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催生现代鸟类?中美科研团队刷新传统观念

2024-02-19 生活常识 关注公众号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孙自法)近日,中国科学家携手中美科研团队在陆生脊椎动物基因组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颠覆了现代鸟类起源于恐龙灭绝之后的传统认知。研究揭示,现代鸟类的祖先其实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与恐龙共同生活在晚白垩纪时期。
现代鸟类起源于恐龙灭绝?中美科学家最新合作研究颠覆传统认知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月18日发布的最新消息,这一生物进化领域的颠覆性研究成果,由江苏师范大学伍少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联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斯科特·爱德华(Scott V. Edwards)院士以及美国佐治亚大学刘亮教授等国际顶尖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相关论文以《基因组与化石证据揭示现代鸟类和被子植物在晚白垩纪同时兴起》为题,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
    研究通过整合分析124种鸟类基因组序列中的25640个DNA序列数据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记录,采用系统进化树构建、分子钟演化时间估算、物种多样性分化速率等多种方法,重构了现代鸟类详尽而深入的演化历程。研究揭示,在包含近95%现代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新鸟小纲中,科研人员发现了名为水陆鸟类(Aquaterraves)的全新谱系,该谱系包括水鸟及其近缘种类,与早期发现的陆鸟类(Telluraves)谱系并列为新鸟小纲两大主干。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两支鸟类谱系早在著名的恐龙灭绝事件之前,即晚白垩纪时期便已各自独立演化,这有力地推翻了现代鸟类起源于恐龙灭绝后的传统观念。此外,现代海洋鸟类如企鹅、海鸥等的演化,则受到约5500万年前一次全球变暖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重大影响,表明约66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并未对现代鸟类的演化进程造成决定性作用。
    此项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现代鸟类起源的认知,还揭示其演化过程并非先前普遍认为的快速跃进模式,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缓慢连续的渐变过程,且与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鱼类及昆虫的演化辐射呈现出同步趋势,从而为达尔文物种演化渐变理论提供了新的强有力支持,并引发了科学界对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问题的深度探讨。
    周忠和院士作为本篇论文的共同通讯表示:“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鸟类乃至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物种多样性演化关系的新一轮思考。这段穿越恐龙时代的鸟类演化奇妙旅程,无疑充满着令人痴迷的魅力。”

上一篇:东亚女性最在意的话题,竟然被一个男明星说了出来 
下一篇:中国如何走向深海?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中美科研团队揭示角龙类恐龙进化新证据:解密它们的惊人演变过程

中美科研团队揭示角龙类恐龙进化新证据:解密它们的惊人演变过程

中美科研团队通过对中国早期角龙类恐龙的研究发现,随着体型增大,角龙类恐龙在听觉、嗅觉和聪明程度等方面出现退化,同时在头部姿态的转变上也表现出退化迹象。此项研究对于认识生物演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生活常识 11.10
中国科研团队取得突破,研制出新一代灭火技术——攻克锂电池灭火难题

中国科研团队取得突破,研制出新一代灭火技术——攻克锂电池灭火难题

中国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通过验收,能实现各类复杂火灾场景的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有显著效果。此技术结合环保、智能化驱动力和资源节约功能,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热点资讯 10.17
中国科学家在鸟类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新发现的“元素鸟类”类别揭示了生命的新层次

中国科学家在鸟类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新发现的“元素鸟类”类别揭示了生命的新层次

我国科学家成功发布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揭示了鸟类生命之树的生命演化过程,厘清了鸟类各类群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同时,该研究还明确了鸟类种群多样性的形成原因。遗憾的是,鸟类系统分类学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间通过数据分析未能得出一致的认识。目前,这项研究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

生活常识 04.04
在今天鸟类的基因中发现恐龙灾难的痕迹

在今天鸟类的基因中发现恐龙灾难的痕迹

精神饱满方向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在幼体期更为明显。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鸟类的形态,也对其行为和社交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巨大差异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这些科学家已经证明,一次严重的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可能引发一系列基因变异,最终导致今天所见到的巨大多样性。他们正在利用新科技探索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以更快的速度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 这段文本概述了小行星撞击事件对鸟类进化的影响。它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恐龙和鸟类的巨大差异——是如何最终导致今天的多样化生活的。

生活常识 08.12
胆囊炎的四大诱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是关键!

胆囊炎的四大诱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是关键!

然体重减轻或疲劳。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典型,但当再次发生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如何预防胆囊炎? 预防胆囊炎的方法主要有: 1. 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适量饮水。 2. 定期体检:尤其是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3.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可能刺激胆囊,引发胆囊炎。 如果已患有胆囊炎,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解痉药缓解疼痛等;手术治疗则是针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胆石取出术、胆囊切除术等。

生活常识 11.22
今日小雪:了解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生活从这三样开始

今日小雪:了解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生活从这三样开始

小雪(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天气寒冷,需补充营养以保持健康。推荐吃羊肉、牛肉、栗子或熬制的鸡汤,并在汤中加入枸杞、木耳等有益健康的食材。 关键词:小雪;养生;食物建议;温度变化

生活常识 11.22
揭秘:为什么人类选择人工授精而非自然怀孕?

揭秘:为什么人类选择人工授精而非自然怀孕?

预测卵巢内的卵泡状态,帮助二人确定最佳的性生活时间。之后,在专业指导下,男方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如阴茎勃起试验等来刺激女方体内性欲激素分泌,促进卵泡成熟和排出。最后,双方在确诊为适合怀孕的前提下进行人流手术。整个过程尽量减少对女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借助夫精人工授精的独特优势助其实现怀孕目标。

生活常识 11.22
这些特征显示长寿人脸的特质,你知道吗?

这些特征显示长寿人脸的特质,你知道吗?

面相学家发现:观察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能预测其寿命长短!70岁以后的男性更显年轻,因为眉眼清亮,面色红润,鼻子挺直,嘴唇红润;女性则可通过鼻翼适中、眼窝深陷、脸颊饱满等来判断。此外,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状态也有助于预测寿命。同时,笑容、乐观心态、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也可助力延长寿命。

生活常识 11.22
北京大学开启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核子电极化率研究,探索神秘的量子世界

北京大学开启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核子电极化率研究,探索神秘的量子世界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冯旭、刘川教授领导的格点QCD团队通过深度研究,在电磁场条件下的模拟,发现了核子-π介子态对核子电极化率的影响显著,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核子的性质。

生活常识 11.22
突破时空界限,人类细胞图谱于2024年11月21日面世

突破时空界限,人类细胞图谱于2024年11月21日面世

HCA已发布多张对人体细胞图谱的早期草图和分析工具的论文,展示了不同基因网络主导骨骼、肌肉和神经组织分化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这些图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

生活常识 11.22
揭秘科学家解密:揭示40年谜团,解析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的未知化学物质

揭秘科学家解密:揭示40年谜团,解析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的未知化学物质

氯胺消毒自来水产生的神秘副产物 Cl–N–NO2−。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Cl–N–NO2−在饮用水系统中存在的普遍性,并对其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估。为了确定其化学式和结构,研究人员利用离子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确认。然而,由于氯胺消毒自来水可能引发的一些健康问题,研究团队还需进一步探讨其潜在影响。通过对美国各地氯胺消毒的饮用水系统的调查,研究人员证实所有样本中都含有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盐。浓度中位数为23微克/升。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氯胺消毒自来水本身安全,但由于与其他元素接触会产生有毒副产物,因此仍需要谨慎使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氯胺的副产品以及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生活常识 11.22
这种新塑料,可以直接溶解于海水 | 环球科学要闻

这种新塑料,可以直接溶解于海水 | 环球科学要闻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该设备位于地下700米深处实验大厅里一个44米深的水池里,由不锈钢网壳、有机玻璃球,以及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部件组成。新型耐用塑料可溶解于海水,研究人员致力于用超分子塑料来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新型塑料由两种离子单体聚合而成,稳定性好。

生活常识 11.22
别出心裁的沙滩运动会:让孩子与家长们共享快乐时光

别出心裁的沙滩运动会:让孩子与家长们共享快乐时光

杭州钱塘区河庄幼儿园第十届大班段沙地运动会举行,全场欢庆。大班段师生和家长参与其中,趣味横生。彩纸、印泥等材料被巧妙使用制作出有趣的邀请函,为运动会增加趣味性。孩子们的服装别具一格,充满活力,展现了他们对沙地运动会的热情和专注。在比赛中,小卫士们展示了坚韧的精神风貌,引发了人们的深思。钱园长表示,此次运动会不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机会,也是幼儿园的一次特殊庆祝。

生活常识 11.22
育儿挑战:如何处理一个孩子从「盲童」变成「失明者」的转变?

育儿挑战:如何处理一个孩子从「盲童」变成「失明者」的转变?

孩子都能自由玩耍,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每天去医院治疗。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接受现代医学,并且认为这是对社会不公的体现。然而,爱久的母亲并没有放弃,她坚信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经过一番努力,爱久的母亲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改变孩子现状的方法。她开始寻找社区资源,积极参与各种视障融合活动和培训,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能够让孩子更加融入社区的方式。同时,她也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儿子办理了残疾证。 爱久的母亲一直坚信,只要有人愿意去关心、去帮助他们,孩子们就能重新找回他们的光明。虽然经历了多次挫折,但她从未放弃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如何用爱和坚持,帮助她的儿子克服身体上的障碍,迈向光明未来的故事。这是一篇充满爱心和希望的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有爱,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生活常识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