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由于小米汽车大定可退,很多人会试着去下个大定蹭热度、晒订单图,反正回头可以退款。不过,不少人却发现在取消订单时无法退还定金,因此而急得直跺脚,以至于拉群维权投诉。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旧叔
· · ·
最近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圈、汽车圈盛事,莫过于小米SU7的正式发布。随着雷军公布小米SU7起售价为21.59万元,关于“雷总”还是“雷子”的坊间热议似乎迎来终局。
整体看,“雷总”与小米依旧争议声满满。好消息是,不论从营销实力还是产品亮点来说,小米SU7都成功掀起了巨大行业热度。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款国产新能源车产品发布能够比得上小米SU7所带来的关注。
而在产品之外,小米汽车发布会上同样惹人注意的是雷军豪华的“朋友圈”。
当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长城、北汽等传统汽车豪强共同为雷军站台,这背后不但是雷军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他与车圈大佬之间深度投资与合作纽带的一次全曝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之外,“蔚小理”之间及造车新势力与长城、北汽等传统车企之间过去或多或少存在着同行恩怨。
特别是“蔚小理”三家,此前一段时间甚至被业内评价为“渐行渐远”、“反目成仇”。而借着这一次小米汽车发布的契机,车圈大佬们似乎因雷军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相逢一笑”的行业戏码,不免让人对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多了许多想象:莫非大家有机会再次携手并进?
1.
/ 做了一晚上“雷神”,
就被喊退钱的人围攻了 /
3月28日晚,小米汽车发布会如期而来,伴随着万众瞩目、酝酿了三个月的小米汽车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由小米汽车带来的第一波互联网营销冲击,已经瞬间洗礼大家的朋友圈。
按照雷军的介绍,小米SU7上市即交付。小米SU7对标特斯拉,有三个版本,其中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SU7 Pro价格为24.59万元;Su7 Max价格为29.99万元。雷军表示,“智能和生态是小米最重要的优势”。为此,关于小米汽车智能和生态层面的优势也贯穿了发布会始终,人们对小米SU7 700公里续航、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101度麒麟电池、479kW双电机、CDC+空气悬架及“人-车-家”拓展生态等卖点进行了热切的同行对比与讨论。
而且,众多的卖点还在结合着“雷总”段子、雷军语录、官方广告、车评人测评、网红发声、“大定”讨论、友商大佬直播等互联网传播手段加持…不得不说,在米粉和吃瓜群众的强大攻势下,即便不关注汽车圈的人也难免会被关于小米汽车的话题给刷屏。
29日晚间,雷军发微博称:“上市24小时,大定88898台”。此外,小米SU7创始版上架几分钟后在小米汽车官方APP便显示“已售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的“大定”与此前汽车行业内的定义略有差异,此前汽车行业中“大定”普遍指下单后不可退单的订单,而小米SU7在7天内可以退订,此次小米汽车为了成绩单好看而重新发明“大定”的做法也不免成为互联网笑谈。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小米汽车大定可退,很多人会试着去下个大定蹭热度、晒订单图,反正回头可以退款。不过,不少人却发现在取消订单时无法退还定金,因此而急得直跺脚,以至于拉群维权投诉。
一瞬间,小米汽车“不退定金”的争议又被推上微博热搜。网友们一边高喊“雷军退钱”,一边嘲讽凑热闹的网友“自作自受”,一派好不热闹的景象。
很明显,跨界而来的小米汽车正“重新定义”汽车圈的互联网营销方式。他用网红式的爆款打造能力,为2024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就像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结束后不久,二手平台闲鱼上就出现了不少转卖小米汽车F码(优先购买权)的热帖,价格区间从数百元至近万元不等,说明了小米汽车在用小米手机过去十分擅长的网红营销与炒作方式来蓄水销售。
话题与争议不断之际,小米第一款产品成功做到“友商齐聚”倒是毫无争议地让大家感慨,雷军和小米汽车的隐形影响力比表面上更大。
不同于其他品牌或产品上市时往往“自卖自夸”、竞品噤声甚至狙击那样,小米汽车发布会上,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理想汽车CEO李想、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汽董事长张建勇等车企高管均来到现场。欢声笑语同坐一排,让小米汽车在行业中的发布氛围显得相当和谐。
虽然也有极氪001精准“狙击”小米SU7,但从舆论声势上,极氪001到底还是差了小米汽车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前后,各家大佬还都发微博欢迎“小米汽车加入”。
何小鹏通过试驾小米SU7为小米汽车站台;蔚来汽车李斌自始至终都对小米汽车持十分支持的态度,小米SU7上市当晚,雷军现身李斌的个人直播间,二人互动过程中李斌表示:“小米SU7上市太猛了,蔚来的新品牌乐道都不好定价”。
汽车圈大佬对于小米汽车的捧场可谓不遗余力,此情此景也让人心生感慨,这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车赛道吗?
2.
/ 揭秘雷军造车“朋友圈”,
背后都有商业关联 /
雷军为何有这么强大的朋友圈?事实上,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可以解释。车圈大佬们对于雷军携小米汽车“杀入”本行业的反常支持,源自他们之间或有投资或曾互相站台的商业关联。
在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前,雷军已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汽车版图。
早在2015年,由雷军参与创办的顺为资本就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的C轮融资。
通过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小米产投这四支“力量”,雷军构建起庞大的汽车产业布局网络,而且投资相当深入。除了对造车新势力的直接投资,还几乎打通了汽车全产业链的底层,涵盖电池、底盘、电控、智驾等核心领域。
▲图注:Tech星球据公开信息整理制图
比如在电池技术上,雷军投资了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赣峰锂电、中创新航、云山动力等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其中,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中创新航是国内电池领域第二梯队的头部力量,他们背后有长城汽车、蔚来、广汽等车企。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是由北汽所代工。
由此可见,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理想汽车CEO李想、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汽董事长张建勇这几位大佬与雷军之间的利益绑定非常深厚,才有了众人齐聚小米汽车发布会的盛况。
一切,不过是场生意。
另外,看似已经进入明争暗斗阶段的“蔚小理”之间,也存在深度关联。比如提起蔚来汽车股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刘强东、马化腾或者俞敏洪。但实际上,李想和雷军都是蔚来汽车排名前列的大股东。
说到底,不论是小米汽车还是“蔚小理”、长城汽车、北汽,大家明面上是竞争对手,实则也可以是“自己人”。
商业关联成为雷军“豪华朋友圈”的幕后注脚,也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产业一大“派别”的直观展现。
3.
/ 从你死我活到同坐一起,
车圈恩怨和解了? /
过去一段时间,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加剧、降价潮袭来、行业“内卷”传导至全产业链,汽车圈的明争暗斗案例可谓数不胜数,雷军的“豪华朋友圈”们在此过程中同样纷争不断。
以“蔚小理”为例,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代表,在创业初期,三家企业创始人曾以一张友好的合照,展示出各自惺惺相惜、想要共同做大新能源车市场蛋糕的姿态。
但随着三家车企的影响力逐渐壮大、互相之间的排名此消彼长,加之市场竞争环境又日益面临更多外部威胁,很多人都认为三位昔日的“好友”似乎快要“反目成仇”了。
2020年,李斌、李想、何小鹏三个人聚会,一张“忆苦思甜”的合照,展现出三者良好的关系,也体现出三个品牌各自的市场地位。彼时,李斌是当之无愧的造车新势力老大,稳坐C位。
但在2020年后,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快速爆发,市场紧张气氛逐步蔓延,“蔚小理”之间也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产品竞争,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已然暗流涌动。
2021年,蔚来ET5发布,李斌想要用全景数字座舱“打掉车内屏幕”。而这样的一个表态,却无意间让“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理想汽车很尴尬。李想干脆在微博上发起反击,认为全景数字座舱背后的VR、AR技术“就是在画饼”。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蔚小理”三家经过多年发展,终于都将触角延伸至了对方的领地,竞争态势更加显著。体现在市场成绩上就是,2022年、2023年期间,理想汽车从“小老弟”翻身逆袭,一举在销售、市值、业绩表现等维度拉开与另外两家的差距。
2023年,虽然李斌、李想、何小鹏曾再度发出合照,但也在这一年,李想在微博上开启怼人模式,一众造车新势力品牌也成为李想口中的“三瓜俩枣”,火药味浓厚。
2023年7月,理想汽车发布了一条周销量的文章,因宣称其是榜单中排名最高的中国品牌、并将小鹏汽车排在第八而引发一场“口水仗”。小鹏汽车多位高管纷纷质疑理想汽车周销量数据,甚至直接宣称“路边社确实不太可靠”、“朗朗乾坤,无奇不有”、“我们不需要每天、每周公布销量来炒作”,暗指理想汽车是路边社、炒作。
经历了种种纷扰,基于市场竞争的考量,“蔚小理”已经大有互相背刺的征兆。
当然,三大造车新势力之外,传统汽车与新能源车出身的汽车品牌更是早有互相看不上的恩怨“前科”。比如媒体报道显示,去年1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被曝在一场小范围媒体晚宴上表示,“出身产品经理的李想与学社会学的李斌都不懂技术,而何小鹏只懂软件”。
回过头来看,过去“蔚小理”、长城、北汽所代表的汽车圈恩怨情仇,似乎正随着雷军和小米汽车的居中调和恩怨和解。因为与雷军的共同纽带、一致的行业利益,大家又能够愉快地坐到一起谈笑风生。
可以确定的是,若彼此之间的恩怨真的能够化解,那么各家品牌从此进入良性竞争模式倒是一件好事。
2024年开年,汽车市场普遍感受到了销售压力。与整体车市相比,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出了更大的销售压力,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市场。2024年1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量为66.8万辆,同比增长101.8%,环比下降29.5%,环比下滑幅度远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37.6万辆,同比增长76.7%,环比下滑37.2%。
在舆论上,欧美汽车品牌纷纷放弃全电动汽车计划的战略动摇也在影响着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预期。
“一笑泯恩仇”背后,是市场需要车圈大佬们再一次抱团取暖,一起拉动起新能源车“蛋糕”持续做大。在此过程中,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才是贯穿始终的唯一确定性。