还存在。如果有机会的话,比如休假或者节假日,都应该把这种时间留给老人,要回家,陪在他们的身边,他们的内心才会有安全感。如果有条件的话,不管是自己回去还是把老人接过来,和老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
空巢老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改变、去面对、去陪伴。
参考资料:
[1]《国内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老人养老观亟待改变》 人民网 2010.6.17
[2]《空巢老人三年报警700多次 只为求陪聊》 北京晨报 2016.11.11
[3]《空巢老人的养老之痛》 光明网 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