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4 年年会“科技革命‘奇点’离我们有多远?”的论坛上,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表示,AI、快速计算机的发展,让人类对空间的探索更强有力、更深入。人类居住在地球上,而地球是很小的星球,所以,人类要向外空发展,火星可能是最好的地方。过去,火星有水,也有海洋,还有大气,就像地球一样,但因为火星比较小,所以演化的过程比较快,某种意义来说,今天的火星就代表了地球的未来,因为地球未来也会经过演化的最后阶段。如果人类能在AI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改造火星环境,使其适合人类居住,这将代表人类发展非常重要的起点。
这其中的关键点何在?张可可表示,地球下3000公里处有一个“地球发电机”,不断产生着电流和磁场,保护着地球的空气、水和生命。但火星的“发电机”在很早前就停止了,如果人类能让火星的“发电机”重新再产生磁场,来保护火星的大气、水分,使其能孕育生命,这可能代表了人类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最大的科技革命奇点。
陈莉 柳宝庆
《科幻作家张可可:探索新星火星将开启科技革命奇点》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快速计算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太空的认知和利用已今非昔比。在“科技革命‘奇点’离我们有多远?”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发表了他的见解,并揭示了AI、快速计算机在推动人类对空间探索中的重要角色。
张可可指出,AI和快速计算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和理解,赋予了人类在深邃宇宙中探寻新的生存和发展之地的能力。基于地球的物理特性,如高度、密度、磁场等特征,地球及其外部环境中存在一个特殊区域——火星。火星拥有类似于地球的气候、地形和环境条件,使得火星具有较高的生命宜居性。然而,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小,火星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过从液态到固态、从湿热再到干燥的过程,部分区域甚至可能存在生命存在。这一过程相当迅速,体现了地球生命的进化规律与火星自身演化的特点相吻合。
那么,这个充满未知的火星,能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改造,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新的可持续居住地呢?对此,张可可提出了关键性的看法:
首先,改造火星的“发电机”至关重要。在火星早期,其磁场虽然衰弱且难以再生,导致其表面的冰盖形成,积累了大量大气层。这样的环境下,人类若能够在改造过程中恢复或创造一种强大的磁场,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电能,为火星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进而支撑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繁衍。
其次,通过对火星土壤、大气以及生物圈进行环境重塑,使火星具备适宜人类定居所需的基本生态系统。这包括但不限于从低氧环境中去除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修复酸雨系统,恢复土壤的酸碱平衡;培育适宜火星土壤生长的植物群落,吸收CO_{2},固定并储存太阳能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
再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出高效、环保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疾病防控机制。这些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火星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可以显著减少移民初期对火星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可能引发的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的风险。
总而言之,推进火星的环境改造,无疑将是人类科技史上一次重大的里程碑式突破。通过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重构火星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对宜居空间的需求,更是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开启了一场由航天探索到人口迁移的全球技术革命的奇妙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科研团队需要不断创新,利用AI、快速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持续完善环境模拟与设计方法,探索并开发适应火星各种气候和地质条件下生态系统的高效解决方案。
2. 法律和政策框架的制定和完善:推动人类对外空探测活动的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国际合作机制,确保航天探索与环境改造行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社会参与与公众教育:强化全社会对火星研究与改造的重视程度,通过科普教育、新闻报道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火星的特性和人类利用的可能性,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未来的火星生活规划和科技研发工作。
4. 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各国政府、企业及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火星环境改造的探讨与实践,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深化国际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
总的来说,借助现代科技之力,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找到一条既能保障人类的星际生存,又能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引领人类探索新星火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面向世界,广泛发动全球社会各方力量的智慧和力量,一起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为我们向宇宙深处开拓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人类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程绘制出一幅清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