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地球生命繁荣的适宜温度

2024-02-20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揭示生命生存的神秘温度:20°C效应
科学家们确定了地球上生命普遍存在的最佳温度    
    你是否曾思考过地球上生命的最佳生存温度?对于人类而言,舒适的温度大约在20°C。随着温度升高,人体工作效率会因散热需求消耗能量而降低。然而,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人类。大量生物能够在比我们适应的更高或更低温度下生存,但一项系统性回顾已发表研究的发现却引人深思:无论是在空气中、水中生活的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其适宜温度范围在20°C处惊人地重合。这仅仅是巧合吗?
    
    对于所有物种而言,与温度的关系呈现出不对称的钟形曲线规律。生物过程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强,在达到峰值后,过高的温度则会导致其急剧下降。近期,新西兰一支科研团队揭示了一项颠覆传统认知的研究结果——海洋物种数量并未如预期般在赤道区域达到顶峰,反而在亚热带地区出现了数量峰值,并且这种趋势自约2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以来愈发显著,全球海洋变暖更是加剧了这一下降幅度。当将物种数量与年均气温相对比时,20°C以上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这是第二个“巧合”吗?
    
    塔斯马尼亚大学罗斯·科克里的研究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微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长速度,发现在20°C时,它们的生物过程最为稳定。这一基于其他研究成果建立的“Corkrey模型”进一步指出,20°C是生物分子最稳定的温度点,构成了第三个令人惊奇的“巧合”。
    
    诺德大学生物科学与水产养殖系教授马克·约翰·科斯特洛携手塔斯马尼亚大学生物统计学高级研究员罗斯·科克里及来自加拿大、苏格兰、德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国际同行,共同探索温度如何影响生命的普遍模式。他们惊讶地发现,不论身处何处,20°C似乎都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众多指标的关键温度阈值,不仅适用于海洋物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系统。
    
    一系列实例表明,当温度超过20°C左右时,多个关键生态指标出现下滑,包括海洋和淡水物种对低氧的耐受性、海洋上层与底栖藻类生产力、鱼类摄食率以及海洋鱼类、浮游生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化石软体动物的全球物种丰富度,甚至基因多样性。而在化石记录中,当温度超过20°C时,灭绝事件也明显增多。
    
    全球范围内,珊瑚鱼和无脊椎动物等物种的生活温度范围在以20°C为中心的地理分布中尤为狭窄,微生物群体亦呈现相同趋势。尽管许多物种已经进化到能在较热或较冷的环境中生存,但大多数物种偏好生活在20°C的环境中。同时,化石记录显示,包括海绵、灯壳、软体动物、苔藓虫、海星与海胆、蠕虫、甲壳类动物在内的多种生物,在20°C时的灭绝率相对较低。
    
    数学模型“Corkrey模型”预测,生物过程在20°C时将达到最稳定和高效状态,此时热宽度最小,从而使得从细菌至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所有生命领域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大化。这一模型为“20°C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
    
    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方面,“20°C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热带物种对更高温度的适应能力受限。随着全球变暖,只要物种能调整其活动范围,那么在年平均气温接近20°C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将局部增加;反之,则会下降。这意味着,不少海洋物种虽可通过迁移来应对气候变化,但陆地物种由于城市化、农业扩张和其他人类基础设施改变地貌的影响,可能无法如此轻易地进行地理分布调整。
    
    总结来说,20°C效应能够解释上述诸多现象,如物种丰富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化石记录中的灭绝率、生物生产力、最优生长速率以及海洋捕食率。尽管多细胞物种具有复杂性,但在细胞水平上的温度效率竟然能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面,这一事实尤为引人注目。具体而言,为何20°C对于细胞过程至关重要并有利于节能,可能是与水分子在细胞内的特性和作用有关,而42°C似乎是多数物种绝对耐受极限的原因也可能源于此。
    
    深入理解这种“20°C效应”,无疑将为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洞察温度如何调控生态系统过程、物种丰富度与分布格局,乃至生命演化的深层次机制。持续关注“知新了了”,我们将带来更多此类关乎地球生命奥秘的精彩。

上一篇:8岁孩子捡到3700元红包,民警挨家挨户找失主
下一篇:收起小桌板、摘下耳机……飞机起飞降落为什么这么多规矩?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揭开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学家破解早期地球RNA之谜

揭开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学家破解早期地球RNA之谜

RNA分子在复杂的生命形式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RNA分子的自然循环能力以及适合的环境条件是决定性的因素。研究人员发现,RNA能够在不加入水分子的情况下分裂,并能精确地重建DNA序列信息。这一新理解有助于揭示RNA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大潜力。

生活常识 04.07
科学家揭示微生物生命的秘密:如何唤醒沉睡的‘生命暗物质’

科学家揭示微生物生命的秘密:如何唤醒沉睡的‘生命暗物质’

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发现了能够显著提升链霉菌天然产物产量的关键基因,这为研究重启其生物合成过程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这些基因也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改良。此项研究成果的发表,将推动合成生物学在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发展。

生活常识 04.18
南加大科学家揭示生命秘密:新“生物学法则”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南加大科学家揭示生命秘密:新“生物学法则”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是稳定状态,另一种是不稳定状态。不稳定在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允许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使其能够更有效地生存下来。 南加州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托尔在其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生物学规律——“选择性有利不稳定性”,它指的是某些生物成分(如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波动性为细胞提供了优势。这个原理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蜂巢和昆虫的眼睛等都显示出不稳定性,因为这些结构可以防止过度繁殖并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状态。

生活常识 05.20
科学家揭示高温超导本质:彻底改变科学界的争议

高温超导的真正面目:揭开物理学界谜团的答案

科学家揭示高温超导本质:彻底改变科学界的争议 高温超导的真正面目:揭开物理学界谜团的答案

揭示了铜氧化物实现超导性的原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表明,电子和空穴在二维哈伯德模型中的存在,使得铜氧化物具有类似超导性能。这一发现有望推动室温超导的发展,尤其是在医疗和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将加速高温超导领域的研究进程,推动更多领域利用量子计算来探索量子世界的奇迹。

生活常识 05.23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止痒:凌霄花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止痒:凌霄花的功效与作用

凌霄花的主要特点是枝条攀援生长,并且能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等。它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的作用。此外,凌霄花还常被用来制作药品,如凉血止血散结丹,通络止痛丹等。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该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生活常识 09.12
广医一院横琴医院预计后年投入使用,钟南山院士出席封顶仪式

广医一院横琴医院预计后年投入使用,钟南山院士出席封顶仪式

院服务质量。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广医一院横琴医院新院区项目的推进,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了与澳门地区的医疗资源共享和互补性。 "广医一院横琴医院新院区"的封顶仪式上,该院院长黄锦坤发表讲话,他表示将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化医疗服务,以助力区域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他同时表示,通过与澳门的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粤澳两地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为推进全球医疗健康一体化做出贡献。 此外,当天还有一位名叫钟南山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中国的工程院院士出席封顶仪式,他对中国卫勤人员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们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最后,参与者们对广医一院横琴医院新院区项目的建设寄予厚望,期待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和澳门居民。

生活常识 09.12
芦苇深处的鹤家人:心系自然,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

芦苇深处的鹤家人:心系自然,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

【媒体报道】: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站长于长斌表示,人工繁育丹顶鹤,为丹顶鹤融入自然环境做好准备。基地现有种鹤30对,今年繁殖成活86只,丹顶鹤野化训练已成功飞走。 要点:人工繁育丹顶鹤,为丹顶鹤融入自然环境做好准备 关键词:丹顶鹤,繁育,野外,自然环境 要点:丹顶鹤野化训练已成功飞走 关键词:人工繁育,丹顶鹤,生存,环境适应能力 要点:丹顶鹤已经完全融入野外环境,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科研,丹顶鹤,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

生活常识 09.12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更新:9月健康防护提示汇总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更新:9月健康防护提示汇总

应该尽快寻求医疗帮助并接受检测。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防止猴痘的有效途径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猴痘症状可能持续几天到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发现症状时,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对于前往非洲、中美洲等地旅行的人来说,他们还需要警惕登革热、拉沙热和奥罗普切热等其他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的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包括避免接触疫源地野生动物,加强自我健康监测等。

生活常识 09.12
微小却深沉的力量:母爱的伟大书写在8两重的婴儿身上

微小却深沉的力量:母爱的伟大书写在8两重的婴儿身上

陈女士是一位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母亲,她的女儿“八两”出生时仅410克,患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多项早产并发症。经过医生精心治疗,8个月大的“八两”已经体重达到8斤,母女俩也顺利度过难关。陈女士表示:“无论困难有多大,我都不会放弃,我坚信我们的努力会让孩子变得更好。”此外,这位母亲还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自己与“八两”的互动照片和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生活常识 09.12
长江靖江段再现罕见捕捞行动,极危物种追捕

长江靖江段再现罕见捕捞行动,极危物种追捕

近日,江苏靖江市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翟彬操作无人机开展长江江豚陆基观测时,在“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南侧的长江水域,捕捉并记录下极危物种追捕濒危物种的宝贵视频。当天一早,翟彬像往常一样,操作无人机在长江靖江段“追豚”。上午10时56分,翟彬的无人机镜头拍摄到三头江豚的身影,其中有一头年幼的江豚正紧追一条银白色的刀鱼。身形娇小的刀鱼在水中翻滚腾挪,躲避江豚捕食。3分多钟后,江豚成功将刀鱼捕获,潜入水中。“江豚可能是一家三口集体行动,两头较大的江豚在不远处,训练年幼的江豚捕食。”翟彬介绍。长江江豚捕捉长江刀鱼现场(翟彬 摄)长江江豚是中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属于“极危”物种,是目前长江中唯一存活的鲸类物种,处于长江食物链顶端,对反映长江生态有着重要作用。长江刀鱼是江海洄游鱼类,在实施禁渔之前,由于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长江刀鱼资源急剧衰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追豚者(陈银美 摄)江豚保护志愿者开展陆基观测(戴红章 摄)“这次网友拍摄到江豚捕食刀鱼的视频,反映出长江大保护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靖江段生态环境逐年向好,鱼类资源明显提升,丰富的鱼类也给江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靖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苏孔兴说。多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禁渔的深入推进,长江靖江段江豚的数量逐年增多。受靖江生态环境局委托,由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组建的长江江豚调查队长期负责靖江段长江江豚调查。从2021年起至今,调查队在长江靖江段开展了百余航次船只调查。“基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长江靖江段稳定栖息着两个江豚族群,数量超过40头,分布在上游新桥江段和下游的牧城公园江段。两个族群都有新生个体的出现,数量逐年增加,这也是靖江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禁渔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调查队领队、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副院长汪正飞认为

生活常识 09.12
从生命的开始,‘婴儿’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旅程:探访‘隐藏的角落’

从生命的开始,‘婴儿’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旅程:探访‘隐藏的角落’

上海一妇婴模拟实训中心举办准爸爸体验生育痛公益活动。活动现场,准爸爸们在妻子陪伴下体验模拟分娩痛,感受子宫收缩带来的剧烈疼痛,通过学习缓解紧张情绪。虽然许多准爸爸在第三级痛苦阶段难以忍受,但他们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AED急救训练。陶伟民主任向参加活动的公众介绍使用AED的简单步骤,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来。该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突发状况下的危机处理能力,使人们能够及时有效地援助他人。

生活常识 09.12
控制嘴馋,避免肝脏疾病的发生:需忌这3种‘发物’

减少肝脏负担,不让你的肝脏再受煎熬:3种不利于肝脏的食物要少吃

控制嘴馋,避免肝脏疾病的发生:需忌这3种‘发物’ 减少肝脏负担,不让你的肝脏再受煎熬:3种不利于肝脏的食物要少吃

肝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避免"发物"。酒类易使肝细胞受损,高脂肪食物可能致脂肪肝,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故肝病患者饮食需均衡,少吃以上提及的发物。同时,合理搭配饮食,关注身体状况,有利于肝病康复。

生活常识 09.12
史上最强大中秋台风!贝碧嘉威力恐已超越莫兰蒂

史上最强大中秋台风!贝碧嘉威力恐已超越莫兰蒂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继续加强,将在我国华东沿海登陆,预计今晚成为超级台风,带来强降雨。需要注意的是,“贝碧嘉”的影响范围可能会持续扩大至西南方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引发强降雨。

生活常识 09.12
「守护水塔」青藏科考 第二次“一原两湖三江”科考启动关键期,实时更新最新进展与成果。

「守护水塔」青藏科考 第二次“一原两湖三江”科考启动关键期,实时更新最新进展与成果。

2024年9月12日,普若岗日冰原作为青藏科考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对亚洲水塔——全球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普若岗日冰原进行了深度考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将在海拔6100米的10号冰川进行冰芯钻取工作。本次科考的钻取将获取大量珍贵的历史数据,有助于揭示地球气候历史的秘密。同时,为未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常识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