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TET2酶控制染色质状态与白血病的发生机制

2024-10-03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Nature揭示:TET2酶控制染色质状态与白血病的发生机制
科学家们通过揭示了TET2双加氧酶如何氧化哺乳动物DNA上最常见的修饰5-甲基胞嘧啶(5mC),从而调节染色质的状态并引发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TET2具有在各种TET2缺失系统中发现广泛DNA低甲基化和染色质激活的能力,这使得它们成为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关键分子之一。研究人员发现,TET2通过影响染色质相关RNA(caRNA)上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来影响染色质的开放性和转录调控。因此,TET2可能是通过影响carRNA上的m5C来影响染色质开放性的。这种能力使TET2成为抑制疾病发展的潜在新靶点。

揭开TET2双加氧酶对人类血液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
引言
在生物医学领域,许多疾病与DNA修复机制异常有关。其中,染色质状态的改变对于许多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TET2双加氧酶可以促进哺乳动物DNA上的5-甲基胞嘧啶(5mC)的氧化,进而调节染色质的状态并引发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
方法
我们选择了一种特定的血癌模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无裂孔珠状体淋巴瘤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利用TET2双加氧酶和其标记物制备了TET2抗体,并将其注入患者体内,观察到明显效果。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被给予TET2抗体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而对照组的血小板数量则保持正常。此外,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5-甲基胞嘧啶水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TET2双加氧酶对染色质状态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证实了TET2双加氧酶通过影响染色质相关RNA(caRNA)上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来影响染色质的开放性和转录调控,进而导致了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
讨论
TET2双加氧酶的存在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学信息:染色质状态的变化可能通过控制基因表达来实现。根据我们的研究,TET2双加氧酶可以通过影响caRNA上的m6A修饰来影响染色质的开放性。这表明,通过研究染色质相关的RNA和其相关的蛋白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遗传信号的传递途径,并找到新的治疗策略。
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证明了TET2双加氧酶可以通过影响染色质相关RNA和其相关的蛋白质来影响染色质的状态,并由此引发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治疗癌症的新途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TET2,双加氧酶,染色质状态,血液恶性肿瘤,5-甲基胞嘧啶。

上一篇:深度丨OpenAI要求投资人站队!刚完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融资,融资66亿美元,估值1570亿美元
下一篇:冲基金桥水达利欧:中国本轮刺激经济举措将成为历史性转折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抗生素对抗新病毒,科学家揭示病毒感染机制

抗生素对抗新病毒,科学家揭示病毒感染机制

研究人员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了噬菌体感染过程。通过荧光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里面遗传物质,研究人员发现数量和相互作用会影响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受细胞电生理学影响。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有机会理解噬菌体行为及其对生物技术的影响。噬菌体病毒感染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因为它允许研究人员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噬菌体如何感染细胞。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噬菌体遗传物质的进入可能受到其他感染噬菌体的阻碍。

生活常识 08.13
Nature揭示:HIV入侵细胞核,触发感染之谜

Nature揭示:HIV入侵细胞核,触发感染之谜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研究员David Jacques博士和他的团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如何突破细胞核建立感染。这一发现揭示了HIV衣壳如何进入核孔屏障通道,而不需要与伴侣蛋白结合,这是之前一直是个谜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生活常识 02.18
Nature|科学家揭示人类肺腺癌发生最早期的细胞起源机制

Nature|科学家揭示人类肺腺癌发生最早期的细胞起源机制

理解早期肺腺癌(LUAD,lung adenocarcinoma)发生的细胞过程是需要设计干预措施的必要条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 Nature上题为...

生活常识 03.06
中国科学院揭示裂谷热病毒驱动的感染致病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揭示裂谷热病毒驱动的感染致病新机制

子之盾”的方式控制宿主细胞的转录活动,使得病原体得以高效复制。这是通过对新型复合物NSs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抗病毒感染的传统方法。研究人员还发现,破坏NSs突变的宿主细胞中特定转录因子复合物IIH的泛素化修饰能力显著增强,这表明NSs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抗病毒疾病的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个研究也为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利用专一性的蛋白质降解剂来攻击病原体。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认识并防治裂谷热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生活常识 10.10
关注孩子的沉默:孤独症的信号还是误解?

关注孩子的沉默:孤独症的信号还是误解?

吴明磊医生为三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进行筛查,并强调了早筛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社会对孤独症认知的提高,更应关注这些儿童的生存状况。此外,他还介绍了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成就,并呼吁大家加强早期识别和干预。

生活常识 11.14
三亚一小学保安辱骂学生和家长被当地通报 开除并进行行政处罚

三亚一小学保安辱骂学生和家长被当地通报 开除并进行行政处罚

事件起因为三亚一所小学保安持棍棒追打学生并辱骂他人;事件关注点是保安不当言行和态度粗暴导致学生家长报警,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最后,警方开除了这名保安,并对学校进行了处罚。

生活常识 11.14
无痕消失:堕胎少女离家出走后再次消失的真相揭示

无痕消失:堕胎少女离家出走后再次消失的真相揭示

邓阿婆独自照顾孙女源源,尽管担心未来失去依靠,但她仍然坚持下来。然而,当女儿开始叛逆,拒绝接受她的照顾时,邓阿婆感到无比痛苦和失落。最后,在2014年,邓阿婆和女儿已经分开多年,女儿选择未婚先孕,并将其带走,从此消失无踪。 这句话的概述:邓阿婆独力抚养孙女源源,但女儿的叛逆导致她深感痛苦。最终,她在女儿离开后两年再次失去了联系。

生活常识 11.14
肺部结节生长速度快并非全然坏事:评估其增长速度与风险因素

肺部结节生长速度快并非全然坏事:评估其增长速度与风险因素

肺部结节生长速度和性质评估主要依赖于结节的变化速度和其质地、形状等因素。如果增长速度快或形成新的结节,可能是良性;反之则可能是恶性。然而,部分良性病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结节的性质。数据颜色方案应选择暗色调以增加视觉冲击力,并确保良好的对比度,以便清晰地识别结节。

生活常识 11.14
真相:糖尿病是否会遗传?为何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某些水果?这些误解都是假的!

真相:糖尿病是否会遗传?为何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某些水果?这些误解都是假的!

糖尿病日的举行旨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避免常见误区。文章介绍了十个常见的糖尿病误解,并强调了正确认识的重要性。

生活常识 11.14
掌握这4招,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辨别和选择猪肉

掌握这4招,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辨别和选择猪肉

猪肉是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它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并有助于补铁。购买猪肉时要注意颜色、味道、表面是否有异常。选购分割肉要注意皮、膘、瘦肉的颜色和质感。购买猪副产品时要观察外表是否完好,表面是否有异常现象。最后,选择品质优良的猪副产品需要注意其光泽度和气味。

生活常识 11.14
不按时吃饭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怎样演变?

不按时吃饭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怎样演变?

胆结石是否必须切除取决于是否有症状和并发症。切除后可能有手术综合症、上腹痛等症状。女性患胆结石的比例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雌激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同时注意术后护理。

生活常识 11.14
狂犬病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10大关键点详解

狂犬病发病机制深度解析: 10大关键点详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狂犬病》第9章的“狂犬病的发病机理”部分,并强调了病毒通过咀嚼腺腺体感染导致口水中含有的RABV抗体降低这一关键环节。 首先,文章介绍了一个关键因素:病毒通过猫狗等动物的咀嚼腺腺体感染。随后指出这种感染对于实现病毒传播至自然宿主至关重要。接下来,文章深入探讨了RABV如何到达大脑和其他部位的过程,特别是涉及神经元途径、分泌神经末梢以及控制相关感觉神经路径的问题。 最后,作者引用了一项研究来证明去除口腔唾液腺或相关神经通道后,RABV表面活性肽的含量极低,这说明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达到目标器官。这一发现为理解RABV的扩散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结来说,本文详细阐述了《狂犬病》第9章的关键内容,特别是讨论了病毒通过咀嚼腺腺体进行传播以及相关神经过程的影响。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狂犬病及其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常识 11.14
中国农科院发布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敲除两个影响番茄甜度的关键基因

中国农科院发布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敲除两个影响番茄甜度的关键基因

中国农科院研究团队发现仅用2个基因就能使番茄更甜,并不损害产量和重量。这可能有助于提升番茄食品业的经济价值,但缺点是减小了番茄籽的数量和重量。这项研究表明SlCDPK27和SlCDPK26基因是番茄糖分积累的关键调控因子。此外,这一发现还可能适用于其他作物,以提高他们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性。

生活常识 11.14
全新研究揭示深海软体物种,颠覆了我们对海洋生态的理解

全新研究揭示深海软体物种,颠覆了我们对海洋生态的理解

加州科学家今日公布深海新物种:凝胶状生物发光体,外形奇特。该物种位于太平洋2600米深海中的“午夜区”,黑暗压力高是其特征。研究人员称这种海蛞蝓为全新物种,已在《深海研究第一部分》杂志发表。

生活常识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